《大禹治水》玉山现在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件作品是中国玉器加工最高水平的代表,被誉为中国的玉中之王。
   
清代乾隆时期琢制,是琢玉工历时十载才完成,其玉质取自新疆的昆仑山之玉,是世界上最大的玉器,成品高224cm,宽96cm,座高60cm,重达5330公斤。玉料取自海拔近5000米的山脉,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每年只有七八九三个月才能进山开采玉料,在当年极端原始的开采条件下,单是把这玉料从山上移至山下,最少也要需要两三年的时间。
那时为把这庞然大物从新疆运到北京,用一百多匹马拉的大车,并随同一千个人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冬天就往路面上泼水,使它结冰,让玉石直接在冰上滑动。据说平均每天只能走5~6公里,而从和田到北京的距离约5550公里。这样,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才把它运到北京。
   
运到北京后,乾隆皇帝觉得,如果把它雕琢成一般的器玩,未免“大材小用”,实在太可惜了。因此,他决定把一幅宋人画的《大禹治水图》,雕刻在这块玉石上。于是就钦定用内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图》画轴为稿本,由清宫造办处画出大禹治水纸样,由画匠贾全在大玉上临画,再做成木样发往扬州由当时两淮盐政所辖的扬州工匠雕刻。大玉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发往扬州,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玉山雕成,共用6年时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帝又命宫中造办处如意馆刻玉匠朱泰将御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及诗和两方宝玺印,刻在玉山背面,又花了两年时间。最后钦定,放在宁寿宫乐寿堂内,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这些崇山峻岭、洞壑悬崖和树木野兽,以及凿石开山的人们,是玉匠师们利用玉料的天然形势雕刻的,整个玉雕峻岭叠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苍松,洞穴深秘。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结队的劳动者在开山治水。。。。。形象地反映了四千年前大禹治水的壮举。玉山底座是铜铸成山的形状,并镶嵌金丝,显得十分精致而富丽。
   
据说倘若让一个人来雕刻完成这项庞大的工程,需要使用400年的时间。伫立在这座“玉山”之前,又怎能不被这一整块美玉雕刻的“玉山”触动心目。开采、运输、雕刻。。。。。。凝聚了多少人的心思,又花费了多少人力财力啊。
局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