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是说,南美洲的一个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最终引起了北美(或者其他遥远的地方)的风暴。往大了说,蝴蝶效应指出了万事万物之间普遍联系的道理。往小了说,蝴蝶效应揭示了我们处理的一些“复杂巨系统”的一个特性,那就是这些系统对初始条件极其敏感。初始条件的一个极小的扰动,最终却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果。我们面临的这类“复杂巨系统”有,大范围中长期天气预报、地震预报、航天工程等。尤其是在大范围中长期天气预报中,更是如此。这或许是这个词由来的原因吧。
晕轮是指太阳周围有时出现一种光圈,远远看上去,太阳好象扩大了许多。晕轮效应是指:由于对人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较深刻、突出,从而掩盖
了对这个人的其它品质或特点的现象。
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环
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人对某事或某人好与不好的知觉印象会扩大到其他方面。最典型的是,如果一个人崇拜某个人,可能会把其看得十分伟大,其缺点怪癖也会被认为很有特点,而这些出现在其他人身上,则不能忍受。这种晕轮效应,就像太阳的光环一样,把太阳的表面扩大化了,这是人们知觉认识上的扩大。如果一个人的见识、经验比较少,这种表现就更加突出。(该效应的解释是从网上资料编辑而来)。
关于“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马太福音中的寓言(新约全书中马太福音第25章的寓言)
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 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往外国去了。
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
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
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请看,你的原银在这里。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夺过他这一千来,给那有一万的。
引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9%AC%E5%A4%AA%E6%95%88%E5%BA%9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