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世界蜥蜴分类图鉴

标签:
转载 |
依照不同的分类系统,蜥蜴分科具体数量有所不同,我喜欢用18科的系统。18科如下:
Agamidae
Iguanidae
Chamaeleonidae
Gekkonidae
Pygopodidae
Cordylidae
Scincidae
Lacertidae
Teiidae
Xantusiidae
Dibamidae
Anguidae
Anniellidae
Helodermatidae
Xenosauridae
Shinisauridae
Lanthanotidae
Varanidae
此外楔齿蜥(喙头蜥)不属于蜥蜴,虽然其外形近似蜥蜴,但是骨骼结构和蜥蜴相差很多。单列为喙头目。蚓蜥类亦不属于蜥蜴,在有鳞目的系统内地位和蜥蜴亚目同等,为蚓蜥亚目。也可作蚓蜥目与蜥蜴目并列于爬行纲中。在此同样作介绍。
另外说一下,学名是拉丁文不是中文,这点不要搞混了。正式的中文名字称为中文正名,不过市场上交流很多蜥蜴的名字,尤其是外国种,很多都不是正式的中文名字,多是英语直译或者自行臆想,故此贴里给出的名字基本都是正式的中文名,至于市场俗称也会提及。因为是写分类,所以还是用从分类角度取的正式中文名好,老实说有些市场的俗称挺没有节操的。
楔齿蜥科Sphenodontidae
楔齿蜥属Sphenodon
这是一个古老的目,属下仅存1科1属2种,所以被称为活化石。头部具有顶眼,既有“第三只眼”不过此眼只能感光,不能成像,两种为楔齿蜥Sphenodon
http://s4/mw690/7f203f4bgd5d203f937e3&690
中文正名:楔齿蜥
鬣蜥亚目
鬣蜥科
中文正名:鬣蜥
鬣蜥科的模式种,鬣蜥科学名的由来是以其种名定属名,再订科名。有颈鬣,背鬣不发达,具有变色的能力。主食昆虫,分布非洲中部。
中文正名:新疆岩蜥
有的分类学家将原鬣蜥属(Agama
中文正名:荒漠蜥
中文正名:丽棘蜥
棘蜥这个属的特征是具有眶后棘(但是具有眶后棘的并不一定是棘蜥)。具有一定的变色能力,雄性较为艳丽,雌性较为暗淡。分布华南及东南亚的阔叶林和雨林中,以昆虫为食。
中文正名:丽纹攀蜥
攀蜥属的物种具有颈鬣,但背鬣不发达。主要分布亚热带地区的树林中。此种鼓膜具鳞片,眼下与上唇鳞之间的黄白条纹是其主要特征。是国内市场上最常见的蜥蜴之一。该种为中国特产,分布华中及西南地区。
http://s9/mw690/7f203f4bgd5c3886618a8&690
中文正名:草绿攀蜥
与丽纹同属的种类,区分是不具有丽纹那样的眼下和上唇鳞之间的黄白条,草绿的眼周具有辐射状黑纹,丽纹则没有。该种同样是中国特产,主要分布华中地区。
中文正名:琉球攀蜥
该种主要分布日本,个人感觉是攀蜥属里最漂亮的物种,尤其是图里的J.p.ishigakiensis
中文正名:树蜥
树蜥属的模式种,具有发达的背鬣和颈鬣,具有较强的变色能力。身体绿色带有白纹,雄性的头部能够变成鲜红色。分布印度及斯里兰卡。
中文正名:棕背树蜥
中文正名:白唇树蜥
中文正名:变色树蜥
该种是东南亚最常见的蜥蜴之一,中国华南也有分布,繁殖季节头部会变成鲜红色,雄性前肢也可变为红色。市场上较为常见,以昆虫为食。
中文正名:飞蜥
身体较为特殊的蜥蜴,体侧有翼膜,可展开与树枝之间滑翔。有喉囊。行动迅速,生活在高树上。分布东南亚,该种国内没有,不过国内有与它同属的裸耳飞蜥Draco
中文正名:长鬣蜥
鬣蜥科中的大型种类,体长可达1米,具有发达的背鬣和颈鬣,雄性比雌性更发达,性喜水,可食昆虫,鱼,蛙,甚至小鼠。是市场上常见的种类。
中文正名:横纹长鬣蜥
和长鬣蜥同属的种类,是该属中唯一在澳洲的种类,分布澳大利亚东部。与长鬣蜥相同,同样喜水。
中文正名:孟加拉头角蜥
鬣鳞同样很发达的种类,喉囊除有紫色斑。爬天上曾经有很多人把该种误认为是长鬣蜥而引起过不小的争论,但是其实细看区分还是很明显的,该种的鬣鳞和长鬣蜥不太一样,喉囊的紫色斑也很容易区分。分布东南亚。
中文正名:头角蜥
头角蜥属的模式种,具有变色的能力,雄性偏蓝色,雌性偏绿色。分布马来西亚和印尼。
中文正名:红棉头角蜥
该种的分类地位略有争议,近年来有的分类学家把它从Gonocephalus
中文正名:蜡皮蜥
皮肤粗糙,肋骨可展开并展示肋部的鲜艳颜色作警示。雄性肋部较为鲜艳,雌性则比较暗淡。栖息于海岸周边的沙地,挖穴而居,以昆虫喂食。由于海南等地迷信此种大补,并且用其皮肤来冒充大壁虎的皮而大量捕杀,个人认为是目前国内种群受威胁最大的蜥蜴。另外所谓的巨型蝴蝶蜥,原本是其种下的一个亚种
中文正名:变色沙蜥
沙蜥这个属是鬣蜥科中分布维度最高的一类。该种是草原爬行动物的优势种,国内分布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国外分布蒙古,分布区域很大。以昆虫为食。说到它,我不得不说“卷尾沙蜥”这个名字,这是我见过最没有节操的俗称了,没有之一。为什么这么说,沙蜥属种类很多,并且交叉分布,所以市场上的沙蜥经常会是多种混合,像分布比较广的草原沙蜥(见下文),荒漠沙蜥都有可能进入市场。而所有的沙蜥都是会“卷尾”的。所以卷尾沙蜥这个名字用来称呼单独的物种是毫无科学性的。至于所谓“卷尾沙蜥”的学名Phrynocephalus
中文正名:草原沙蜥
不建议使用卷尾沙蜥这个名字,上面已经说过了。此种分布同样较广,所以也很容易进入市场。以昆虫为食。
中文正名:大耳沙蜥
中文正名:隐鼓蜥
中文正名:双孔蜥
中文正名:英雄蜥
该种具有极大的喉扇,并且很艳丽。由于展示喉扇的时候会将身体向后仰得很高,所以就有了反身蜥这个名字。分布南亚地区,以昆虫为食。
中文正名:琴首蜥
中文正名:尖刺髭蜥
中文正名:饰纹髭蜥
中文正名:髯蜥
关于该种的资料已经很多了,这里就不多做介绍了。该种的英文直译的话应该是胡子龙,学名的种名应该也和鬃狮没半点关系,“鬃狮”这个名字据说是日本人想出来的。另外该种曾经也是属于Amphibolurus
中文正名:魔蜥
中文正名:斗篷蜥
鬣蜥科中的大型种类,体长可达1米。受惊时会把头部的皮褶展开威吓敌人,奔跑的时候可把前肢抬起,仅用后肢快速奔跑。分布澳洲。
中文正名:海蜥
尾上有类似船帆的结构。这属物种具有和南美的冠蜥相同的在水面上奔跑的能力。体长可达1米,和长鬣蜥、斗篷蜥并列为鬣蜥科最大的种类。
中文正名:菲律宾海蜥
Hydrosaurus
中文正名:饰纹刺尾蜥
同“鬃狮”一样,“王者蜥”这个名字既非学名翻译也非英文名翻译,应该也是日本人臆想出来的。各种王者蜥即各个刺尾蜥属的种类。该属的物种在产地经常被作为食物,另外由于宠物的原型,野外的种群也受到一定的威胁。分布非洲撒哈拉沙漠。
中文正名:刺尾蜥
刺尾蜥属的另一个物种,分布北非地区。所谓的叙利亚王者蜥,就是其下的亚种U.a.microlepis
Acanthocercus
Acanthosaura
Agama
Brachysaura
Bufoniceps
Coryphophylax
Cryptagama
Dendragama
Harpesaurus
Hypsicalotes
Laudakia
Lophocalotes
Mictopholis
Oreodeira
Oriocalotes
Phoxophrys
Phrynocephalus
Psammophilus
Pseudotrapelus
Trapelus
Xenagama
Arua
Caimanops
Chlamydosaurus
Ctenophorus
Diporiphora
Hypsilurus
Lophognathus
Moloch
Physignathus
Pogona
Rankinia
Tympanocryptis
Aphaniotis
Bronchocela
Calotes
Ceratophora
Cophotis
Draco
Japalura
Lyriocephalus
Mantheyus
Otocryptis
Ptyctolaemus
Rankinia
Sitana
Tikiguania
Hydrosaurus
Leiolepis
Saara
Uromastyx
中文正名:美洲鬣蜥
该种是美洲鬣蜥科的模式种,绿鬣蜥的名字来自其英文名green
中文正名:黄头美洲鬣蜥
中文正名:海鬣蜥
蜥蜴中唯一一种会在海洋里活动的种类,仅分布与加拉帕戈斯群岛(科隆群岛),达尔文也曾见识过这个神奇的物种。生活与海岸边的石堆中,取食的时候潜入海中,食物是秘鲁寒流中生长的藻类。鼻子能够排出海水,排出体内的盐分,雄性成体可达1.7米,雌性略小。
中文正名:陆鬣蜥
同海鬣蜥一样,仅分布加拉帕戈斯群岛,体型小于海鬣蜥,可达1.2米,以岛上的仙人掌等植物为食。
中文正名:黑栉尾蜥
栖息于山地的岩石堆,主要取食植物,偶食昆虫。原产中美洲,另外被引入了美国的佛罗里达州等地。
中文正名:变色蜥
分布于美国东部的沙漠蜥蜴,主食植物,偶食昆虫。该种所在的属内的有些种类是濒危物种。
中文正名:犀蜥
因头部的突起而得名,雄性的角大于雌性。体长可达1.2米,主食植物,偶食昆虫,其食物中含有有生物碱的植物,但对它无害。分布古巴。该种及其所在的圆尾蜥属(Cyclura)内多种均是濒危动物。其中包括常作宠物的Cyclura
中文正名:沙鬣蜥
分布于美国沙漠地区的蜥蜴,主食植物,偶食昆虫,国内市场可见。
中文正名:低冠蜥
背鬣较低,身体带有绿白条,尾长,分布斐济、汤加。由于栖息地破坏而成为濒危物种。
中文正名:冠蜥
体型中等的蜥蜴,生活与南美的热带雨林里,警惕性高,行动迅速,能够在水面上奔跑。以昆虫和小型爬行动物为食。
中文正名:双嵴冠蜥
冠蜥属的另一个成员,同样可以在水面奔跑。能在水面上奔跑的原因是它们奔跑速度快,能够在水面形成一定的张力。人若是以每小时108km/h奔跑的话,也能在水面上跑。
中文正名:海帆蜥
中文正名:长肢山冠蜥
生活于南美热带雨林里的蜥蜴,生活环境需要较高的湿度。较稀少,以昆虫为食。该属与上述的海帆蜥属、冠属的物种有时也被分到由原亚科提升至科的海帆蜥科Corytophanidae。
中文正名:项圈蜥
分布于美国东部的荒漠中,奔跑速度很快,可达26km/h。雄性有争斗性,主食昆虫,偶食植物。该属与Gambelia
中文正名:绿拉美蜥
中文正名:棘尾蜥
中文正名:柔齿蜥
中文正名:盾尾蜥
同样分布马达加斯加的蜥蜴,生活与石堆中,以昆虫为食,尾上具有带刺的棘鳞。该属共有6种,加上上述的柔齿蜥,这7种是少数分布在旧大陆的美洲鬣蜥科的成员之一。故这2属7种也经常被分到由原亚科提升的盾尾蜥科Opluridae,或称马岛鬣蜥科。
中文正名:斑尾蜥
中文正名:小隐耳鬣蜥
中文正名:强棱蜥
中文正名:西方强棱蜥
中文正名:黑领强棱蜥
强棱蜥属的另一个成员,分布美国南部,有时被当做宠物饲养。
中文正名:侧纹犹它蜥
中文正名:角蜥
该属的物种在当地也被叫做“角蛙”(horned
中文正名:扁吻角蜥
角蜥属的另一个成员,分布美国南部及墨西哥北部,种下有2个亚种。食昆虫。上述自斑尾蜥开始的若干属通常也被分到由亚科提升的角蜥科Phrynosomatinae。
中文正名:阿氏安乐蜥
中文正名:爵士安乐蜥
安乐蜥属的大型种类,眼下和肩胛处有2条黄色条纹易于识别。雄性喉囊浅红色,分布古巴,食昆虫,国内市场可见。
中文正名:安乐蜥
http://s15/mw690/7f203f4bgd5c4019e8c6e&690
中文正名:伪避役
中文正名:南美蜥
中文正名:四鳞爪蜥
中文正名:纽尾蜥
中文正名:多刺嵴尾蜥
中文正名:卷尾鬣蜥
该属物种类似鬣蜥科沙蜥属的物种,尾巴可以卷起。分布巴哈马群岛、古巴等地,食昆虫,因其能控制甘蔗甲虫的数量而被引入美国佛罗里达。上述窄尾蜥、卷尾蜥、嵴尾蜥等属有时也分在由亚科提升的嵴尾蜥科Tropiduridae,而本属蜥蜴独立为作为嵴尾蜥科的亚科,并且还有分类学家直接将其提升为科。
Basiliscus
Corytophanes
Laemanctus
Gambelia
Crotaphytus
Enyalioides
Hoplocercus
Morunasaurus
Amblyrhynchus
Brachylophus
Conolophus
Ctenosaura
Cyclura
Dipsosaurus
Iguana
Sauromalus
Armandisaurus
Gangiguana
Lapitiguana
Pumila
Chalarodon
Oplurus
Callisaurus
Cophosaurus
Holbrookia
Petrosaurus
Phrynosoma
Sator
Sceloporus
Uma
Urosaurus
Uta
Anisolepis
Anolis
Chamaeleolis
Chamaelinorops
Ctenonotus
Dactyloa
Enyalius
Norops
Phenacosaurus
Polychrus
Urostrophus
Xiphosurus
Microlophus
Plesiomicrolophus
Plica
Stenocercus
Tropidurus
Uracentron
Uranoscodon
Leiocephalus
中文正名:避役
该种是避役属,乃至整个避役科的模式种。种下有4个亚种。该种虽然在分类学上有重要地位,但是在宠物界并不知名。它是唯一一种在欧洲有分布的避役,西亚也有分布。可能是欧洲对于爬虫管理比较严格,市场上欧洲爬虫都不多见。
http://s3/mw690/7f203f4bgd5c411792612&690
该种的特征是头部高大的突起,雄性比雌性更大。关于它的作用有2种说法:一种是用来收集露水,一种是用来降温。种下分2个亚种。该种是国内最常见的宠物避役。
中文正名:尖嘴避役
该种最显著的特征是雄性头上的3支角,其作用是雄性在争夺领地和配偶时打斗的工具。该种体型相比盔甲避役较小。分布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由于它是很受欢迎的宠物而被大量捕捉,现在已是肯尼亚限制出口的动物。原避役属Chamaeleo
http://s16/mw690/7f203f4bgd5c41159083f&690
中文正名:锉吻避役
分布坦桑尼亚及周边国家的避役。最早属于避役属Chamaeleo
http://s3/mw690/7f203f4bgd5c4110e7412&690
中文正名:海岛避役
头部有头盔装饰。该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或者第二大的避役。种下分2个亚种。能够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分布马达加斯加东北部。
http://s4/mw690/7f203f4bgd5c4111dcfb3&690
中文正名:纳曼卡避役
中文正名:沃斯特里蒂避役
该种也是避役科的大型种类,关于此种和上述的海岛避役谁更大一直有争议。幼体红棕色,成体棕灰色。分布马达加斯加。
中文正名:豹纹避役
该种被认为是避役科里色彩变化最丰富的种类,并可以表现出其他避役较少见的蓝色。分布马达加斯加。
中文正名:短尾枯叶侏儒避役
分布于坦桑尼亚的小型避役。通常在地面活动并且能够将身体侧过来模仿枯叶。04年由Rhampholeon
中文正名:枯叶侏儒避役
体型小,活动隐蔽。受惊时可从灌木上落下并保持原本的姿态不动。分布坦桑尼亚。
中文正名:残肢变色龙
Archaius
Bradypodion
Calumma
Chamaeleo
Furcifer
Kinyongia
Nadzikambia
Trioceros
Brookesia
Rhampholeon
Rieppeleon
壁虎科
http://s2/mw690/7f203f4bgd5c4240d2c91&690
中文正名:大壁虎
本种是壁虎属gekko乃至整个壁虎科的模式种。全长可达35cm,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二大的壁虎科蜥蜴。色彩鲜艳,是很受欢迎的宠物,只是这种壁虎性情非常凶猛,不易上手。雄性有争斗性。尾能自断并再生,只是再生尾上没有疣鳞,能够很容易辨别。本种还能够发出“ga
中文正名:中国壁虎
中文正名:无蹼壁虎
中文正名:黑脊壁虎
壁虎属里另一位体型较大的成员,全长可达30cm。背部的沿脊柱的白色条纹及颈部的分叉是其标志性特征。尾上有白环,但若是断尾再生,白环则不会再生。体背的色斑有利于白天在树林中隐藏。分布新几内亚岛及周边的岛屿。
中文正名:猫眼虎
分布东南亚的壁虎,喜欢卷尾,当其睡觉时喜欢将身体卷起,像猫一样,所以英文名cat
中文正名:横纹鞘爪虎
分布于美国东部沙漠中的种类,具有可活动的眼睑是它的一个特征。能耐受高温和干旱。
中文正名:斑睑虎
该种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宠物壁虎。经由多年的饲养已繁殖出了许多品种。豹纹守宫的俗名源于其英文名leopard
中文正名:睑虎
中文正名:海南睑虎
这里首次把2种合在一起写。原因下文会说明。
Goniurosaurus
http://www.ms-goniurosaurus.de/Fertige Homepage Geckos englisch/Species.overview/G. lichtenfelderi/G. lichtenfelderi.eng.htm
由于网上图片也很难分清到底是哪个,故只附一张图,将2者合并描述。
中文正名:凭祥睑虎
该种虽然乍看上去也很像上述的2种,但是还是有很明显的区别,这种的背部是5条带,上述2种是四条。国内主要分布广西海南,国外分布中南半岛东部沿海地区。
中文正名:半爪虎
该属是睑虎亚科的种类在非洲的分支,同样具有可活动的眼睑。也是很受欢迎的宠物壁虎。尾部膨大,用于储存脂肪,受到攻击时会自断。当尾部过于彭大时看起来就像头一样,故双头守宫的名称就是这么来的。
中文正名:全趾虎
同样是分布非洲的睑虎类,同样具有可活动眼睑。尾短。
中文正名:非虎
http://s14/mw690/7f203f4bgd5c43df8b01d&690
中文正名:尾虎
该种的最主要特征是纤细的附肢,看起来就像蜘蛛的足,俗名就是这样来的。栖息于西亚的半沙漠地区。
中文正名:隐耳漠虎
体型很小的种类。生活与荒漠中,挖穴而居,该种没有外耳道,故得名隐耳漠虎。分布中国西北地区。
中文正名:须虎
中文正名:弯趾虎
中文正名:粒趾虎
分布非洲纳米比亚沙漠的种类。种下有2个亚种。
http://s15/mw690/7f203f4bg7bc6d39f61ce&690
http://s9/mw690/7f203f4bgd5c4445ec0b8&690
中文正名:鞘趾虎
中文正名:环尾弓趾虎
中文正名:槟城弓趾虎
中文正名:蛇岛弓趾虎
中文正名:长弯脚虎
分布中国西北和中亚地区的种类,生活与荒漠石堆中,较少见。本属Cyrtopodion
中文正名:墙虎
属下单种,分布马达加斯加。也有的分类学家将其移入守宫属Tarentola
中文正名:截趾虎
中文正名:横斑蜥虎
蜥虎属的种类和壁虎属的种类非常相似,区别是蜥虎属的攀瓣是双行的(当然不是双行就一定是蜥虎,上述截趾虎也是双行),壁虎属的是单行的。该种能够发出“吉、吉”的叫声。广布于南亚及东南亚,中国华南地区也有分布,另外该种随着航海业的兴起而扩散到了世界各地。
中文正名:锯尾蜥虎
中文正名:沙生异虎
中文正名:柳趾虎
中文正名:虎斑肥趾虎
中文正名:阔趾虎
中文正名:蝎虎
中文正名:尾疹残趾虎
残趾虎属Phelsuma又名昼虎属,是壁虎科中少数的日行性种类。故其瞳孔也并非是其他壁虎类的纵置瞳孔。该属的物种绝大多数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及周边岛屿。该属物种主食昆虫,偶食花蜜和水果。该种分布马达加斯加北部及科摩罗群岛,并被引入夏威夷。国内市场可见。
中文正名:斯氏残趾虎
残趾虎属的另一物种,该种是属内第二大的物种,交配期色彩的变化会很大。分布马达加斯加西南部。残趾虎属的壁虎全部都收录于CITES附录II中,全都是受保护的动物。
中文正名:马加残趾虎
该种是残趾虎属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体长可达30cm。在马达加斯加分布也很广。
中文正名:阿拉伯锯尾虎
这个种类能够将自己的尾巴卷起,并且模仿蝎子一样晃动,俗名就是这么得来的。产于阿曼。
中文正名:厄瓜多尔叶趾虎
中文正名:褶虎
该种颜色比较暗淡,有利于它在树皮上隐蔽。本种可以发出叫声。分布东南亚。褶虎属是壁虎科里很特殊的一类壁虎,身体周边有很大的皱褶。类似树蛙科的黑蹼树蛙、鬣蜥科的飞蜥、游蛇科的金花蛇,它们可以张开自己的皱褶,在树林间滑翔。有趣的是,这些能够滑翔的两栖爬行类,基本都产自于东洋界。
中文正名:托氏球趾虎
该种有2个亚种,2个亚种的颜色差别很大,图中的是S.t.spielmani。其指名亚种则是泛红色的。球趾虎属Sphaerodactylus
中文正名:守宫
不要对这个正式的中文名感到奇怪,此处所说的守宫不是指台湾对于壁虎科动物的俗称,而是专有名词,特指Tarentola
中文正名:畸鳞虎
该物种鳞片粗糙,尾基部收缩,后面膨大。分布印度和巴基斯坦。
中文正名:马加平尾虎
外形奇特的壁虎,整个身体模仿枯叶,特别是尾巴。分布马达加斯加。这里要说的是俗名叫做叶尾守宫的其实是2个属,一个是非洲的平尾虎属Uroplatus
中文正名:伊犁沙虎
市场上最常见的宠物壁虎,也是新手上手最适合的种类。身体粗壮。行动迅速。分布中国西北地区和中亚地区。沙虎属的物种是分布维度最高的壁虎,并且耐旱,栖息于荒漠中。另外,蛙眼守宫这个俗名还是略没有节操的。。。
中文正名:脊纹澳虎
中文正名:带尾澳虎
该种原本是属于Diplodactylus
中文正名:新西兰壁虎
)
该属的壁虎为漂亮的绿色,种下有2个亚种,所谓的惠灵顿翡翠守宫应该是对应的其N.e.punctatus
中文正名:光滑珠尾虎
珠尾虎属Nephrurus的壁虎尾巴奇特,基部收缩,后面膨大,末端钝圆,故得名珠尾虎。该种是属内的代表种之一。该属内的多种也是很受欢迎的宠物。分布澳洲的沙漠中。
http://s1/mw690/7f203f4bgd5c4d3ecbad0&690
中文正名:瘤尾虎
分布澳洲的树栖性种类,白条躲在树皮下,晚上出来活动。适应干燥的条件。另外,不要把正名里的瘤尾虎和俗称里的瘤尾守宫认为是相同的东西,瘤尾守宫的正名是上述的珠尾虎,瘤尾虎的俗名是玩家口中的丝绒守宫,不要混淆。
http://s12/mw690/7f203f4bgd5c4d3fe780b&690
中文正名:叶尾虎
分布于澳洲东部的种类,尾巴能够迷惑天敌,并可以储存脂肪。分布澳大利亚。俗称的叶尾守宫除了包含这个属的物种之外还包含上述平尾虎属Uroplatus的物种。
http://s13/mw690/7f203f4bgd5c4d40ae9cc&690
中文正名:纤毛多趾虎
该种也是很受欢迎的宠物壁虎,已经培育出了很多的品种。关于这种资料很多,就不再赘述了。关于该种的分类,听说近期这种从多趾虎里独立出来了,查验一番以后得知了百余年前这种发表的时候就是以Correlophus
http://s5/mw690/7f203f4bgd5c4d418c8f4&690
中文正名:耳多趾虎
分布新喀里多尼亚的壁虎种类,多趾虎属的成员。盖亚沟守宫的俗名来自于其英文名Gargoyle
http://s13/mw690/7f203f4bgd5c4d3dd43dc&690
中文正名:多趾虎
该种是多趾虎属的模式种。体侧具有松散的皮肤褶,附肢具蹼,尾短。体色能很好的在树木间隐蔽,该种是杂食性的壁虎,除了吃昆虫外还会吃水果,大型个体可捕食小型哺乳动物。分布新喀里多尼亚岛及周边的岛屿。在一些离中心分布地区较远的岛屿上可能连天敌都没有,因为该种是壁虎科最大的物种,体长可达40cm。
Aeluroscalabotes
Coleonyx
Eublepharis
Goniurosaurus
Hemitheconyx
Holodactylus
Afroedura
Afrogecko
Agamura
Ailuronyx
Alsophylax
Aristelliger
Asaccus
Blaesodactylus
Bogertia
Briba
Bunopus
Calodactylodes
Carinatogecko
Chondrodactylus
Christinus
Cnemaspis
Coleodactylus
Colopus
Cosymbotus
Crossobamon
Cryptactites
Cyrtodactylus
Cyrtopodion
Dixonius
Dravidogecko
Ebenavia
Euleptes
Geckolepis
Geckonia
Gehyra
Gekko
Goggia
Gonatodes
Gonydactylus
Gymnodactylus
Haemodracon
Hemidactylus
Hemiphyllodactylus
Heteronotia
Homonota
Homopholis
Lepidoblepharis
Lepidodactylus
Luperosaurus
Lygodactylus
Matoatoa
Microscalabotes
Nactus
Narudasia
Pachydactylus
Palmatogecko
Paragehyra
Paroedura
Perochirus
Platyurus
Phelsuma
Phyllodactylus
Phyllopezus
Pristurus
Pseudogekko
Pseudogonatodes
Ptenopus
Ptychozoon
Ptyodactylus
Quedenfeldtia
Rhoptropus
Saurodactylus
Sphaerodactylus
Stenodactylus
Tarentola
Teratolepis
Thecadactylus
Tropiocolotes
Urocotyledon
Uroplatus
Teratoscincus
Bavayia
Carphodactylus
Correlophus
Crenadactylus
Diplodactylus
Eurydactylodes
Hoplodactylus
Lucasium
Naultinus
Nephrurus
Oedura
Phyllurus
Pseudothecadactylus
Rhacodactylus
Rhynchoedura
Saltuarius
Strophurus
Underwoodisaurus
http://s8/mw690/7f203f4bgd5c4daa79037&690
中文正名:澳东蜥
形似蚯蚓,颈部有黑色横斑,身体背面深灰色或褐色,腹面白色。分布澳洲东部,栖息于林地中,常上树。
中文正名:黑头鳞脚蜥
中文正名:澳蛇蜥
该种是鳞脚蜥科最大的物种。体长可达60cm,并且几乎分布澳洲全境,新几内亚岛也有分布。该种的吻很长,可与其他鳞脚蜥类区分,该种的主食是小型的爬行动物。
中文正名:棱蛇蜥
中文正名:侧纹无孔蜥
Paradelma
Pygopus
Delma
Lialis
Pletholax
Ophidiocephalus
Aprasia
中文正名:疣蜥
中文正名:斑驳黄蜥
Cricosaura
Lepidophyma
Xantusia
非洲蜥蜴科
中文正名:南非草蜥
中文正名:环尾蜥
http://s2/mw690/7f203f4bgd5c4eca88701&690
中文正名:巨环尾蜥
中文正名:犰狳环尾蜥
该种是很出名的蜥蜴。在受到威胁的时候会用嘴咬住尾巴,将身体卷成一个球状,依靠背部坚硬的鳞甲来抵抗天敌。因此得名犰狳蜥。不过这种防御方式却无法保护四肢,所以有时候虽然可以保住性命,但是四肢却有可能被天敌吃掉,故在产地可以见到不少缺胳膊少腿的个体。该种是南非的保护动物,严禁交易,故市场上极为少见,要有也是天价。
中文正名:橙喉扁蜥
http://s15/mw690/7f203f4bgd5c4ec2d272e&690
中文正名:倭铠鳞蜥
中文正名:沙漠板蜥
学名:Cordylosaurus
中文正名:黄喉板蜥
中文正名:长尾蛇蜥属
中文正名:四线遁甲蜥
Chamaesaura
Cordylus
Platysaurus
Pseudocordylus
Angolosaurus
Cordylosaurus
Gerrhosaurus
Tetradactylus
Tracheloptychus
Zonosaurus
http://s15/mw690/7f203f4bgd5c501fc1c8e&690
中文正名:四线箭蜥
http://s10/mw690/7f203f4bgd5c501c25829&690
中文正名:光蜥
中国特产的一种石龙子,额鳞较长是它的特征。生活在海拔较低的地区,主要在夜间活动,捕食昆虫。分布中国华南地区。
中文正名:铜蜥
中文正名:眼斑铜蜥
中文正名:所罗门蜥
该种是石龙子科里体型最大的物种,体长可达80cm。尾部灵活,可卷曲缠绕树枝。它是少数纯植食性的蜥蜴之一,以植物的果实和嫩叶为食。夜行性。栖息于所罗门群岛及周边岛屿的热带雨林中。由于受到环境破坏和动物贸易的影响,野生的种群受到很大威胁,故已被列入CITES附录II中。
中文正名:荒野栉耳蜥
中文正名:浅绿丛林蜥
中文正名:刺尾胎生蜥
中文正名:滨海胎生蜥
该种全身棕灰色,身体身体较长,呈方形,附肢短而粗壮。分布澳大利亚东北部,杂食性。玩家们所说的刺尾岩蜥也是属于胎生蜥属的物种,学名Egernia
中文正名:胎生蜥
http://s15/mw690/7f203f4bgd5c51908d72e&690
中文正名:阿尔及利亚石龙子
中文正名:史氏石龙子
该种同样能在多种环境下生存,特征是眼下的从头部一只延伸到后足的红黄条纹。分布北非及西亚地区。
中文正名:中国石龙子
该种是国内最常见的石龙子。体型粗壮,全长可达40cm。其幼体和成体差距很大,幼体身体黑色,背部有三条黄色纵纹,体侧有黄色斑点,尾部蓝色,随着生长这些特征会逐渐消失。这种石龙子是最适合从未养过任何蜥蜴的新手上手的种类。分布中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是中国的特有种。不过近年有的分类学家将原Eumeces
中文正名:蓝尾石龙子
该种的的幼体和成体变化很大,上图左为幼体,右为成体,不仅“蓝尾”没了,“五线”也没有了。这个种经常和其他的种引起混淆,因为很多的石龙子幼体都是蓝尾的,并且也有线,下文会介绍几种。其名字蓝尾石龙子虽然是对于其特征命名的,但是这是专有名词,特指Eumeces
所以见到蓝色尾巴的石龙子就直呼X线蓝尾石龙子是非常不科学的,极易引起混淆。
中文正名:四线石龙子
该种背部中央的2行鳞片明显宽于体侧的鳞片,这在分类上是一个标准。“四线”的特征是名字的由来。它是国内石龙子中唯一一个终身尾部蓝色不会退去的种类,老熟个体背上的线还是会褪的,断尾再生的尾巴依旧是蓝色的。俗称四线蓝尾石龙子里的“蓝尾”两字纯属多余,根本没必要说,说了反而会引起混淆。该种行动迅速,难以捕捉。国内分布华南地区,国外分布东南亚。另外可以再返回非洲蜥蜴科那里看看那条非洲蜥蜴科的蜥蜴,是不是很像?
中文正名:五线石龙子
中文正名:条纹石龙子
中文正名:多线石龙子
中文正名:西部石龙子
http://s11/mw690/7f203f4bgd5c524da088a&690
中文正名:蓝尾岛蜥
http://s9/mw690/7f203f4bg7bc6ea129868&690
中文正名:岛蜥
中文正名:五棱南蜥
中文正名:长尾南蜥
中文正名:多线南蜥
国内南蜥属的另一种类,体型较大,可达40cm以上。国内分布云南,海南等地,国外分布东南亚。
中文正名:鲁非火尾蜥
中文正名:蛇形石龙子
中文正名:绿血石龙子
中文正名:白斑小耳蜥
中文正名:费氏侏蜥
身体非常艳丽的石龙子。栖息于非洲中部的热带雨林。该种也是受欢迎的宠物,国内市场可见。受惊时会咬人。国内云南有分布与该种同属的侏蜥Riopa
中文正名:五趾腿蜥
中文正名:卡氏腿蜥
http://s16/mw690/7f203f4bg7bc6ec31b71f&690
中文正名:南滑蜥
中文正名:宁波滑蜥
http://s10/mw690/7f203f4bgd5c53c084ac9&690
中文正名:沙鱼蜥
沙鱼蜥属Scincus
中文正名:阿拉伯沙鱼蜥
中文正名:爪哇蝘蜓
中文正名:铜蜓蜥
该种是原Lygosoma
中文正名:巨柔蜥
大型的石龙子。该种的最大特征就是蓝色的舌头,受到威胁的时候会吐出舌头恐吓对方。分布新几内亚岛及周边的岛屿,栖息于雨林中。
中文正名:蓝色柔蜥
该种是澳大利亚著名的蜥蜴,也是著名的宠物。有2个亚种,东部亚种和北部亚种,就是俗称的东部蓝舌石龙子和北部蓝舌石龙子,东部亚种分布新南威尔士地区,气候是温带气候,而北部亚种分布昆士兰地区,气候是热带气候。两地的环境不同,在饲养的时候也要给予适当的环境。杂食性。
中文正名:环纹柔蜥
该种和上述的2种柔蜥很像,不过这种的舌头不是蓝色的,是粉色的。分布澳大利亚东部。该种的分类地位也有点争议,有的学者主张把它分在Tiliqua
中文正名:粗疣石龙子
该种石龙子附肢短小,尾短而钝圆。该种原本是单列一属的,不过目前更倾向把它归入上述的柔蜥属Tiliqua
中文正名:细三棱蜥
该种的外型和传统的石龙子类有点不符,但是分类上还是石龙子科的。体背有4列竖起的鳞片。夜行性的种类,捕食昆虫。分布新几内亚岛的雨林中,在饲养时要提供低温高湿的环境。
中文正名:尖鳞棱蜥
该种石龙子身上有很多的棱鳞。性喜水,生活于雨林的河流附近,捕食昆虫与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分布菲律宾。国内有与其同属的3种棱蜥。
中文正名:盲箭蜥
中文正名:布氏盲蜥
Ablepharus
Acontias
Acontophiops
Adrasteia
Afroablepharus
Alinea
Allengreers
Amphiglossus
Androngo
Anomalopus
Apterygodon
Aspronema
Asymblepharus
Ateuchosaurus
Barkudia
Bartleia
Bassiana
Brachymeles
Brasiliscincus
Caledoniscincus
Calyptotis
Capitellum
Carlia
Cautula
Celatiscincus
Chabanaudia
Chalcides
Chalcidoseps
Coeranoscincus
Cophoscincopus
Corucia
Cryptoblepharus
Cryptoscincus
Ctenotus
Cyclodina
Cyclodomorphus
Dasia
Davewakeum
Egernia
Emoia
Eremiascincus
Eroticoscincus
Eugongylus
Eulamprus
Eumeces
Eumecia
Eurylepis
Eutropis
Exila
Feylinia
Fojia
Geomyersia
Geoscincus
Glaphyromorphus
Gnypetoscincus
Gongylomorphus
Gongylus
Graciliscincus
Haackgreerius
Hakaria
Helioscincus
Hemiergis
Hemisphaeriodon
Isopachys
Janetaescincus
Kanakysaurus
Lacertaspis
Lacertoides
Lacertus
Lamprolepis
Lampropholis
Lankascincus
Larutia
Leiolopisma
Lepidothyris
Leptoseps
Leptosiaphos
Lerista
Lioscincus
Lipinia
Lobulia
Lubuya
Lygisaurus
Lygosoma
Mabuya
Macroscincus
Maniciola
Maracaiba
Marisora
Marmorosphax
Melanoseps
Menetia
Mesoscincus
Mochlus
Morethia
Nangura
Nannoscincus
Ndurascincus
Neoseps
Nessia
Niveoscincus
Notomabuya
Notoscincus
Novoeumeces
Oligosoma
Ophiomorus
Ophioscincus
Orosaura
Pamelaescincus
Panaspis
Panopa
Papuascincus
Parachalcides
Paracontias
Paralipinia
Parvoscincus
Phoboscincus
Plestiodon
Prasinohaema
Proablepharus
Proscelotes
Pseudoacontias
Pseudemoia
Psychosaura
Pygomeles
Riopa
Ristella
Saiphos
Saproscincus
Scelotes
Scincella
Scincopus
Scincus
Scolecoseps
Sepsina
Sigaloseps
Simiscincus
Sirenoscincus
Sphenomorphus
Sphenops
Tachygia
Tiliqua
Trachylepis
Trachydosaurus
Tribolonotus
Tropidophorus
Tropidoscincus
Typhlacontias
Typhlosaurus
Varzea
Vietnascincus
Voeltzkowia
中文正名:捷蜥蜴
进帖子的时候大家就看到了,我把这种拿来镇贴。因为这种是所有蜥蜴的模式种。所谓模式种,就是一个属内最早命名,用来描述该属特征的物种。生物的二名法命名是由林奈Linnaeus创立的,从1758年1月1日《自然系统》第十版出版时开始生效,1758年命名的第一批物种就是最早被命名的物种。不过早期林奈创立的分类系统没有科这个等级,目下面直接就到属了,并且当年记录的物种还不多,故林奈把所有的蜥蜴全部归入了蜥蜴属Lacerta
中文正名:绿蜥蜴
蜥蜴属的另一个物种,与捷蜥蜴比较相像,但是从几点可以区分,捷蜥蜴是小型蜥蜴,最大不会超过30cm,而本种是中型蜥蜴,能长到40cm以上。另外,本种雄性的下颌是蓝色的。而雌性可能褐色,也可能绿色,并且可能无黑斑,有黑斑的话也和捷蜥蜴的不一样。广布与东欧各国。以昆虫为主食,大个体可捕食小型脊椎动物。
中文正名:巴尔干绿蜥蜴
这才是真正号称“翡翠蜥”的物种,下颌黄色,其幼体背上有3条纵纹,故学名的种名trilineata
中文正名:胎生蜥蜴
中文正名:蓝斑蜥蜴
该种是蜥蜴科最大的物种,可长到80cm,体侧的亮蓝色斑点是其明显的特征。身体粗壮,下颌强壮有力,除了捕食昆虫之外,还能捕食小型脊椎动物,在干旱的季节也会取食植物补充水分。分布西班牙,法国等南欧国家及北非。近年有的学者将它和它的几个近缘种从蜥蜴属里分出,成立Timon
中文正名:辛氏蜥
中文正名:奔蜥
中文正名:棘趾蜥
中文正名:侧纹麻蜥
中文正名:山地麻蜥
中文正名:荒漠麻蜥
体型较大的麻蜥种类,国内分布于西北地区,国外分布中亚地区。近年来该种也逐渐作为宠物而出现在市场上。
中文正名:缨尾蜥
中文正名:平蜥
中文正名:纹斑平蜥
中文正名:绿纹山蜥
中文正名:壁蜥
中文正名:台湾地蜥
中文正名:崇安地蜥
中文正名:北草蜥
蜥蜴科在东洋界的代表,尾长大约是头体长的3倍。尽管身体只有几cm,加上尾巴全长可超过30cm。体侧花纹有个体差异,可能纯绿,可能绿褐相间,可能褐色,也会随日光照射有所变化。主要分布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吉林有少量分布。广西及西南地区则没有分布。市场上常见的蜥蜴之一,饲养开食方面比较容易,但是抗逆性不如石龙子,但总体来说也是易于饲养的蜥蜴。
中文正名:南草蜥
中文正名:高雄草蜥
来自宝岛台湾的物种。也是中国特有的种类。尾长能达头体长的3倍以上,行动敏捷。分布台湾南部。
Gallotia
Psammodromus
Acanthodactylus
Adolfus
Atlantolacerta
Australolacerta
Eremias
Gastropholis
Heliobolus
Holaspis
Ichnotropis
Latastia
Meroles
Mesalina
Nucras
Ophisops
Pedioplanis
Philochortus
Poromera
Pseuderemias
Scapteira
Tropidosaura
Algyroides
Anatololacerta
Dalmatolacerta
Darevskia
Dinarolacerta
Hellenolacerta
Iberolacerta
Iranolacerta
Lacerta
Parvilacerta
Phoenicolacerta
Platyplacopus
Podarcis
Scelarcis
Takydromus
Timon
Zootoca
中文正名:臼齿蜥
体型中等的蜥蜴,南美的常见种。广泛分布南美的热带雨林地区。捕食昆虫及小型脊椎动物。其体形类似蜥蜴科蜥蜴属Lacerta
中文正名:美洲蜥蜴
中文正名:橙喉鞭尾蜥
http://s7/mw690/7f203f4bgd5c57a0e7406&690
中文正名:六线鞭尾蜥
中文正名:条纹鞭尾蜥
中文正名:棱尾蜥
中文正名:鳄尾蜥
半水栖的蜥蜴种类,该种尾部侧扁,又2排突起具棱的鳞片,有利于在水中游泳。捕食昆虫及水生动物。分布南美亚马逊河流域。
中文正名:叉齿蜥
中文正名:闪光蜥
美洲蜥蜴科中的大型种类,体长可达1米以上。身体粗壮,下颌力量大,可咬碎坚硬的贝类。因为其背部的鳞片与凯门鳄非常相似,所以当地给它的俗称是凯门蜥。性喜水,捕食昆虫及水生无脊椎动物,在干旱季节可上树取食鸟蛋。分布南美亚马逊河流域。该种目前是濒危物种,已列入CITES附录。
中文正名:黑斑双领蜥
双领蜥属Tupinambis
中文正名:红色双领蜥
双领蜥属的另一个物种。分布阿根廷巴拉圭,玻利维亚等地,同样栖息于雨林中。
中文正名:双领蜥
双领蜥属的模式种。分布相对前2种偏北。据说这种的幼体能仅用2条后肢奔跑。食性上所有的双领蜥都差不多,都是捕食其他动物,偶食植物。
中文正名:黄巴克蜥
中文正名:菱斑安拉蜥
中文正名:节蜥
http://s7/mw690/7f203f4bgd5c593e3cbd6&690
中文正名:眼斑梭蜥
中文正名:全肢蜥
中文正名:中美裸眼蜥
中文正名:复瓦异趾蜥
中文正名:小睫蜥
中文正名:厄瓜多尔锯趾蜥
中文正名:安第斯蜥
中文正名:双线中美蜥
Ameiva
Aspidoscelis
Cnemidophorus
Teius
Kentropyx
Crocodilurus
Dicrodon
Dracaena
Tupinambis
Callopistes
Alopoglossus
Amapasaurus
Anadia
Anotosaura
Argalia
Arthrosaura
Aspidolaemus
Arthroseps
Bachia
Calyptommatus
Cercosaura
Colobodactylus
Colobosaura
Colobosauroides
Echinosaura
Ecpleopus全肢蜥属
Euspondylus
Gymnophthalmus
Heterodactylus
Iphisa
Leposoma
Macropholidus
Micrablepharus
Neusticurus
Nothobachia
Ophiognomon
Opipeuter
Pantodactylus
Petracola
Pholidobolus
Placosoma
Prionodactylus
Procellosaurinus
Proctoporus
Psilophthalmus
Ptychoglossus
Riolama
Scriptosaura
Stenolepis
Teuchocercus
Tretioscincus
Vanzosaura
http://s16/mw690/7f203f4bgd5c59d08f9af&690
中文正名:白尾双足蜥
中文正名:高山双足蜥
蛇蜥科
http://s10/mw690/7f203f4bgd5c5a0c248a9&690
中文正名:蛇蜥
中文正名:脆蛇蜥
则是日行种类。国内在华东地区及西南地区分布。
中文正名:三线脆蛇蜥
中文正名:棕脆蛇蜥
该种是蛇蜥科最大的物种,全可达1.3米。移动方式和蛇类有所不同。该种有时也被当做宠物来养,据说寿命可达50年。分布巴尔干半岛及里海地区。本种以前是归在脆蛇蜥属Ophisaurus
学名:Celestus
中文正名:横纹肢蛇蜥
中文正名:棕色侧褶蜥
中文正名:鳄蛇蜥
学名:Abronia/Gerrhonotus
该种没有正式的中文名,种名graminea
Anguis
Ophisaurus
Pseudopus
Celestus
Diploglossus
Ophiodes
Gerrhonotus
Abronia
Barisia
Coloptychon
Elgaria
Mesaspis
http://s13/mw690/7f203f4bgd5c5ad051b7c&690
中文正名:蠕蜥
http://s16/mw690/7f203f4bgd5c5ae63c13f&690
中文正名:钝尾毒蜥
中型蜥蜴,体型在30-50cm。希拉毒蜥的名字来源于其英文名直译,希拉是其产地的一条河流的名字。该种颈部和尾部较短。种下有2个亚种。关于2种毒蜥的具体LD50值网上众说分坛。并且会根据亚种的不同和测试动物的不同而变化。分布美国西南部及墨西哥西北部。
中文正名:毒蜥
体型较钝尾毒蜥大,可达1米,颈部,尾较长。能够挖洞躲避炎热,时常也会上树。分布墨西哥至危地马拉的沿海地区。该种下的危地马拉亚种H.h.charlesbogerti
http://s10/mw690/7f203f4bgd5c5b0320e99&690
中文正名:异蜥
中文正名:鳄蜥
背部有2行棱脊。尾长而侧扁。性喜水,善于游泳。生活在山沟中,常匍匐在向阳水塘上方的树枝或岩石上,稍有响动,迅速跃入水中,隐于石下或树根缝隙间。晨昏觅食,有咬物不放的习性,捕食昆虫、小鱼、蚯蚓、蝌蚪等。仅产于广西大瑶山。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http://s15/mw690/7f203f4bgd5c5b8da0e8e&690
中文正名:巨蜥
首先要说一点,尽管爬友习惯根据该种的英文名water
中文正名:白喉巨蜥
中文正名:尼罗河巨蜥
中文正名:西非巨蜥
体型中等的巨蜥,最大1.2米左右。头部较宽,颈部短小。“平原巨蜥”的名字来源于其英文名Savannah
中文正名:葱绿巨蜥
适应树栖生活的蜥蜴,身体亮绿色,杂以黑色斑纹。色彩组合很适合在雨林中隐蔽。分布新几内亚岛。该种是Euprepiosaurus
中文正名:刺尾巨蜥
中文正名:荒漠巨蜥
分布中亚西亚,及北非地区的巨蜥。适应干旱的环境。种下有3个亚种。
中文正名:孟加拉巨蜥
中文正名:暗色巨蜥
主要分布中南半岛的巨蜥。孟加拉巨蜥的好基友。该种发表的时候以独立物种发表,不过近年来先后2次被归入孟加拉巨蜥的亚种V.b.nebulosus
中文正名:黄点巨蜥
分布于新几内亚的巨蜥。该种在巨蜥系统演化上具有较大的意义。现在研究认为巨蜥是从亚洲扩散到大洋洲去的,而其中也有一些种类留在了2者之间的印尼群岛,本种就是其中一种。
中文正名:葛氏巨蜥
中文正名:眼斑巨蜥
中文正名:树巨蜥
玩家们经常把Euprepiosaurus
中文正名:科摩多巨蜥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蜥蜴,可达3米以上。关于该种的资料相信大家已经从各方面渠道了解很多了。除了大之外,该种更出名的地方在于它的嘴中。原本认为它的口中有极易引起感染的细菌,被咬一口后猎物会在数天之内死于败血症。但是近年来研究表明它有自己的毒腺,能够产生毒液。它在巨蜥的系统演化上也有重要意义,它也分布地是介于亚欧大陆和澳洲大陆之间的蜥蜴。在澳洲巨蜥系统演化有重要意义。分布印尼科摩多岛及周边岛屿,但因为环境破坏等原因已是濒危物种。已列入CITES附录I。另外,其他所有种类的巨蜥也都是CITES附录II等级以上的物种。
蚓蜥目Amphisbaeniformes或蚓蜥亚目Amphisbaenia
包括蚓蜥科Amphisbaenidae、佛罗里达蚓蜥科Amphisbaenidae、双肢蜥科Bipedidae和短头蚓蜥科Trogonophiidae。主要分布于南美洲和非洲热带地区,少数分布于北美洲、中东和欧洲。区系为古北界,新北界及新热带界。体长圆柱形,具浅沟。无外耳,眼退化。均无后肢,多数无前肢。穴居,头顶具大型坚硬鳞片,用以钻洞。既可生活于湿润的土壤中,也可生活在干燥的沙质中。与蜥蜴目近缘。曾属于蜥蜴,但是现在普遍认为这类动物不属于蜥蜴。
中文名:黑白蚓蜥
http://s12/mw690/7f203f4bgd5c5d25c9d8b&690
中文名:欧洲蚓蜥
http://s1/mw690/7f203f4bgd5c5d3586850&690
中文名:红蚓蜥
http://s2/mw690/7f203f4bgd5c5d44c2b81&690
中文名:双肢蜥
http://s4/mw690/7f203f4bgd5c5d56ea533&690
中文名:花蚓蜥
其实我很早就像写这么一个东西了,不过由于各种原因总是没有去做,有次写了几个就弃坑了。不过这次终于把它完成了。
在写这些的几天内,我自己也学到了不少。很多种的蜥蜴都并非是宠物,而我们也只能对国内的物种有比较详细的了解,而外国物种除了那些被拿来当宠物的,相信很多爬友脑子里都是一片空白。稍微有名点的种类,可能会在各类科普图鉴上看过,但是还有更多默默无闻的种类,却很少被爬友知道。这贴里我选择科属内具有代表性的种类来写,当然也有一些偏重,著名种,肯定是会写的。作为宠物的种类,大多都会写到那个属的物种,不过要是一个属内多种都是宠物的话,只能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了。国产种也相对偏重。更重要的是选择不少平时基本不会提到或见到的物种。不过也只能选择一些有正式中文名的,没有的也只能无奈了。为了能展现蜥蜴最美的一面,我基本都选取在自然环境下拍摄的照片,更能体现生命之美。
我看的第一本带有分类知识的爬虫图鉴是《世界动物图鉴》的两栖爬行版,大概是八九年前,第一次看我就被上面的爬虫们吸引住了,那本书的图并不是照片,而是画,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不可思议的爬虫,如果是照片的话一定更吸引人吧。后来也看过不少爬虫的图鉴,但总觉得每本书上都有没写到的种类,于是就寻思着想把它整合到一块。这次其实主要就是为了这么干。
目前国内的正统的爬虫分类科普工作受到爬虫文化的影响和侵蚀比较严重。由于爬虫文化的主体是大多没有系统学过分类的爱好者,故各种俗名也是脱离分类而命名的,各种混乱和混淆屡见不鲜。但又不是每个爬友乐意去学分类。各种概念的错误使用也不在少数。长篇大论的些文字也不是每个人爱看,不过图鉴什么的还是不少人喜欢看的。不过这也算不上什么完整的图鉴,因为很多能够写的物种我并没有写,我写这贴的目的并不是总结已知的蜥蜴,而是把各类蜥蜴的代表种按照分类的关系列出来,让爬友们对分类有个基本了解,知道哪些蜥蜴的关系比较近。同时也让爬友开开眼界,知道一下自己还有那么多蜥蜴不认识。另外还有很多没有中文名的种类,我把属名都列出来了,感兴趣的人可以去搜搜看那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多学一点,总是没有坏处的。大千世界,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