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封
我们总习惯把一件事的对错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上。
譬如,在“火烧圆明园”这一民族屈辱的历史事件中,我们似乎总要把很大的责任或者更多的口水送给一个人——那个写下“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晚清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龚半伦!
此前的很多文章以及很大层面的舆论,都认为,是龚自珍的这个不肖之子充当了英法联军的走狗、汉奸,领着洋人去火烧圆明园的。
那么,龚自珍的儿子果真引狼入室,领着英法联军去火烧圆明园了吗?
一, 龚半伦其人
龚半伦是龚自珍的长子,名橙,字孝棋,又名孝拱,半伦是他晚年的号。所谓“半伦”者,是言其无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道,只爱一个小老婆,五伦去了四伦半,故曰半伦。
他自幼聪颖,能识满文、蒙古文。王韬
为他所撰小传,称龚橙“藏书极富,甲于江浙,多四库中未收之书,士大夫家未见之书。孝拱少时,沉酣其中,每有秘事,篝灯钞录,别为一书,以故于学无所不窥,胸中渊博无际。”跟父亲一样,他对经学习研最深。尤精于文字学。龚橙对元史也颇有研究,著《元志》五十卷。他工于诗词,书法也好,时有“孝拱真书自一家”之誉。
龚橙虽家学渊源,又有严父亲授,却狂傲喜空谈,世称狂士。其父死后,越发无人管教,放荡不羁。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慕其才,拟擢用,设盛宴款待,并以言试探。想不到他竟说:“以我的地位,公至多给我个监司。你想我岂能居公下者?不要多说,今晚只谈风月,请勿及他事。”曾国藩气得话都说不出来。
他晚年流寓江表,穷困潦倒,却依然恃才傲物,挥霍放诞,和往日没什么两样。彼时李鸿章刚好也在上海,怜其才,哀其贫,每月派人送去二百两银子,拿这二百两银子,龚半伦照样吃喝嫖赌。他那“半伦”,就是在上海纳的一个小妾,传说为沪上名妓,所以能够专宠。他的妻子,其时也在沪上,十多年同城而居,龚半伦却从不和她见面,亦不通音问。两个儿子,偶尔去看望他,一样会遭到斥逐。他和他的同母弟龚念瓠,也是多年不来往,形同路人。
晚年的龚橙颓唐不振,一切废弃,最后精神失常,发狂而死。
二, 龚半伦其“事”
这里所言“龚半伦其事”,大多是目前在坊间广为流传,甚至被一些名士大家所认同的。
老电影《火烧圆明园》中有个未曾写明姓名的汉奸,他强拉民妇供侵略军蹂躏,又引洋兵闯进圆明园……
据《圆明园残毁考》载:“所以焚掠圆明园者,因有龚半伦为引导。半伦名橙,字珍子,为人好大言,放荡不羁,窘于京师,辗转至上海,为英领事纪室。及英兵北犯,龚为向导曰:清之精华在圆明园。及京师陷,故英法直趋圆明园。”
又据《清朝野史大观》卷一载:“橙(孝拱名橙)单骑先入,取金玉重器而归。”据说他得了百分之一,运到上海变卖,作为嫖资,吃光花光,最后患梅毒病发而亡,终落遗臭万年下场。
民国初年蔡东藩《清史演义》说,英人北犯,他恰跟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定是他唆使,烧了三日三夜,变成一堆瓦砾场,只有珍奇古玩,由半伦带领洋兵搜取净尽。
咸丰十年八月癸亥之谕曰:“该夷去国万里,原为流通货物而来,全由刁恶汉奸,百端唆使,以致如此决裂。”
冒鹤亭《孽海花闲话》载:"英使(威妥玛)在礼部大堂议和时,龚橙(半伦)亦列席,百般刁难,恭亲王奕訢大不堪,曰:龚橙世受国恩,奈何为虎像翼耶?龚厉声说:吾父不得官翰林,吾贫至糊口于外人,吾家何受恩之有?恭亲王瞠目看天,不能语。"
作家李国文在〈龚自珍及其子〉一文中言之凿凿地说:龚自珍是名人,龚自珍的儿子,应该也算得上是个名人,因为圆明园是他引领英法联军去烧的。……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化为灰烬,固然是英法帝国主义的罪恶,但他为向导,为高参,为狗头军师,出这恶主意,坏点子,是不能饶恕的。历史的这一页,就永远留下这个丑类的名字,遗臭万年。
三, 我的几点疑惑
1. 龚半伦做“汉奸”并无实据
现在在民间流传的故事,大多是“传说”,并无档案实录,仅出于当时文人的笔记、野史和父老传闻。这多少让人生疑,他既然干了那么大的坏事,在正史中却无丝毫记载,这的确让人不解。
2. 龚半伦不带路,洋鬼子就不知道圆明园吗?
要知道,圆明园这个清王朝的皇家御苑,被西方誉为“万园之园”,可谓是久负盛名。在圆明园的鼎盛时期,这里既是具有空前规模的皇家园林,又是清代皇帝发号施令,行使权力的统治中心。从康熙到咸丰,6个皇帝每年总有三四个月在此居住,并处理政务和进行各种政治活动。
因此,圆明园这么一个首脑的地方,即便是龚半伦不说“清之精华在圆明园”,大家用脚趾头想想,人家来侵略的洋人们会不知道有圆明园这个好所在吗?
3. 英法联军为什么火烧圆明园呢?
倘若龚半伦指使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的话,那么,洋鬼子们对他的话言听计从吗?毕竟,烧毁一个国家的皇家园林不是一个小事情,也不是想烧就能烧的了的。
那么,英法侵略者为什么焚掠圆明园呢?
当时的英国公使额尔金等为焚毁圆明园发表言论称:“圆明园乃是清帝所最宠爱的行宫,是他燕居之所,如焚毁足以稍戢其骄佚。……圆明园宫殿为重要之地,人所共知。毁之所以予中国政府以打击,造成惨局者为此辈,而非其国民。故此举可谓最严创中国政府,即就人道而言,亦不能厚非也。”
由此可见,圆明园这样的重地,是帝国列强觊觎已久了的。
据可查的史料记载,焚毁圆明园是在英国公使额尔金公开命令下执行的,同时英军司令格兰特致函法军司令孟多邦,请其与英方合作,换句话说,大规模焚毁圆明园的动机是英军方面首先提出来的,焚毁的时间1860年是10月17日。英军司令部下令毁园的主要动机在于销毁联军官兵洗劫一空圆明园珍宝的痕迹。
小资料: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提法。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有两次。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被毁于火。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
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