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亮:忠诚于技能教育的专业带头人

标签:
教育校园 |
分类: 职业教育 |
朱永亮:忠诚于技能教育的专业带头人
zhiyezazhi666
宣扬职业指导、教育培训、就业服务,报道技能院校的办学及发展,技能人才的创新和成长故事,刊发教师优秀论文等等。
老师、高级技师、技能教练、学者、专家、专业带头人、学院领导,采访完朱永亮,他的这几个角色一直缠绕在记者的脑海里,若隐若现,似乎分不清、道不明,一直在变幻。
但不变的是他坚毅的目光和对技能的挚爱。
这就是朱永亮。
从拆小锁到拆机床
“技工学校的老师必须发自内心地喜好专业技能,看到专业方面的信息,要有走不动路的感觉。”朱永亮语。
朱永亮对技能的喜好可以追溯到他8岁的时候。
是的,没错,是8岁。
8岁的一天,他把家里好好的一把挂锁活生生地拆卸了,弹簧、锁芯散落一地。为避免父母的责骂,他在配钥匙的师傅那里学着将锁芯重新组装起来。
从此,朱永亮喜欢动手鼓捣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过。
初中时,他从修车师傅那里学会了自行车补胎;高中时,学习自制无线话筒,父亲惊奇地从自家的收音机里听到了儿子在100米外说话的声音;大学时,朱永亮尝试修理电视、安装电脑。
时间跳跃到2010年的7月。这次,朱永亮拆了个大家伙——一台机床。原因是受南方某机床厂邀请,对这台机床进行改造。这次,他的身份已经成了北京市职业院校数控机床的专业带头人。
1998年8月,朱永亮从武汉科技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市工业技工学校当了一名普通老师。第一次上课就给胸怀大志的朱永亮泼了一瓢冷水:讲理论学生睡觉,实训时自己又不会。
到技工学校当上老师后,朱永亮才发现技能不像拆锁拆门那样简单,不亚于自己在大学学的任何一门课。
“技工学校的老师没有技能,就不配在这当老师。”一位老教师的一句话,让朱永亮决计补上技能这门课。
朱永亮正式拜学校的两位高级技师——李度和康仕亨为师。当时,学校刚好在自制电子操作实验台,两位老师就让朱永亮一起来做实验台。自制实验台让朱永亮学到了很多东西。半年时间,他们一共做了两个实验台。从原理图到接线图,从所有导线识别到接线,从线路的装接到调试,制作实验台的所有流程朱永亮都亲自体验了,技能大有长进。这时,他才感觉到了书本知识与技能的差别。
后来,只要有技能培训的机会,朱永亮都会主动要求参加。就这样,他一边教学,一边训练,很快适应了技工学校教师的工作。
朱永亮与数控结缘是在2002年年底。当时,学校要建设数控专业,专门把朱永亮送到天津工程职业师范学院学习。在那宝贵的40天时间里,朱永亮如饥似渴地学习。每天晚上7点到11点,同学都去玩了,他一人在实训车间学开机床。老师怕他损坏了机器,开始不让他随便动,一直在边上看着。后来,看他一台台都会开了,才放心离开。那段时间,朱永亮经常是满身油污,不像个老师,倒像个工人。“我是真喜欢动手,通过自己的手做出东西来真的很高兴。”朱永亮微笑着说。
对朱永亮技能提升最快的是他参与学校购买机床工作的那段时间。2003年,他跟学校一名副校长到全国一些机床厂去买机床。在一大堆资料面前,朱永亮认为,“一定不能买教学型的机床,而要买企业的生产型机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跟企业接轨。”最后,学校用400万买了12台机床。后来,学院价值1亿多元的数控设备选型、安装调试都是由他带领数控教师团队负责的。对各种机床的比较、选择、安装、调试,让朱永亮对全国乃至世界品牌机床的价格、性能、特点有了较全面了解,这也是奠定他数控专业基础的一段宝贵经历。
综合职业能力=态度+素养+知识+技能
“一体化教学的核心是‘三个一体’: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一体、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一体、知识与技能一体。”朱永亮语。
说到一体化教学,朱永亮非常兴奋。他认为,一体化教学的核心之一是指工作和学习一体。老师要教会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把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要采取真实的工作任务,来引导学生在工作中学习。最后,通过一件事学会一类事,如此举一反三。
说到这,他特别提到了童华强院长创造性提出的一体化教学分析工具——“鱼骨图”分析技术。第一是把工作任务作为学习任务。第二,把工作过程作为教学的学习环节,分六步实施: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决策、实施、控制、反馈。第三是知识与技能的一体。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做,还要教会为什么这样做,并让学生考虑到生产过程可能对他人、对环境的影响。这样,素养、知识、技能就融为一体了。实际上,这就是综合职业能力。
“要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首先老师要有综合职业能力”,朱永亮说,“我自己学习技能的过程也体现了一体化教学的思想,就是在做中学”。
故事继续进行。
安装机床的过程,也成了朱永亮学习技能的过程。当时,所有机床的选型、安装都由朱永亮负责。机床在安装过程中,要用滚子一步步将机床入位。朱永亮发现,安装说明书上有一条:安装过程中严禁受到冲击,否则,机床精度会受到影响。他坦言自己不懂,让安装公司的师傅告诉他如何保证不受冲击。师傅告诉他:在每次滚动的过程中,快到预定点时,会事先将机床封住,然后,再轮换滚轴。朱永亮非常聪明,他就死盯着这个关键点。
但是,还是出了问题。在一次上坡时,一个机床还是不小心滚了下来。问题出现后,朱永亮让厂家的技术人员来现场检验,看机床精度是否受到了影响。确认没有受到影响后,朱永亮还让安装方负责人写了保证书,以备今后发现问题时追责。正是因为朱永亮的认真劲儿,安装方负责人还与他成了朋友。现在,只要新进机床,朱永亮都会要求安装公司和厂家严格按标准来执行。
“这些是大学教材中没有的。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没有捷径,必须不耻下问,并严格按技术标准来做。”有一台日本的机床对地基要求特别高,否则会影响精度。朱永亮看完英文资料后,找了个施工队进行地基施工。施工过程中,朱永亮每天都盯在现场,对于施工的尺寸量了又量,精度以毫米来要求。发现不合格的,不论工作到多晚,他都要求改正。验收时,日方技术人员测量后,问施工是谁负责的。朱永亮答:“我指导做的。”日方技术人员敬佩地说:“非常好!我们的机床在中国安装了60多台,你们的地基是最标准的。”
实践出真知。就这样,12台机床安装、调试下来,朱永亮也成了专家:安装、调试,每台机床他都了如指掌。
但是,朱永亮没有满足。每次新进机床,他都会学习操作。朱永亮专门请了两位师傅,分别教自己开普车和加工中心。后来,学校进口了四轴、五轴加工中心,朱永亮又请师傅来教自己。在数控系这些年,学校100多台机床,除了后来购买的少部分机床外,朱永亮都会开,大多数机床上都留下了他的汗水。
“会开床不一定会干活。”这是他们系的荣师傅告诉他的。
“还果不其然。”荣师傅给朱永亮一张图纸,让他在普车上加工。加工完后一测量,10个工件6个不合格。这一结果给自我感觉技术已经不错的朱永亮极大震动。朱永亮意识到,必须把所有影响加工质量的因素都考虑到。在这点上,没有捷径,只有老老实实进行加工练习。于是,朱永亮又给自己加上了实际的工件加工课。最后,普车加工考试时,师傅要求他为一家企业加工20套门轴,难度在于里面有20颗滚珠,要求滚珠支撑门轴受力时转动自如,轴和轴套配合间隙还要符合标准。师傅说:“我干一天半可以干完,但你干一周可能都干不完。”朱永亮不服气。一天半后,朱永亮把20套门轴摆在了师傅面前。师傅非常惊讶:“我没有教你,你怎么做到的?”检测结果表明,20套门轴都合格。原来,朱永亮用的是精确定位、多工序分解、工序分散加工。“这不仅是经验,更是技能与知识的结合。”朱永亮回答。
“很多技能都是在出错中学会的。”朱永亮感言。
2004年以来,朱永亮与自己的第二个师傅全春林一起承接了很多校外的加工任务,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朱永亮接的很多活大都是别人不喜欢干的。主要是不仅技术难度特别大,大都是试制品,而且不挣钱,一般厂家不干。为了学习技术,这些活朱永亮都接。
2005年,他们承担了一个心脏起搏器上叶片泵的加工任务。这个叶片泵不仅小,还要求在四轴机床上进行四轴联动,生产难度大。刀具很小,转速又上不去,生产中刀具磨损非常严重。怎么办?朱永亮与师生们反复讨论、反复试验,最后决定用粗、精刀具轮换,从大到小,从粗加工到精加工,这样,磨损就大大减轻了。3个月后,终于与学生一起完成了60多个产品的加工,对方非常满意。
“越是高级的加工,越要重视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朱永亮如是说。湖南有一家航空动力研究院要加工一个飞机叶盘和叶轮,要求把加工的工件放在工作台的中心,位置误差范围控制在001~002毫米,比006毫米的头发丝还要细。如果放不到位,影响精度不说,还有可能导致价值很高的钛合金毛坯料报废。在装夹过程中,为了保证精度,工人要无数次测量其位置。但朱永亮告诉对方,没有必要这样做,只要行程够,放任何位置都可以完成加工。在学校的五轴加工中心,朱永亮熟练地开动机床,很快就把对方要求的工件加工出来了。面对对方难以置信的眼光,朱永亮说出了他利用五轴加工中心中空间坐标器的转换原理,让对方看到了知识与技能结合的力量。
在朱永亮的通讯录里,一大半是来自企业的朋友。这是他保证自己的技术与一流企业同步的小秘诀。在SMC、西门子、法拉克、海德汉、德玛吉等一些知名的跨国企业和航天一院、航天二院、航天三院、中国机床研究所等国有单位,上至老总、车间主任、人力资源经理,下至生产一线的员工,不少人和他成为了好朋友。
就这样,凭着对技术的热爱,朱永亮很快就从一名只有书本知识,对技术一窍不通的“书呆子”,成了技能名师:2006年,朱永亮被北京市教委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07年被北京市总工会评为经济技术创新标兵,2007年被北京市朝阳区政府评为行业技术能手,2009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从技能名师到专业带头人
“说真心话,我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但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出更多的专家型教师。”朱永亮语。
朱永亮成功了。他成了响当当的技能名师,不仅在所在学校,而且在北京市以至全国。
但是,他没有满足。
2012年3月,他又参加了北京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专业带头人培训。
紧锣密鼓的培训开始了。在朱永亮的时间表上,时间安排得精确到了分钟。
2012年3月至4月,朱永亮参加PTC公司开展的机械CAD设计技术培训,为进一步把握学院数控专业CAD/CAM课程方向奠定了基础。
2012年4月至6月,朱永亮承担航天二院及三院员工数控加工技能竞赛培训,培训的成员有3名进入北京市代表队,代表北京市参加第五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
2012年8月,承担SMC企业员工高级数控技术培训项目的策划与组织。
2012年8月至12月,朱永亮担任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队数控铣工技术指导专家,承担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参赛集训队员的技术指导,3名队员在20进10的淘汰赛中,2名进入下一轮集训,其中1名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2013年5月,朱永亮又带领3名骨干教师参加CAXA举办的多轴加工技术培训。培训结束后,带领教师郭卫国及肖鹏为218厂设计五轴机床操作培训方案,并为218厂5名员工培训五轴加工操作技术。
2013年7月,朱永亮作为指导教练参加了在德国莱比锡举行的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在牵头专家鲁宏勋的带领下,指导的选手在数控铣项目中荣获铜牌。
朱永亮最大的提高在专业建设能力的提升。这些年,他负责数控专业教师专业能力及教学能力的培训组织工作,负责课程负责人培养年度计划制订、实施和评估,通过一体化教师及课程负责人的培训提升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能力。
2011年12月开始,学院实施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朱永亮成为数控加工及数控维修专业两个方向的专业建设负责人,主要任务是带领项目团队构建高技能人才培训课程体系、创新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历经两年的项目建设,已完成两个专业方向高级工及技师层级的培训方案。
2012年9月,学院开始实施全国中等职业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后,朱永亮又成为数控加工专业子项目负责人,主要任务是带领团队创新学制培养模式、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通过1年半的建设,带领团队创建“产、学、研”一体的中、高、技师人才培养模式,现已完成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及部分学习任务的开发。朱永亮主要负责开发技术的研究和制定,负责样本的制作及骨干教师培训。
朱永亮在全国的名气来自他在一些全国性专业建设的重要项目上的参与和推进。
2005年,朱永亮就参加了数控车工国家职业标准的编制。
2012年,朱永亮又主持了LD数据实训设备的标准开发。
2010年至2012年,朱永亮牵头负责全国30余家一体化教改试点技工院校数控加工、钳加工等13个专业一体化课程方案开发方法指导工作,与其他专家组成员带领80余名教师,在2012年7月底前完成了所有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方案及工作页开发。
2011至2012年,朱永亮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制定工作,该规程于2012年3月编制完毕,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并在全国技工院校试行。工作中,朱永亮提出了自己的创新:用一张图、一张表及一段文来说明一体化课程开发规程。
2012年以来,朱永亮每年承担全国高技能人才师资示范培训方案模板的制定,为其他专业师资培训方案制定提供样板和规范。
2013年年初,朱永亮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制定工作,同时参加《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修订工作。
面对自己身上众多的光环,朱永亮没有满足。他的梦想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学院培训一批专家型的教师”。
在选人上,朱永亮有自己的一套:一是凡进数控系的人都要喜欢技能;二是所有老师要通过技能考核。当一体化教师的必须是高级技师,硕士、博士也不能例外。
“专业带头人自己要带好头。”这些年,他坚持做到“两个带头”。一是带头做课堂大纲,并不断翻新。带头做工作页,水平在全国也是领先的。二是带头上示范课。说到这,朱永亮非常感谢他的恩师——院长童华强。正是在童院长的要求和亲自指导下,他做了两次全院示范,极大地提升了他的教学能力。
课程负责人李兵是朱永亮眼中专家型教师的代表之一。李兵岁数比朱永亮大,2005年从电工组调到数控系后,朱永亮给他压担子,要求他3年内成立数控维修专业。维修、改装机床,朱永亮亲自带着他做;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培训班里上一体化教学的公开课,也是朱永亮带着上。3年后,李兵不负众望,不仅成了维修机床的专家,在行业协会内都有了名气,而且成了学校数控专业一体化课改的组长和领头人。
课程负责人郝永刚也是朱永亮眼中专家型教师的代表之一。2004年,郝永刚大学毕业后,来到了学校数控系。他来后,朱永亮一直重点培养其课程开发能力,反复带他做工作页的案例。学校承担全国一体化师资培训,前四年朱永亮都是主讲教师。后来,朱永亮让郝永刚“一块上”,手把手教他如何改进教学,对他的锻炼很大。2011年,郝永刚成为主讲。现在,郝永刚成了全国一体化教改专家。
朱永亮的努力没有白费,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4大专业中有7名课程负责人,朱永亮负责的数控专业就占了3个,全系一体化教师达到60%以上。
朱永亮专业型老师的培养成果不仅仅在校内开花,校外也有不少成果。从2007年至今,他们负责培训的全国技工学校的教师就达4000余人。常州技师学院机电系专业带头人、课改专家周晓峰和厦门技师学院教务处副主任张利军都得到过朱永亮的指导和帮助,如今都成了课改专家。
在朱永亮带领下,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数控专业的师资建设和师资培训如火如荼。
2012年1月至2月,朱永亮担任北京市技校数控专业教师技师、高级技师研修班指导教师,参训学员有16名一次通过鉴定及综合评审。
2012年6月,朱永亮为全国12个师资培训基地做师资培训;2013年,朱永亮又担任全国一体化教师培训班主讲教师,来自全国50余所技工院校的160名教师参加培训。
2013年,朱永亮指导陈建坤参加全国机械行业职业院校教师技能大赛,其教学设计成果获一等奖。
2013年1月,朱永亮指导团队完成世行项目数字化资源建设,开发职业资格课程包及素材包共计6个,成果得到全国专家、同行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领导的一致认可。
经过两年的培养,2013年4月,朱永亮成为北京市职业院校教育素质提高工程数控应用技术专业带头人。
“如何做好专业带头人呢?”对于记者的提问,朱永亮若有所思地进行了总结。
“我觉得专业带头人,第一位的是对专业的喜好,非常的喜好。不仅是对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专业技能。只有喜好了,才会一看到专业的信息就走不动路。”
“二是专业站位。要了解整个专业在国家的地位、发展趋势、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要了解这个专业的领军人物,以及其成长规律和表现,要深入学习。不仅要看国内,还要看国际。核心是高标准,用国际一流的标准要求自己。当时,我学电工的时候,以为自己的水平很高了。但是,有一次去西门子公司参观时,看到墙上有一排接线端子,所有的接线标准都可以量化,并告诉你为什么这样时,自己完全震惊了。从此以后,我就要求自己高标准。”
“三是要研究国际国内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机制。这点非常感谢赵志群老师。特别是德国的经验。我曾向德国的一些重量级专家如劳内尔、胡格等请教学习。”
目标瞄准新技师
“新技师要从手工技能向知识技能转变,要迎接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对技能的挑战。”朱永亮语。
“我喜欢令狐冲,他深刻领会并应用了无招胜有招,其实就是领悟了剑术的内在规律和原理。技能传承也应该这么做。”朱永亮经常这样对学生说。
但是,对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等不同类型的学生,他主张用不同方法。
他认为,对中级工,学习技能的最好方法就是标准化作业:步骤、要领、原因,主要把握好这六个字。高级工则是独立工作的,他们需要综合选择、判断、应用。比如在墙上安装一根管子,要在墙上打眼。但有个地方不能打,他就要考虑改变方案,从直走改成弯着走。所以,高级工是技能方案的提供者。而对于技师来说,不仅要会制订若干方案,还要知道如何创造性地应用经验和知识解决疑难问题,从原理上去解决。
“教技能不是把自己会的东西让学生做,更主要的是告诉他们哪些是他们未来职业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要引导他们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他学的技能才不落后。学生的基本技能可以通过分解动作来解决,但现在大部分的工业化生产要通过技术来解决问题。无论是安装、调试、维修,越到后期,知识技能越重要。现在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要从原来的手工技能到现在的知识技能转变。”朱永亮坚定地说。
对于手工技能的训练,朱永亮用的是“四步教学法”:演示、试做、测试和熟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他会选取一些好的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标准化作业反复训练,把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扎实。
有时候,朱永亮也会用作业指导书的教学形式。他会给学生步骤、要点、图片,教学生按图片去做。有时,也会通过模拟软件、模拟教具教学。
到高级工和技师阶段后,再给学生一些综合型任务,让他们用综合应用技能去解决。
“知识技能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写方案。这个核心就是要设计好适合于高级工和技师的开发性任务,并明确任务要求。”接下来,他第一步一般会引导学生制订方案。方案中,要明确任务、分工、时间、过程等。如果学生不会,朱永亮会要求他们查标准或已有案例。在方案执行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还要不断修正。学习结束时,朱永亮还会要求学生针对同类型的工作独立完成方案制订。
就是在这样一次次试验性、思考性、探索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都会提高。这就是知识技能。朱永亮教他们的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死的知识与技能。
“具有知识技能的学生才是具有长远发展的学生。”朱永亮解释说,未来的第二产业由于求精度、求稳定的需要,一定会用技术替代人,用机械替代人力。“现在,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已经走入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新技师应该适应新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提高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从原来的单纯手工操作转成编程、调整、维护,以及技术更新,而不仅是以前的那种独门绝技。”
“对于新技师的培养,核心是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朱永亮接着说,“比如培养他们适应信息化的能力,学生没有做过的任务,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方法。另外,现在加工的时候,还有网络信息化传输,新技师今后要面对的,可能编程室和机床之间有1 000千米的距离。智能化最大的体现就是知识应用的市场端。现在设备出现问题了,可以自动报警。新技师就要学会通过故障代码准确判断故障。新技师诊断后,还要准确地向维修工程师描述故障。有可能还要会查阅外文资料,自己做相应的故障处理。现在企业的信息化也发展到了非常智能的地步,为了建立产品质量的倒查机制,有的企业每一道工序都会在电脑和存储器上记录下来,并且知道是谁经手的。当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很快就追究经手人的责任。通过信息化、大数据,产品质量就能得到保障。这些,与我们培养的技师,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给他们灌输这些理念,让他们自觉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
在数控专业新技师培养上,朱永亮做了不少创新。
一是培养模式创新。利用学院数控生产技术中心,借助郭卫国北京市技师工作室,通过承接企业加工及技术攻关任务,形成产、学、研一体的技师培养模式。
二是数控技师一体化课程创新。朱永亮带领团队按照技师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了五门一体化课程,用开放性的工作任务来支撑课程教学。
三是教学方式创新。总结出了技师培养中的“五个一”。一是一日一记录。主要记录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措施,包括成功与失败。二是一周一小结。把一周的问题找到,其中,共性的问题是什么,要分析透彻。三是一月一展示。展示自己的成果和创新点,老师要进行点评。四是一学期一评价,要用一个综合性的任务来评价。方式是任务加答辩。五是一年一论文。每年用一篇论文的方式总结学习成果。
学生肖鹏是朱永亮的得意门生之一。肖鹏2001年进入学院电子数控的试点班学习。因为非常好学,技能突出,被朱永亮选为2004年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的选手。由于经验不足,参赛成绩一般。2006年,在朱永亮的指导下,肖鹏再次出征,获得了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加工中心教师组亚军。2005年留校后,朱永亮一直把肖鹏作为专家型老师培养,为企业加工产品让他上,去企业交流也带着他,创新、设计也给他机会,公开课、示范课也让他锻炼。肖鹏进步飞快。现在,肖鹏不仅在学校有了名气,经常给兄弟院校进行教师培训,在企业也有了名气,经常给企业进行技术培训,成为了一个专家型教师。像这样的学生还有王展超、刘同同等,王展超已成为世界技能大赛数控车项目中国队教练,刘同同已成为DMG公司技术工程师。
要让中国技工在世界技能舞台上有一席之地
“在我的标准里,总是比目标标准还要高一个标准。”朱永亮语。
“我特别想咱们的学生在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得金牌,让咱们中国的技能人才在世界的技能舞台上有一席之地。这是我的第一个梦想。另一个梦想,就是在我们学校建设一个全国一流的数控专业,核心是有一流的课程和一流的师资,设备都是次要的。”这是朱永亮对记者说的心里话。
作为数控教学专家,朱永亮多次指导选手参加国际国内的技能大赛。在他的指导下,选手们先后在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得过名次;他还负责了第五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数控车、数控铣总决赛技术文件的编制、赛事策划与现场组织工作,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车、数控铣北京赛区选拔赛及全国选拔赛的赛事策划与现场组织工作。
训练总是与艰苦为伴,朱永亮与他的选手们也不例外。那段时间里,训练每天从早上7:30一直到晚上9:30,两周休一天,训练强度巨大。朱永亮一边挑战队员的训练极限,一边给他们鼓劲。那时候,其他参赛国家的选手已经训练了三年了,而我们才刚刚起步。朱永亮非常着急,总是不断地提高训练标准。“训练中,一般要求40个尺寸中有25个是主要尺寸、15个是次要尺寸,但我们要求队员全都是主要尺寸,没有次要尺寸;切一尺寸,一般要求切10次合格,我们要求上百次都是合格的才及格;世界技能大赛要求误差在正负002毫米,而我们要求队员在正负001毫米;世界技能大赛加工时限为3小时,我们训练时要求队员25小时完成;一般加工一个工件要求槽、面、孔、螺纹有15个特征,我们要求队员增加到20个特征。”朱永亮称赞自己的团队说。总之,在朱永亮的标准里,总是比目标标准还要高一个标准。
对于学生们,朱永亮看的更重的,还不是他们的技能,而是他们的职业道德和人格。“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们的技能,更要培养他们对技能的热爱,对工作的认真程度,以及团队合作的意识。”朱永亮和他的教练团队有个习惯:实训结束后,观察学生干完活儿以后,有没有主动清理机床,有没有主动保养机床,有没有主动给师傅倒茶等等细节。更长的时间里,他还会观察他们有没有主动留下来为培养他的母校服务,有没有主动回报过自己的父母。他认为这些东西要融入训练之中,要多观察,多提醒,甚至要用故事去引导学生,让他们热爱父母、热爱母校、热爱祖国。训练中,他经常提醒选手:“培养一个数控技能冠军,国家要花几百万,作为冠军,一定要反问自己为国家奉献了多少?”
怪不得他经常告诉学生:“你是价值的直接创造者。再好的设计也要通过动手做出来。做出来才有价值,才能体现你的价值、你的技能。技工学校的学生不能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很多技能大师的技能水平是很高的,道德水准也是很高的。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应该只有技能,更应该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如果我们只是培养了一个技能高超的技工,那我觉得挺悲哀的。”
(本文选自《技能名师是如何炼成的——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名师成长录》)
师长点评:
做事搭建成长平台,课改成就发展舞台,愿你早日成为中国的职教大师。
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院长 童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