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日一故事503:左手与右手

(2010-11-21 09:59:36)
标签:

我的随感录

每日一故事

随感小诗

樟青

分类: 每日一故事

左手与右手

 

选编:樟青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从前在印度,有一个生性非常悭吝的人,不要说叫他布施,就是叫他开口说出布施这两个字,他都觉得非常困难,因为在他心里面,根本没有丝毫布施他人的意愿。

 

后来遇见佛陀,他从佛陀的教化中知道了布施的功德,可由于心性悭吝,还是无法行布施。

 

佛陀先叫他右手拿一把草,并想像将右手当自己,左手当别人,然后,叫他把草交给左手。即使这样,那人开始仍然犹豫不决:我是不是要把右手的东西交给左手呢?

 

经过几次练习,佛再叫他把左手的东西交给右手。训练久了,他慢慢了解了布施心,终于能布施自己的财产,最后他有了大菩提心,为了利益众生,甚至布施自己的身体,乃至生命!

 

菩萨给我的,则右手交给左手;我给众生的,是左手交给右手。不管是左手,还是右手,都是我自己的手,一样美,一样好,一样痛,一样苦难,流着一样的血。

 

想到这里,就荡气回肠起来,心胸热流滚滚,放眼云山,恒美如斯。那澄观清明的云山,是不是我的左手,或是右手呢?

 

【读后感】1、左手与右手,微尘和宇宙。不一亦不异,同体生妙有。// 佛陀不度无缘人,随机应化方便门。因材施教左右手,循序渐进悟本真。重温故事,听到了:

 

人人皆有无价宝,心手相牵菩提道。般若从来悲中生,如如不动圆月照。——戒嗔小师父说得多好:“很多事情,只是缺少一只手而已。”(《一只手》)

 

2、所谓的善,就是利他,就是慈悲喜舍,就是发菩提心。我很喜欢几段关于菩提心的格言:
    

“修行者心中存有真实菩提心,即使他只撒一些谷物给小鸟吃,也算是大乘行者,堪称为菩萨。如果没有菩提心,纵将珍宝充满三千世界布施给一切众生,也不能算大乘行者,更不能堪称为菩萨。”
    

“一旦发起大悲心和菩提心的人,即使他是宇宙中最邪恶的众生,也能当下成为佛之子,成为一切众生最伟大者。”
    

“我们不要只顾珍爱自己,要把众生看得远比自己重要。我们必须准备接受极大的苦难,以把幸福带给众生。我们只能为众生的利益而思而行。”
   

 “如果我们不能忍受任何牺牲或帮助别人,我们就丧失了发菩提心的要义。”(《纯善》)

 

【博友留评】1、左手,右手,都是我的手。——寓意深刻!(淡淡书香)

 

2、“不管是左手,还是右手,都是我自己的手,一样美,一样好……”——深刻。“佛陀不度无缘人,随机应化方便门。因材施教左右手,循序渐进悟本真。”——更深刻了!哈哈哈……(亲亲乔木)

 

3、坐看云起,闲对落花。(闲对落花)

 

4、左手与右手,微尘和宇宙。不一亦不异,同体生妙有。——总有涤荡心灵的清凉之语,让人静静遐思。哈哈,真好!

 

5、“左手右手都是自己的手”,利他即利己。(淡远)

 

6、哦,左手与右手,你中自有我 ……(张砚)

 

7、佛陀真会教育!(牛牛)

 

8、左手与右手,微尘和宇宙。不一亦不异,同体生妙有。——但愿我们每一个人都同时拥有“左手”与“右手”。继续顶上有关“快乐”的故事,祝朋友们周末快乐!(樟青)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相关阅读】1、对机说法,因材施教,是佛陀教化众生的方法。(《龟鱼对话》)

 

2、财富,是跟着好名声一起来的,不是追求来的;追求来的,最终也会走。(《卖贫穷》)

 

3、所谓佛法非佛法,世间万法皆佛法。说有一法谤佛法,随缘应化如来法。(《洗心革面》)

 

4、施者的境界,比受者更宽大;施者所获得的快乐,比受者更丰富。唯有分享快乐与人,唯有懂得报恩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布施与获取》)

 

5、布施之行,三轮体空。施空受空,施物亦空。// 助人为乐,树立新风。贵在当下,苦练真功。// 净心尽力,持之以恒。悟空入理,利他圆成。(《解读“三轮体空”》)

 

6、澄观大师:清凉大师,讳澄观,字大休,(738—839)唐朝人,华严宗四祖;世称清凉国师、华严疏主。一生广泛参学律、禅、三论、天台、华严等各宗教义; 20岁遍访名山,曾依醴律师、昙一律师学相部、南山律,依玄璧、慧量法师学三论,从湛然大师习天台宗义,从慧忠、道钦禅师学牛头禅,从慧云禅师学北宗禅。(百度百科)

 

【后记】1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遍地读,也便会有一个不断成长着的哈姆雷特。朋友们,一起重温每日一故事,留下一句读后感”——可以是名言警句,也可以是感慨顿悟。好吗?

 

2喜欢林清玄的散文,清而不玄,在淡淡的语气中,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有人认为他的文章,特别是以菩提系列为代表的,有非艺术的消极因素。然而,我认为,对于我们这些整天浸沥于滚滚红尘中的人,有时则更需一种超然与平静。(《中华读书网》)

 

3、本文故事与“读后感·2”,均选自《纯善》(林清玄);选入时,略有删改。

 

——初稿于201011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