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是心累
笨拙是福份
聪明与笨拙,一褒一贬,聪明是能干、乖巧、灵活、有出息,聪明的人会审时度势、会看风向、善解人意、有悟性、会察颜观色、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举一反三,听头知尾,聪明的人干活做事,会干到点子上,干到巧处,事半功倍。总之,聪明是人人喜欢谁都不嫌。而笨拙自是无能、呆傻、笨蛋、没出息的代名词。笨拙的人反应迟纯、呆头呆脑、做事不利索、听话不听音、人家说东他听成了北,当然个个不喜欢,谁见谁鄙。可惜的是这世上聪明的人总是少数,笨拙的人总是多数。其实,也正因为“笨拙”的人多,这个世界才得以平衡,才不会出乱子。要不,怎么是少数人使唤多数人?聪明的人又怎管的住聪明人?
聪明人常常活干得巧,干得漂亮,挠痒会挠到点子上,挠得让人舒服,这就是俗世认可的聪明人。也之所以,世人常会拿那聪明的人和事来对比,教育开导自家的家人。更有那羡人家丈夫能干、孩子聪明的妇道人家,恨自家的铁不成钢,唠哩唠叨,整日里眼红人家能干,嫌弃自家的丈夫笨拙、没出息,孩子不灵活,将来没出息。其实我说呀,这世上的事无法说清楚。生成什么样就怎么样,不能强求更不能去比,比是比不完的。那使小聪明的,骗得了一时,肯定是骗不了长久。聪明使尽反误了卿卿性命,凤姐是何等聪明伶俐,机关使尽,心累无比。但她结局最终又如何?就是这个理,君不见大凡物极必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不是笨拙人,而是聪明人。笨拙的人,实际上就是安分守己的人,未必对人生就不是好事。安安稳稳、平平淡淡过一生,难道不好么?清朝石成金老有首守拙歌,在此道来,对世人或有益也。这歌曰:
世人笑我拙,谁知拙为贵?口拙无是非,事拙无冤对。
举止不轻狂,饭食不浪费。粗衣遮我身,不想凌罗被。
疏饭充我腹,不求珍中味。呵呵笑几声,嬉嬉吃一醉:
不管李与张,不管兴与废,胸中有主张,只推聋与聩,
日里安稳顽,夜里安稳睡,随他使聪明,反被聪明累。
笨人到底不生灾,世间多少亏心事,都是聪明做出来。
此歌有无道理?读者诸君饭后茶余,细细品之自有体味。常言道:机深祸亦深,聪明过头定遭殃。纵观古今莫不是:聪明人做了拙人看,聪明乃拙之奴。聪明是心累,笨拙是幸福。被害、被囚、被杀头、没有善终的人,往往大多就是聪明人,包括那些个自以为是,不肯安份守己的另类“聪明人”。孔子周游列国时,老聃送之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也。”苏东坡先生也曾发感慨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聪明笨拙,孰得孰失,福祸如何,怎地看之?北京复兴门内都城隍庙有一幅对联写的好:“谁毁谁誉,逝者如斯夫。不仁不智,孰之而己矣。”可为注脚也。当然,此文并无提倡笨拙,反对聪明之意。只是告诉尔等,聪明与笨拙,利弊各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