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陀的教育(z)

(2009-07-26 19:29:18)
标签:

我的随感录

他山之石

佛教

樟青

分类: 他山之石

佛陀的教育

 

摘录:樟青

 

佛陀的教育(z)

 

佛教是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佛陀,也就顺理成章地被称为宗教家。其实,释迦牟尼佛陀一生尽瘁于教育,是古今人类的导师。所以,称他为教育家,来得更为恰当。

 

释迦牟尼佛陀所施行的教育,有二大原则:一为契真理,二为协时机。契真理,所施的教育,必符合诸法的实相;协时机,所施的教育,必适合大众的程度。

 

一、教育的目的

佛陀是一位王子,青年时代,已博通各种高深的学问,但是他觉得这些,都不能令他安身立命。于是,他离开王宫,出家寻师问道;最后,在一棵菩提树下深入禅定。

 

在一天黎明之前,天上明星闪烁的刹那,他豁然大觉大悟,突破了人生宇宙的大秘密,发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从此,他对人生的实相与宇宙的真理,了如指掌……

 

佛陀觉悟以后,到处弘扬佛法。如果接受佛陀觉悟的教育,依照佛陀所指示的修养方法去实践,最后获得了觉悟,便能断惑证真,离苦得乐。——这,便是佛陀教育的目的。

 

二、教育的类别

佛陀“随机施教,应病与药”,开示了不同的佛法,由浅入深,由低至高,循序渐进:

 

有一种人,相信因果,知道我们现在的一切行为,一定会影响于将来。佛陀为了适应这种类型学生的需求,就施以“五戒”、“十善”等人天乘法的教育。

 

另有一种人,进一步地明白优裕美满的生活,并不能持久,而生老病死的痛苦,却是时时在紧逼着。佛陀就施以“四谛”、“十二因缘”等声闻乘法的教育。

 

还有一种人,发愿舍己为人,自利利他,自救救人,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得到解脱。佛陀为了适应这种类型学生的需求,就施以“六度”、“四摄”等菩萨乘法的教育。

 

教育是要讲成绩、讲效果的。佛陀在世时,常常召开检讨会,让学生们自由坦白报告各人的功过得失,以便检讨各人学习的成绩与效果。

 

有一次,在检讨会中,有个学生名叫须陀的站起来说:“自从接受佛陀的教育后,我拿财物布施,虽然家财一天天减少,但我的心情却一天天愉快起来!为什么我会这样乐善好施呢?因为我受了佛陀因果报应的教育……”

 

接着,又有一个学生名叫阿迦达的,也站起来说:“自从接受佛陀的教育后,我一个人到深山修行,天冷我不畏,毒蛇猛兽也不怕……我所以要这样勤苦修行,是因为听了佛法,了解人世无常,所以放下一切,修习禅定。”

 

最后站起来的,是个断了一只手臂的学生,名叫旃陀,他说:“有一次,乡村里发生水灾,施赈时,灾民挤着抢食,我被挤断了一只手臂,但竟然忘记了伤痛。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我听了佛法,了解到人生相依互存的道理……”

 

佛陀成道以后,就席不暇暖地推行其觉悟的教育,四十九年如一日。他实施教育的场所,可以分为:精舍说法、应供开示和民间布教,类似现代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1、精舍说法——为请佛陀说法,频婆娑罗王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林中,建筑了一座有十六个大院七十二间大礼堂的竹林精舍;萨罗国的给孤独长者和祗陀太子合建了一座堂皇华丽的祗园精舍。竹林精舍与祗园精舍,成为佛陀主要的教育场所。

 

2、应供开示——受佛陀教育的人常请佛陀到家里去应供。给孤独长者有个媳妇,叫做玉耶,自恃美丽而骄傲,瞧不起人。佛陀在她家应供后,开示:“佼美的容貌,只是外表美;而端正的心行,才是内在美;真正的美人,必须内外俱美……”

 

3、民间布教——佛陀常深入民间,在恒河两岸的各城市乡村布教;并派他的弟子,到各处弘法。当时印度的社会,阶级制度非常严格,佛陀提倡佛性平等,打破阶级制度,尊贵的王族与低贱的奴隶,同样可以学习佛法,接受佛陀的教育。

 

三、教育的方法

佛陀教育的方法很多,随机应变。最奇特的是他说法时,言词巧妙,能使各种人都觉得佛陀这些话,好像是专为自己说的,因而感到欢喜与满足。下面随举数点,以见其一斑:

 

1、戒定慧三学兼施——佛陀先教戒学,命学生修养品德;次教定学,给学生锻炼身心;再教慧学,使学生启发智慧。佛陀的戒、定、慧三学,正如现在的德、智、体三育。如果详加分析与比较,则有下列三点不同:

 

a、三学是一贯性的,先后秩序分明,三育则互无联系,各别施行;b、现在的体育,只注重身体的锻炼,而定学乃包括身心的锻炼,尤其注重于心灵;c、德智体三育,只是世间的教育,戒定慧三学,却是通于世间与出世间的教育。

 

2、言教与身教并重——现在的教育多注重言教,而忽略了身教;佛陀的教育,则是言教与身教并重。在言教方面,佛陀常常接受学生们的提问,从解答问题中,发挥精警的言论;有时也由佛陀发问,命学生解答,然后随其所答,作适当的评判与指正……

 

身教,这是佛陀教育的特点。佛陀以身作则的教育,散见于很多佛典中:

 

有个老比丘有眼病,缝袈裟时佛陀替他穿针;毗舍离城疫症流行,佛陀不怕传染,进城安慰病人;提婆达多三番五次谋害佛陀,佛陀却用慈和的话去教诲他……这一切,都是为人群服务、慈悲救世、冤亲平等的示范教育。

 

其实,佛陀是一位太子,能够看王位如敝屣,视富贵若浮云,出家去过三衣一钵的清淡生活,就这种难舍能舍,难行能行的伟大人格,已够做学生的榜样,是最好的示范教育了。

 

3、特殊的个别教化——有些学生,由于其根性特殊,佛陀要个别予以教育。如:

 

a、傻子变聪明——周利特跟哥哥出家,一首四句的偈,三个月都学不成,便伤心地求教佛陀。佛陀安慰他:“自己不知愚笨,才是真愚笨;你自知愚笨,就不是真愚笨了。”

 

佛陀教他读“拂尘、除垢”法语,天天抹桌扫地。经过一段时间,周利特心开意解了,由拂除外在的尘垢,进而拂除内心的尘垢:烦恼;烦恼一消,智慧就开朗了。

 

b、音乐家悟道——音乐家闻二百亿出家后,心急求进,身体渐渐衰弱。佛陀便问他:“弹琴如果弦子太紧会怎样?”闻二百亿答道:“会断!”佛陀再问:“太松呢?”答道:“没有声音。”

 

佛陀说:“修行如弹琴,太紧心烦意躁,太松放逸散乱;要把心放得平和,不紧不松才可以。”闻二百亿按照佛陀的教训修行,不仅身体逐渐恢复健康,而且不久也悟道了。

 

综上所述,佛陀的觉悟教育,符合现代教育,其戒定慧三学兼施,言教与身教并重的教育,于目前偏重智体与言教的教育,的确有补偏救弊之功。

 

【后记】本文摘自净心居士博客,原文作者:金明法师。

 

——初稿于2009、7、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