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即为道
(2009-04-21 06:38:25)
标签:
我的随感录樟青校园 |
分类: 我的随感录(2015) |
为学即为道
樟青
(一)
昨日,好友牛牛在《求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下简称《求解》)一文中,写道:
“回复后,心有忐忑,怕自己的理解太幼稚可笑,便上网求解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这句话,现在被用得挺普遍的。朋友,你如何解读,或倾向哪种解释?牛牛好想听听你的意见。”
欣赏牛牛,欣赏她的真诚与谦逊,欣赏她的挤劲与钻劲。读罢,留评如下:
“牛牛认为为学为道,是学习修身的二个过程:学知识,让学问日益增长(益,厚),最终化为无形的为人精神品质,处事的方法道理(损,薄)。”(《求解》)——欣赏,赞同!不然,“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即失去了现实意义。
“牛牛查得一头雾水,却是非常开心,原来圣人之言,也不那么神圣,可以有多种解读。牛牛的乱弹瞎读,也不是不可以。”(《求解》)——有意思!其实,我们任何人,均不知老子当时意下如何,他老人家不是也说:“道可道,非常道”吗?
(二)
傍晚,打开电脑,收到牛牛的纸条说,因系统有问题,大家的评论丢了,希望能补上。尽管妻子一再催促吃饭,我还是抓耳挠腮地完成着牛牛的“作业”。同时,补充如下:
有位老师在教学“智慧”时,告诉学生:每“日”学点“知”识为“智”;推倒“心”上的“山”,取得双“丰”收为“慧”。终生学习,不断放下,智慧也。——这位老师通过智慧的教学,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播下了智慧的种子。(《为学·为道》)
——我觉得,她可作为对“为学、为道”的极好诠释。
(三)
晚饭时,想到了《中庸》(孔子)里的一些话,她可能对理解“为学、为道”有帮助;晚饭后,连忙在牛牛的《求解》里继续留评: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之也”;“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看来,过犹不及,道不远人,一切皆执着不得;为学、为道,亦复如是。——与朋友们共勉!
(四)
记得,在《人定胜天》的“后记”里,曾写道:“写完此文,我终于惬意地长舒一口气。本文多引用,难免有‘抄袭’之嫌,但她让我较好地完成了对‘人定胜天’的探究……”
此刻的我,心情依然;快乐之余,还有感恩!
是啊,真得谢谢牛牛,谢谢你的好朋友们!——是你们让我有了新的探索,让我的心灵家园又平添了一朵小花。更重要的是,我与你们一起,既在为学,又在为道!不是吗?
“是啊,当为学与为道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当生命随着灵魂翩翩起舞时,你还分得清何为‘为学’,何为‘为道’吗?你还需去认真地分辨她们吗?”(《为学·为道》)
为学不异为道,为道不异为学;为学即是为道,为道即是为学。——朋友们,你们说,为学与为道她们能分家吗?
【注解】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之也……”(《中庸·第四章》)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盛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做得过分了,愚笨的人又做不到。中庸之道不能被世人明了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理解过分了,不理解的人又理解不了……”
2、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第十三章》)
【译文】孔子说:“其实道离人并不远。只是人们在修道过程中,故弄玄虚,使得道远离了人,这不叫修道……”
【相关阅读】 《求解: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初稿于2009、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