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禅学三境界
(2008-11-09 10:31:48)
标签:
我的随感录他山之石禅学樟青校园 |
分类: 他山之石 |
禅学三境界
摘录:樟青
学国学,应学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即一个中心:以象思维为中心,以观象修炼次第贯穿儒道禅三家;两个基本点:落实在“国学管理,修心开智”上;三条路线,人人皆可从儒家正心的修养,道家静心的修炼和禅宗明心的修行,进入“国学修炼”的选择。
禅宗以明心见性的功夫体验,来开发我们心灵的智慧,开发我们潜意识的心路历程:
第一个境界是“大死一回”的触碰。所谓大死大悟,小死小悟,不死不悟。那些濒临思维空白时的体验、感悟和启示,激发了我们生命的本能,让我们从内心发现,我们要真正认识自己,就需要把后天环境赋于我们的全部概念、情绪、观点统统放下……
在和深圳企业家分享“国学修心”时,他们讲述了自己生命中最彻骨铭心的故事,从自驾游的生命体验,到创业艰辛的自我突破,再到独闯天下的奇特遭遇,乃至曾偷渡被收容的经历……
讲述中,他们都有诸如“脑海一片空白”,“好像做梦一样”等突然生起的生命现象。这种体验是不共的,听闻者只能分享他们悟后的体验,却无法分享他们内心深处升起的对生命潜意识的觉醒。
《坛经》里讲“自性自度”。当发现问题无法回避,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进入第二境界——“直下承担”。
在古代,祖师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描述禅。最有特色的是宋朝时《宗门武库》记录的“贼父教贼子心法”的故事(略),我们可以透过贼老子把贼儿子锁在柜子里,而自己先跑出去的故事想想看,老子是想传儿子什么心法呢?如果我们认为还有一法可得,那就错了。
好莱坞大片《偷天陷阱》里的男小偷,对女小偷也效法禅宗:他先引动警报自己溜之大吉了。女小偷愣了一秒钟后,激发全部潜能逃了出来,OK,女小偷自此出师了,不仅没有怨恨他,而且自成一派,所向无敌了。
这就是“直下承担”的勇气,我们的心自此不再向外求。既然无法避免生命所必须面对的一切痛苦,诸如变化,生老病死,我们凭什么要把自己的问题交给别人来解决呢?
再讲一个东方的道和西方的教比较故事。一次去国外参加有关管理的培训,由于主办方临时更改会址,参会者必须自己找到那个偏远的地方。中国人会运用各种各样可能的本能首先到达,迟到的全是学习项目管理的西方人。我笑称,一看直奔咨询台的,就知道是学项目管理的,因为只有项目管理手册上才教人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当我们的心没有任何依赖,没有任何理论的凭藉,我们以往的经验、习惯全部放下的时候,心里自然就有真实的答案了。我们中国人面对完全不可知的处境时,我们的标准就是主动去平衡各种条件,把所有对立统一了,主客观就全在这里了。
禅的精髓,就是心灵的开发,潜能的开发,所以它的第三个境界就是“转身向上”。
因为有过大死大悟的人生经历,因为直下承担而无所畏惧,那么我们就有能力、有信心解决我们身心所有可能的问题。心外无法,我们无论身处何地,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问题,我们的烦恼就是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回馈就是去解决更大的问题。
这所有的心灵体验都是在不断地超越,又同时在不断地放下,“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修道,就是把所有达到的不断地放下,不断地将心态归零,让这个心没有一点挂碍,这是老子的境界。
用金刚经的话讲,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直达宇宙人生的实相般若。虽然境界很高,但值得去努力,因为烦恼有尽,智慧无限,我们的心关注快乐或者关注痛苦是没有区别的,都是在以主观觉知客观。
为什么我们都感觉快乐短暂而痛苦漫长呢?看来答案还在自己的心中,转身向上,不仅是不断超越以往的过程,更有与爱同行的欢喜。当我们放下一切执着,回归生命的本源状态时,会滋生出一种如甘如露的大爱,这爱不是占有,而是生命的觉醒。
希望每一位都能用禅悟的明心见性来和谐自我之身心,用禅悟的慈悲平等来和谐社会风气,用禅悟的缘起性空来和谐人与自然。——用禅的思维认识世界,解决问题。
【后记】1、拜读本文,心生欢喜——说出了我想说的,但讲不清、道不白的;故,收藏,摘录,转发了。但愿朋友们能喜欢!^_^
2、本文摘自《易和书院》,原题为《禅学三境——用禅的思维管理我们的心智》。
——初稿于200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