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忽闻”之“忽闻”

(2008-03-17 13:58:40)
标签:

我的随感录

樟青

杂谈

分类: 我的随感录(2014)
“忽闻”之“忽闻”

 

樟青

 

(一)

     昨晚,在“隆力奇杯”第13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的“综合知识问答”中,有一道关于《赠汪伦》(李白)的命题。余秋雨老师的点评,让我眼前一亮:

 

    “汪伦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而唐代最伟大的诗人却能与他建立起如此深厚的感情。友情,没有贵贱之分,没有文化之别;人间每一件小事,只要真情在,都可以诗化为千古绝唱。”(大意)

 

    上午,在网上,搜到了不少有关评论此事的博文,各抒己见,褒贬不一。我喜欢余秋雨老师美丽的解读,她让我受益匪浅,主要启迪:

 

    1、众生平等,真情无边。真正的友情,超越世俗,超越时空,超越一切;人间真善美,是永不枯竭的源泉,是人类的千古绝唱啊!

 

    2、“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遍读,也便会有一个不断成长着的哈姆雷特”。好文章,需要会读的人,还需要不断品读的人。

 

    3、“一切阅读,皆是误读”。余老师今天对《赠汪伦》的解读,与青少年时一定相去甚远。不是吗?!然而,我相信他孩提时的解读一定很美!

 

    这便是我喜欢余秋雨老师点评的缘由。我想,如果诗仙李白在天有灵,他也一定会喜欢的!

 

(二)

    一年前,曾就《赠汪伦》的教学,写过一篇随感录《冥思中“忽闻”》。在文中,介绍道——

 

    在一节公开课上,C老师心思敏捷,紧抓第二个诗句“忽闻岸上踏歌声”,设问:“汪伦为什么早不送,晚不送,偏偏等到李白坐上小船,才赶来相送呢?”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朗读、讨论,深入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我不禁为之拍案叫绝,我赞赏C老师的冥思——钻研教材,与冥思中的“忽闻”——顿悟,即对教材个性化的解读。

 

    在最后,我还不无高兴地写道——

 

    为了写好文章,更需修“善心”,练“慧眼”。有了善心,才有慧眼;有了慧眼,才有“忽闻”;有了“忽闻”,才有精品……

 

    写到这里,耳边突然响起:悲智的并起,是美文的源泉;并起的悲智,是佳作的灵魂。人间一切的一切,亦复如是。

 

    在冥思中,我也“忽闻”了!我不禁手舞足蹈。

 

    当然,我更要为今日的又一“忽闻”,翩翩起舞,引吭高歌了!

 

(三)

    又想起了曾写过的一首小诗《误读“误读”》——

 

一位名人说

阅读皆是误读

读之,如堕云雾

思之,似有似无

仁者,感天动地

智者,般若菩提

 

一位名人说

阅读皆是误读

作者,悲智并起

读者,开心开悟

教者,春风丝雨

学者,春苗甘露

 

    在“后记”中,我补充道——

 

    一位名人曾说过:“一切阅读,皆是误读。”初读,如堕五里雾中;细品,着实有滋有味。不是吗?智者,读出佛陀,俗者,读出牛屎;真善美者,读出真善美,假恶丑者,读出假恶丑……全在于你我拿捏,全在于一念之间啊!

 

    就将“后记”作为本文的结尾吧。你们说,可以吗?^_^

 

    【后记】1、有关《赠汪伦》的命题:“这诗出自我国唐代诗仙之手,诗中提到了安徽桃花潭。请问这首诗作者是谁?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并请背诵这首诗。”

 

    2、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初稿于2008、3、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