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丰富多彩的张掖——马蹄寺

标签:
旅游张掖马蹄寺 |
马蹄寺风光旅游区在张掖市郊外65公里,占地面积13.85平方公里,有金塔寺、千佛洞、南北马蹄寺、上中下观音洞等7个石窟群和各寺寺院,还有格萨尔王殿等很多景点,两三天都游览不全。我们只去了千佛洞、三十三天石窟和格萨尔王殿。
在千佛洞景点,一下车就看出这个寺院独有的特点,竟然是建在岩壁上!过去看到过单个或者一组佛像建在山岩上,比如炳灵寺。但这里是整个寺庙都建在一面峭壁上,实属罕见!
据介绍,一千六百年前,东晋十六国时期北凉有位学者敦煌人郭瑀,在此带领弟子凿出石窟,隐居讲学。后来有人增塑佛像,办成汉传佛教寺院,再往后逐渐演变为藏传与汉传佛教相结合的寺院。最鼎盛时有僧众1000余人。从东晋以来,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民国,一直到现在,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历代战火不断,原有的建筑群多被毁于战火之中。改革开放后进行了部分修复。
既然是建在山坡上,我们就得往上爬。为了方便游客,已经在各个洞窟之间修好阶梯,只是十分窄小,得小心翼翼的。
陡峭的红砂岩崖壁上散布着大大小小的佛龛,据说有五百多个。当初每个龛里都应该有一尊像,因此被称为千佛洞。但现在已经无法感受千佛满山的壮观景象了。可喜的是主要部分还保留下来。
千佛洞虽然是在峭壁上开窟,但在建筑型制上还是传统的对称格局,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南边是单洞的观音殿和三层的三圣殿,北边与南边相同,是单洞的地藏殿和8号窟的三层石窟。在内容上也对称,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一左一右,陪在大雄宝殿的释迦牟尼佛祖两旁,构成了以窟为寺的完整格局。
随后我们乘车来到马蹄寺中最为著名的“三十三天”石窟。传说在须弥山之巅,四方四峰各有八天,再加上中央帝释天,合为三十三天。这里像千佛寺一样,也是在一百米多高的岩壁上开凿石窟,上下七层共21个石窟,整体的外形象一座佛像塔镶嵌在绝壁中央。最令人赞叹的是,连接这些石窟之间的栈道,是修筑在山体之内的!这是中国唯一的一处,在石窟背后开凿了参拜的石径。一千多年前,石匠们凭借简陋的工具,在不见阳光的山体内凿出通道,那是多大的工程啊。导游说,爬这个石窟比较危险,有的地方只容下一个人走的台阶,而且台阶是悬空的,因此中老年人要量力而行。我们便只在外面看了看。据他说,这是藏传佛教的寺庙,爬到最上面的洞窟,殿内供奉的是绿度母菩萨,观音的化身,也就是俗称的“母亲佛”,她是三十三天石窟中的主佛,也是马蹄寺的本尊佛,三十三天石窟便是绿度母菩萨的道场。
格萨尔王殿也是近些年新修的,坐落在卧龙山的山坡上,导游说是在龙眼睛里。格萨尔王是藏族的一个民族英雄,他为藏民降魔除害,光辉业绩被先贤书写出《格萨尔王传》,是著名的世界最上的史诗,长达一千五百多万字,国际艺术节称之为“东方的荷马史诗”。格萨尔王曾经骑天马来到此地,马蹄殿中心柱前面的左侧地上有一凹陷的酷似马蹄的印迹,便是天马所踩。现在这个印迹保存在马蹄殿,一块黝黑的祁连石上印着一只形神毕肖的马蹄印,是镇寺之宝。可惜我们去时马蹄殿正在维修,没能看到。
格萨尔王殿内塑有格萨尔王和他麾下察刚、嘉察等三十三员大将的塑像,记录了他们众将士南征北战,统一一百五十多个部落,使他创建的岭国领土始归一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