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年级《枫桥夜泊》课堂实录执教:王崧舟

(2019-05-19 21:01:23)
分类: 追寻好课

枫桥夜泊

王崧舟

 

一、 “钟声”引入
1
、出示陈小奇的一段歌词:流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涛声依旧》)
无眠,什么意思?可以通过拆词、找近义词等方法理解
无眠就是——难眠,无眠就是——不眠,无眠就是——失眠
[
此处王老师这样说;同学们,你们看,汉字就是这样意蕴深刻,一个睡不着觉就可以用这么多词语来形容!我想此处的处理为古诗中“愁眠”的理解奠定了基础]2、齐读这句词,谁在敲打我的无眠?(钟声)哪里的钟声?从哪儿来的钟声?
清朝的王士祯写过这样的诗句“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指读,这钟声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
早在500多年前高启也写过这样的钟声,出示“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这是哪里的钟声?……
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钟声,就会想起谁?(张继)
 
早在800多年前,宋朝陆游写过“七年不到枫桥寺,夜枕依然半夜钟”
七年年到哪里?听到什么?七年后呢?……
我想,七年变成十年,作者还会这样写,谁来读?七年变成百年……百年变成千年……
无论七年、十年、百年、千年,不变的是钟声。
陈小奇这样写到——(生读)
王士祯这样写——……
3
、问题来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诗人反反复复写寒山寺的钟声?)(诗人为什么要忆张继?)(江南半夜钟为什么那么吸引作者?)
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有关,都和一首诗息息相关。
这个人就是张继,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
[
王老师把千百年来吟咏寒山寺钟声的诗句拿出来让孩子们诵读,让孩子们体会到了一种情境,一份情结,古往今来人们对于钟声的情结,为什么这么多诗人反反复复写寒山寺的钟声,这样的钟声和谁有关?很自然的进入新课的学习,同时也奠定了整节课的情感基调。如果从常规的角度来看,导入略长,但是王老师的导入处理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导入的作用,它是把《枫桥夜泊》放在了文化的氛围中,引导学生通过《枫桥夜泊》去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读诗
1
、自己读,直到读清楚、读爽口了才停下。
2
、指读(评价:读得清清爽爽,字字落实)
分角色,按要求读。(学生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交换读。
[
我觉得这个办法很好,几乎适用于所有的古诗教学,学生读前四个字,教师读后三个字,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明确读诗的节奏,又能通过教师的范读让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诗中的氛围。就拿王老师的课来说,一开始学生读得也很平淡,采用这个办法以后,王老师后三个字的范读一下子带动了孩子的阅读情绪,读诗达到了既定的目的]
3
、读诗就要读出味道,还要读出感觉和情绪。你读出了怎样的情绪?
(生:愁绪满怀,忧愁,悲伤,失落,孤独无助)把这个词写在题目下面
[
读诗要读出感觉,我想这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这样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当然是从古诗教学的引导和训练中来]
大家不妨对比着想,你读“朝辞白帝彩云间……”你读“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有这样忧愁、孤独无助的感觉吗?为什么读《枫桥夜泊》会有这样的感觉?
三、悟情
1
、慢慢读,可以看看图,也可以看看课后的注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诗中那些词句向你传递这样的情绪?
[
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弄懂诗意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己看图,看注释,联系自己的生活自己读懂的,而非教师直接灌输的。朱光潜先生说诗是不可解的,朱自清先生说诗是可解的,那么诗究竟是可解还是不可解呢?王老师有自己的理解:那就是在可解和不可解之间追求一种和解。我想此处的处理正是这种和解的表现]
2
、张继枫桥夜泊时应该是休息的时候,他睡着了吗?
哪个词告诉你他睡不着觉,没睡着?(板书:愁眠)
愁眠什么意思?找个近义词。
一起来读读这个词(生读)不行,想一想那个滋味,再读……
3
、愁眠之中,他分明看到了什么?按照诗的顺序说。
月亮落了下来,(板书:月落
  找到这个词,用波浪线画下来)
月亮落下来,天地之间以前幽暗,在一片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
一直觉得此处的处理是智慧的体现,因为曾经假想过,如果是我,学生说出了月落的意思以后一定就进行下面的教学了,可王老师又追问了一句:月落之后是什么样的?是啊,月落之后,天地幽暗,仅有的一点明亮也没有了,诗人的心情也随着暗淡起来,此处的追问实质上是让学生通过月落这个意象来理解诗人的心境。]
(生说“渔火”)渔火是江中的,画下来,看到了怎样的渔火?(隐隐约约,朦胧)
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板书 江枫)在一片幽暗与朦胧中,看到了怎样的江枫?
4
、愁眠阿愁眠,愁眠中诗人听到了什么?(板书 乌啼)
用直线画,寂静的秋夜,偶尔传来一声乌鸦的啼叫,啼叫过后,夜更加的死寂。
愁眠阿愁眠,愁眠中,诗人海听到了什么?(板书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5
、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作者还感受到了什么?(板书 霜满天)
见过霜吗?秋霜是凝结在地上的,所以李白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霜怎么会在天上?是不是张继的感觉错了?霜应该是地上的呀,是屋檐上的呀……
问一学生,霜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满天满地的寒冷,凉)其实不是满天满地,而是——满心的寒冷,满心的凉啊。)
[
霜满天体现的诗人的心境,悲伤的凄凉的冰冷的,王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和《静夜思》的对比,从而感受到霜满天,并不是作者真的看到满天满地的寒霜,而是作者当下的心境给他造成的一种感觉。这种文本的处理方式来源于王老师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王老师说自己就曾看见霜满天的景象,那是自己青年时代父亲去世后的一段经历,在一个深秋的清晨踏霜离家的满目苍凉。]
6
、这么多的事物,都是围绕“愁眠”说的。……江枫渔火对愁眠,“对”是什么意思?出示字典中的解释,自己选择。
其实,读诗这样死抠字眼是不对的,有人就不这样解释,有人说这是“伴”的意思,把“伴”代替这个“对”,读读看。
闭上眼,边听边感受,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浪迹天涯的张继,无法入眠的张继,最希望谁来陪伴他?(听老师朗诵这首诗)
学生交流。
漫漫长夜,没有亲朋好友的陪伴,有的只是……(生读)
霜气满天,没有妻子的问寒问暖,有的只是……(生读)
这里没有——这里没有——这里没有“伴”,只有“对”愁眠
这一对,对出了张继的无限(惆怅),无限(忧愁),无限(寂寞)……
7
、于是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
[
“对”字的处理让人不禁感伤:我想这又是老师文本细读的成果吧!是啊,对,对的应该是朋友的陪伴,妻子的温柔,可是现在呢?在漂泊的旅途中,在旅居的客船上,对的只有愁绪满怀。老师恰当的创设了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受作者的神伤,去体察作者的思绪,从而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了张继的内心世界,和张继一起惆怅,一起感同身受。这样的从文本的某个点进行挖掘,创设情境,引导朗读的办法值得我学习]
(配乐)师朗诵——
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天际,寒山寺的钟声划破整个夜空,此情此景,张继情不自禁在心中吟道——(师读全诗,并用不同语调吟诵后两句)
8
、(黑板上板书的景物依次消失,只剩下愁眠)还有什么可相对的?忽然,你听——(敲更声,钟声,一声一声……)那钟声,一声一声敲打着张继的心,那钟声好像在对张继说,说什么呢?用“张继啊张继……’ 开头写一段话。
学生交流。
[
写话训练是老师经常在课堂上采用的办法,老师的写话处理从来都不显得单调,显得割断了课堂教学的脉络,反而因为写话让教学得到升华,让情绪得到感染,本课的处理同样如此,通过写话让学生体会钟声的内涵,这应该是温暖的钟声,宽慰的钟声,唤醒的钟声,因为钟声,张继的愁绪一扫而光。据史料记载:寒山寺的钟声的确有这样的作用,佛家说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个烦恼,撞响寒山寺的钟声既可清灵心智,去除烦恼。]
这钟声,让张继的愁眠之情渐渐化去(擦去愁眠)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愁眠阿,我们不妨看几首古人写愁眠的诗歌。
因为愁眠李白写道……
(先后出现《静夜思》《水调歌头》《泊船瓜洲》等诗句)
学生发现这些诗都与明月有关。
所谓明月照愁眠,明月千里寄相思,要是没有明月呢?张继把自己的愁眠寄托给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来,让我们深情走进《枫桥夜泊》
9
、这钟声,在800多年前陆游的笔下回荡……
  这钟声,在600多年前……的笔下回荡……
  一千年过去了,这钟声,依然爱陈小奇的笔下回荡……
这就是(板书)经典,这就使(板书)文化!
如果你们来到苏州,一定会去看一座桥,叫(枫桥),站在桥上一定会想到一个人(张继),一定会吟诵一首诗(生背诵《枫桥夜泊》)
从此,你们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前年,你们对枫桥寒山寺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里万里,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
在教学的尾声,再次把《枫桥夜泊》放在了文化的氛围中去解读,再次回忆吟咏钟声的诗句,首尾呼应,整个课堂教学浑然一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