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填词习作【摸鱼儿】,仿 (宋)辛弃疾、(金)
元好问
一、【摸鱼儿】,仿
辛弃疾
骚客匆匆离去。莫是怪花开太早,惹得落红无数。
君且住。都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默默无语。都是献殷勤,鬼魅魍魉,处处惹生气。烦心事,选了佳期又误。
曾记总被人妒。千金难买相如赋,欲诉柔情何处。君莫舞。
星灿烂、一切繁华皆尘土。心酸最苦。西厢变危楼,佳人正在,烟雨濛濛处。
二、
【摸鱼儿】,
仿 (金)元好问
问世间爱为何物,直教生死相依?天南地北相厮靠,哪管山路崎岖。
何来趣,心中苦,更有一双痴儿女。君曾留语:穿越万里云,跨千山雪,孤影何处去?
天涯路,更甚当年萧楚,阡陌荒烟依旧。惊魂夺魄怎嗟及,招来阵阵风雨。
佳人妒,才子嫉,苇塘野鸭呱呱唧。千秋留住,一代填词人,举杯痛饮,同访丘处机。
摸鱼儿
作者:辛弃疾 (宋代)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
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
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朝代:金朝
作者:元好问
原文: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元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赏析:
这首词的首句大家一定很熟悉。不过全词未必了解,今天特将其录下,并讲一讲其中的故事。当年,元好问去并州赴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者。这个捕雁者告诉元好问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但一只脱网而逃。岂料脱网之雁并不飞走,而是在他上空盘旋一阵,然后投地而死。元好问看看捕雁者手中的两只雁,一时心绪难平。便花钱买下这两只雁,接着把它们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做为记号,号曰“雁邱”,并作《雁邱词》。
早就知道那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但直到现在才读到全篇,才了解其中的故事也才真正读懂了它。后来一直很喜欢,常常默默念着那一句句刻骨铭心之语。
这是一首咏物词。在词前有小序说“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地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邱。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邱词》。”
这就是说,大雁殉情的事强烈的震撼了他,所以在词的开篇,便陡发奇问,破空而来。作者本要咏雁,却从“世间”落笔,以人拟雁,赋予雁情以超越自然的意义,想象极为新奇。也为下文写雁的殉情预做张本;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许”是何等极致的深情!遥想双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几回寒暑”中双宿双飞,相依为命,一往情深。既有欢乐的团聚,又有离别的辛酸,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们分开。而“网罗惊破双栖梦”后,爱侣已逝,安能独活!于是“脱网者”痛下决心追随于九泉之下,“自投地死”。
过片以后,作者又借助周围景物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在孤雁长眠之处,当年汉武帝渡汾河祀汾阴的时候,箫鼓喧闹,棹歌四起;而今平林漠漠,荒烟如织,箫鼓声绝,一派萧索。古与今,人与雁,更加感到鸿雁殉情的凄烈。但是死者不能复生,招魂无济于事,山鬼也枉自悲鸣,在这里,作者把写景与写情融为一体,更增加了悲剧气氛。
词的最后,是作者对殉情鸿雁的礼赞,他说鸿雁之死,其境界之高,上天也会嫉妒,虽不能说重于泰山,也不能跟莺儿燕子之死一样同归黄土了事。它的美名将“千秋万古”,被后来的骚人歌咏传颂。
全词行文并不复杂,而行文腾挪多变,用事实回答了什么是至情,寄人生哲理于淡悟之外。《神雕侠侣》中李莫愁的狂歌当哭,雌雄双雕的先后投水而死,更增加了本文的意境。想当初绫子初见此词就已经被深深吸引住了
(赏析引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