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不了“韩寒”就刨个坑埋了呗

(2012-01-30 11:32:10)
标签:

韩寒

代笔案

娱乐

分类: 文化情感频道
成不了“韩寒”就刨个坑埋了呗


自己成不了“韩寒” 就刨个坑埋了他!

文/秦子陵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韩寒案”,前后左右子陵了解的不是很透彻,但是最开始好像是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说韩寒写作时间和赛车时间略有冲突,于是扯到团队代笔,进而某人推手,进而发展到现在说是韩父代笔。关于事情真相本身子陵无权过多评价,只想就历来这么多大龄名人围攻韩寒的现象说几句一直很想说的话。

    韩寒其人子陵虽然在高中毕业的时候就有所耳闻,但一直没有深入了解,作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之一,当时的子陵是很佩服小小年纪就敢于奋起反抗的那位少年的,至于他的作品则兴趣不大。近来“韩寒代笔案”被炒得沸沸扬扬,这才跟着韩寒的博客去看了一些他的文字,包括那几篇当年觉得很了不起却一直没去看的新概念获奖作文。看完以后,感觉也不是很强烈,没有真正阅读名家大作那种震撼,撑死了算是比较有灵气,同时放在那时候来看,也许算是蛮有新意的。

    写着这样的文字的韩寒,走红必然有其原因,首先当然是他与他的处女出版作《三重门》一起,挑战子陵等“软弱儿童”无力抗争的严重功利并浪费资源效率的中国应试教育,这无疑是令处于这样教育体制中并深受其害的几代青少年们无比振奋的一个举动,子陵想这是韩寒一举成名的最主要原因。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只是拒绝参加教育,但郑家爷俩还没有比较直接的作品抨击应试教育,而《三重门》据子陵了解是这样一部自传性质的写实小说,为了弥补当年的遗憾,子陵决定4月1日去书店购买韩寒出版的《三重门》手稿,即便是不阅读,也向自己那埋葬在应试教育里尸骨已寒的青春致哀。

    韩寒特立独行的个性,也是他走红的一个关键原因,他本人据说不善交际,喜欢K书码字宅居因此连饭局聚会之类的都很少,然而如此低调的生活态度却有着尖锐的性格。从走红开始,韩寒就处于舆论漩涡的中心,来来往往的攻击应接不暇,韩寒好像从来都是直接迎战,从不轻易饶人,即便是面对文坛前辈也毫不嘴软。同时,韩寒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性观点,诸如抨击上海世博会之类,都与主流评论大相径庭。这样展露出来的性格特质,正好迎合了时代的需求,激起了包括子陵在内的普通网民们的好奇心。以至于有一段时间,关注韩寒被删除的博文成了子陵打发时间的一个固定娱乐项目。

    诚然,尤其在同龄人中来说,韩寒的文学素养是出类拔萃的,也许不是最好的,但一定在最优秀的一批人里面。在当前粗制滥造的网络文学泛滥的大环境下,许多大龄职业作家都不知道成天在写些什么破玩艺儿,难得有这么个年轻人还在认真写点东西,让他那些日渐接触着越来越多速食文化的年轻粉丝们也会难得静下心来读一读想一想。这也是韩寒走红的原因之一。

    第三个原因恰恰是韩寒这次被方舟子等人抓着不放的核心问题,什么问题?比同龄人更优秀的文字就是问题。不管是团队作品,还是某人推手,还是韩父代笔,都是尖锐地指向质疑韩寒的文字与其年龄不相符。然而很多喜欢写写字的人其实都知道,随着年龄渐长,文字水准未必是越来越好的,就子陵自己而言,偶尔翻看中学时候写的日记随笔,还时常会感叹当时的自己怎么这么能想这么能写而现在对着电脑码出来的相比之下直接沦为垃圾一堆。孩子时候的自己,还没见到那许多乌七八糟的东西,没有为生活所累,没有那么多世俗之念,一颗赤子之心满溢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会绞尽脑汁地去琢磨怎么华丽丽地用一两个词汇漂亮地写出一句让自己飘飘然的句子,这些到了成年以后,全都淡然了。子陵有看到韩寒在博文里费尽心机去解释自己的文风变化,其实那根本是不需要太多解释的问题,即便是子陵这样的普通人,这十几年前后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完全两个模样,更何况他这么一个处于创作前沿的需要时刻迎合市场需求才能以码字为生的职业码字人?

    其实吧,拨开了想,方舟子们咬着不放的问题,根本不是纷争的起因,那么多的人之所以那么恨韩寒,还是得归结到子陵所说韩寒走红的文字之外的原因。写文章这件事,要写好其实虽然不易,但也不至于太难,只要用心下功夫,尤其对一些专业从事创作的人来讲,写出好东西是很容易的。要写得比韩寒好很多,都是完全可以的,但能到韩寒这么走红的程度,单靠好文字就万万不能了。

    这么一群人,也会针砭时弊挑动大众神经,说话却老是半吊子说不到痛处;而年纪轻轻雄起叛逆则早就错失了机会,韩寒17岁出版小说大红大紫,而很多骂他的人在17岁的时候不知道还在那棵树底下给冥思苦想着给哪个姑娘写着情书呢。这样的一群人们,早已失去了“成为韩寒”的机会,于是只能圆瞪俩眼吹“红灯记”,好不容易瞧见有人挑出韩寒的一些疑似猫腻的地方,于是便揪住了往死里整,没事也弄出些事。中国文坛闲人这么多,只要肯去钻,这样那样的证据一箩筐接一箩筐还是挺多的,坑掉十个韩寒都绰绰有余了。

    有句古话说“文人相轻”,这句话在中国很有市场——咱们这片天空下,很难容得下“天才”,因为总有这么一大群垂垂老矣一事无成的庸人,自己没能成为天才,眼看这辈子是再也没有机会了,所以一看到天才出现,心里就憋得慌,每日里算计着算计着,逮着机会就想一把掐死他!

    行啊,自己当不成天才,这世上便没了天才,一旦出来个,就赶紧刨个坑埋了呗!

    子陵又想起了以前看到的一篇报道,人们看到某福建女子在美国拿了总统特别科研奖金获得重大成果,于是弹冠相庆,说咱们福建人说咱们中国人真牛! —— 这事值得高兴吗?

    什么时候,能有一片好的土壤,而不再只是干些纯提供好种子却连苗都很难种起来的事呢?没有好的土壤,难道真的仅仅是因为硬件条件没跟上吗?

    借题发挥,拿韩寒说事,韩迷们见谅。 =.=

秦子陵
2012.1.30

本博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引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