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是客家人,我骄傲。

(2010-01-23 22:56:04)
标签:

生活记录

土楼神韵

客家先民

文化

分类: 都市生活频道

我是客家人,我骄傲。
永定客家土楼


文/秦子陵

    今天因为偶然的机会去观看了永定土楼主题的表演,从歌曲到朗诵,一应是熟悉的乡音,虽然子陵家乡话说的不是太好,但身在异乡,只是听到乡音,已经让人倍感亲切。

    串场主持是赵忠祥,不过但闻其声不见其人,还请了于文华来唱主题歌,不过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前来捧场的三位奥运冠军,美女是永定土楼形象代言人国家蹦床队的奥运冠军何雯娜,两位帅哥是国家举重队的张湘祥何石智勇,还有个林丹可能因为临时原因没有成行,他们一现身,就成了观众们追逐合影的对象,看来奥运热情还没有降温,追星追奥运冠军,总比追偶像演艺明星靠谱多了。

    表演分为几个大部分进行,具体名字都忘了(节目单没带回来..),但是整体上描述了客家先民们从古代自中原黄河流域搬迁到闽西,在当地筑土建楼,并遵循着古代中原民风生活下来的一个轨迹,用歌舞的方式形象地讲述了客家这一支汉民族重要分支的产生何发展过程,子陵希望这个节目至少可以使得以后少些朋友说子陵是少数民族啦,客家不是少数民族,是纯正的汉民族血统,从婚俗、劳作、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都承袭了黄河流域祖先们的做法,这些都一一在节目中得到体现。虽然这一切子陵都通过资料的阅读和祖辈口传耳熟能详,但是看到表演还是满激动的。面对客家先民,很想说,“我是客家人,我骄傲。”

    关于客家山歌,貌似以前听奶奶哼过两句,那时候还小,没有追根究底,现在奶奶已经过世了,也无从问起,只知道客家是一定有山歌的,但是真正祖辈流传下来的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還不是很了解。表演里出现的几首,包括一首充满童趣的童谣,也不知道是不是祖先传下来的,有一两首的作者名字挺熟,后来想起来老妈曾经提起,绕来绕去,可能还能沾点亲戚,人称“客家山歌王”,但是那首猜谜歌,一些部分听着有点像刘三姐里头的问答对歌。

    头一回听到完全一整场表演都是客家话演绎的(除少数部分),有时候听到很熟悉的语言习俗段子,会忍俊不禁,心想这还能编成歌啊,太牛了——例如客家的行酒令,逢年过节一干堂哥聚一块喝酒经常吆喝,子陵不懂但是听久了就都记住了,这回居然在如此正式的表演里听到,一开始感觉有点怪怪的,后来想想也是,这才是切近客家普通民众生活的艺术形式,到了土楼的故乡,那里的生活,就像节目里的一样。

    有一些民俗,从小在县城里长大的子陵也不是太清楚了,只好问一起看表演的亲友,汗颜,一向标榜尊重传统文化的秦子陵连自己老家宗族的文化都没了解通透,其他不是更扯淡?——看来有时间得回老家乡下泡上一年半载,体验生活,好好做做功课去才行。

    因为去得仓促没带相机,所以半张照片也没有,只好乱码一堆字记录一下。

    好客是客家传统祖训,飘香米酒三大碗,
真诚欢迎四方朋友来土楼做客。

子陵
2010.01.23


我是客家人,我骄傲。

我是客家人,我骄傲。

我是客家人,我骄傲。
旧照三张——振成楼

引文(节选自新闻网讯):

(1)

  说起土楼旅游,有个真实的传说。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某超级大国的卫星发现中国福建的西部布满了无数个大小不一,成圆或方的不明建筑物,可能 是核反应堆,也可能是导弹发射井,而且规模庞大,数量惊人,引起该国当局的高度重视,于是派遣特工人员以游人的身份前来探个究竟,结果探明是一座座土楼古 民居建筑。虽然虚惊了一场,但是却为土楼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到目前为止,土楼已接待了4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万中外游客。

  在众多的土楼形 状中,圆土楼是最为神奇和最有魅力的,因为中国的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古人以圆和方代表天和地,崇拜有加。尤其认为圆具有无穷的神力, 给人带来万事和合、子孙团圆。

  如果遇到外来势力的侵袭和攻击,只要关上大门,守住要口,全楼安然无恙。因为土楼的大门是用二、三是厘米厚的不易着火的杂木制成的,有些门还钉 了铁板,楼门上装有防火水槽。圆楼外圈一、二层不开窗,所以敌人攻到楼下也无可奈何,甚至围困一年半载,楼内柴米仍不断绝,生活依旧正常。有专家总结,土 楼具有六种功能:1聚族而居;2教化娱乐;3防风抗震;4防火防潮;5安全防卫;6冬暖夏凉。

  福建作家洗怀中说:“土楼是个句号,却引出无数的问号和感叹号”。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茂木一郎说:“土楼象地下冒出的巨大蘑菇,又象自天而降 的黑色飞碟”。美国哈佛大学建筑设计师克劳得说:“土楼是客家人大胆、别具一格的力作,它闪烁这客家人的智慧,常常使我激动不已”。

(2)

     说到中原人南迁,历史上曾经有过五次较大规模的迁徙活动;公元4世纪即西晋永嘉年间,北方战祸频仍,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这次迁徙拉开了千百年来 中原汉不断举族南迁入闽的序幕。唐末黄巢起义,又引发了客家先民的第二次大迁徙;宋末元初金人的入侵引发了客家先世第三次大迁徙;第四次大迁徙即在明末清 初满族人入主中原时期,史称“移湖广、填四川”;第五次大迁徙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客家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后,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 迁徙,分别迁往海南、广西等地,甚至飘洋过海到海外谋生。据估计,现在全球客家人有一亿两千多万,客家人遍及世界各地。故而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 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土楼是客家人聚族而居,并用夯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据考证,我国殷商时代就有夯土建屋,迁徙移永定后的客家人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 极致的特殊产物,我觉得土楼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它的建筑材料,它主要是以生土为主,再加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请大家注意这材料里有 “糯米饭”和“红糖”,这么大的一个建筑得用多少米和糖,可见如果你没有经济实力,就这糖你都买不起,更别说建楼了。

关于福建土楼渊源的一个传说:

     明正德年间,永定湖雷余氏出了一位品貌出众的姑娘。但姑娘小时候孤苦凄惨。一场灾难,父母双亡,留下姐弟两人,割草放牧,相依为命。16岁时,赶上皇帝选 妃,那里的民间百姓多为南迁皇亲国戚之后裔,深知宫闱之苦,谁也舍不得将自己的女儿送去。而美貌出众的余氏姑娘因无钱买通族人而被举入宫。入宫即被选为贵 妃,其亲弟自然成了国舅爷。过了几年,贵妃想念弟弟,皇上降旨召国舅爷入宫。谁料尽管国舅爷对锦衣玉食十分满意,但毕竟久居山野,对宫中的繁文缛节甚为不 惯,对宫中的丝竹管弦也不感兴趣,遂告辞还乡。然而,国舅爷出得宫门仍频频回首,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皇上问个中缘由,他回答说家中房屋矮小,无京城宫殿 那般高大雄伟、金碧辉煌,想想回去以后再也看不到这样的宫殿了,因此想多看几眼一饱眼福。皇上听后,特恩准他回乡后可以兴建高楼深宅。这位国舅爷回到永 定,果真建起了高大雄伟、宽敞明亮的宫殿般的五福楼。

     在客家人中盛传的故事,虽然带有演绎的成份,但却在不经意间说明了客家土楼渊源之流长、历史之悠久。
    永定客家土楼源远流长。永定县境内 现存23000多座土楼,其中有代表性的2800多座,占福建土楼的70%,建于清朝以前的有8000多座。它产生于公元8世纪(唐朝)以前,公元13世 纪(元代)以后已相当普遍,公元14世纪(明代)以后进入成熟期。现存最古老的土楼馥馨楼,建于公元769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公元16世纪后 期至19世纪(明、清时期),烟业的兴旺奠定了永定客家土楼大量的建造而臻于系统成熟的经济基础,从此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建筑工艺炉火纯青。以振成楼、承 启楼、奎聚楼、永隆昌楼、裕隆楼、五实楼、福裕楼、环极楼、衍香楼等为代表的土楼,表现出数百年间土楼不仅规模空前庞大、结构越来越合理、功能越来越齐 全、装饰越来越精致,而且建筑风格也向多元化趋势发展。永定客家土楼的建筑一直延续至今,并且在历史上随着人口的向外迁徙而辐射到南靖、平和、新罗、上杭 等邻近诸县、区,包括非客家地区。比如南靖河坑、田螺坑土楼群的居民,全都是客家人,其祖宗均在永定。闽南土楼是客家土楼的延伸。
    正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所说的 “土楼的根在永定,其它地方的土楼是枝”。


我是客家人,我骄傲。
找到一张这个表演的哈哈,后面那俩“车”是吹谷子用的,小时候见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