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是以一场盛大的狂欢开始的。在成都六月的第一个艳阳之下,欢快而热烈的澳大利亚女郎摇招而过,神秘而肃穆的彝族长号唢呐仰天呜咽……非遗节,就是以这样的形式给了我一个莫名的形象。他们,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最深处,或者遥远,或者沉寂。在阳光下的盛大狂欢,总显得有些突兀。

开幕式表演
真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接触,是从下午非遗公园博览会开幕式开始的。默默坐在角落里刺绣的羌族姑娘,专心致志制作羌笛的老人……最吸引人的,莫过于这些与我们有些陌生的项目。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一直在非遗节上寻找一些惊艳的物事,希望让心灵猛然间远离尘嚣,回到生命的最初。
但这种希冀,却与举办非遗节的初衷背道而驰。之所以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举行这样盛大的PARTY,目的就是为这些古老的传统工艺找到出路,引起世人的普遍的关注和保护。缺少生命力的非遗项目,恰恰是最令人担忧的。而一些项目因为寻找不到新的突破口,正在日益的冷寂中没落,甚至最终消亡——仅仅列入非遗保护名录,甚至为传承人发一点生活补贴,这断然是保不住这些人类遗产的。

蜀绣
6月10日,在文殊坊召开的“民间传统工艺与现代应用主题交流会”上,一位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传统工艺的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主题,都应该与当下生活、潮流、观念等进行融合。绣龙绣凤,那不是当代作品,而是另一个时代的作品。”“融入现代技术及理念改善民间工艺、将民间传统工艺与商业嫁接,从而使得传统民间工艺在被保护的同时得到更好的发展。”蜀绣传承人杨德全则当场表示:“蜀绣的艺术性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内容的设计方面,产品的包装方面,需要现代设计大师的合作和支持,只有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进行碰撞,才能让传统工艺真正走上创新的道路。”至此,第二届非遗节最大的目的在理论上被明白无误地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要走“生产性保护”的路子!只有完全融入日常生活,被人们了解和接受,甚至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才谈得上真正的生命力。

民族饰品
专家提及的传统和现代的融合,在此次非遗公园主会场的博览会上,我意外地搜索到有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到了这一点,那就是如今的水井坊。来到水井坊展场,首先引入我眼帘的是展场的设计,它将“传统与现代、经济与文化、艺术与技术”理念和谐相融。既蕴含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更揉合现代生活场景,营造出兼具厚重儒雅与清逸隽永的中国式高尚生活格调。简约大气的明清家具,明快惬意的现代灯饰,晶莹动人的美酒陈列……每一个细节都彰显出传统与现代紧密完美地结合。此外,水井坊还利用形象逼真的“水井街酒坊遗址”复原模型进行现场展示,揭秘白酒溯源。
与此同时,在现场工作人员的介绍下,还得知水井坊作为“最古老的酿酒作坊”,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启于元末,兴于明、清,盛于当代的600余年不间断生产历史最长的酿酒遗址。其完整、精湛震惊了白酒界、考古界和史学界,其学术价值堪称白酒界“秦始皇兵马俑”。水井坊传统酿酒技艺已于2008年6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此之外,水井坊在包装、产品质量等多方面寻求将传统与时尚、经济与文化、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水井坊酒的包装在素有广告界“奥斯卡”之称的国际莫比设计大赛中,一举夺得金奖和最高成就奖,这是亚洲首次享有此项荣誉。其产品品质率先执行国内、国际双重检测……诸多荣誉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得以充分发挥、完美演绎。
传统酿酒技艺区—水井坊
水井坊酒传统酿造工艺复原模型展示
看着这些古老的工艺,我们终于明白,其实,真正有生命力的非遗项目,一直浸润在人们的生活中,只待我们像水井坊那样更好地去保护开发利用它们。如果说“生产性保护”是非遗项目保护的必经之途,那么,在酿酒技艺这一方面,水井坊应该是做得最好而且还在继续努力的。甚至,可以说是以榜样的形象而存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