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开往济南西
昨晚看了CCTV拍摄的系列纪录片《千年古县》,其中有一集是专门介绍临清的。千年古县临清在央视高级摄像的镜头里依稀还能看到一些美感。其实现在是什么状况大家都知道,飘满生活垃圾的古运河,拥挤狭窄的小街巷,残破颓废的老建筑。临清再也不是昔日的临清了,那个凭借繁忙的漕运发展起来的“鹤立鸡群”的城市再也没有了昔日的优越。就连该纪录片的编导也在感概临清曾经繁华一时后的落寞,片子是以血红的夕阳结尾,编导似乎要从另一个角度继续诠释临清的现在与未来。
难道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县注定就要被历史遗弃吗?难道一次“老树新枝”“枯木逢春”的机会都没有吗?
尽管已经有不少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保护临清老城区,恢复运河水景观”,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是障碍重重。
首先是观念问题,尤其是在这个以经济建设为首要任务的社会大背景下,包括决策层,很少有人愿意在这项投入高、见效慢、难度大的工作上下功夫。其实,假若将城市建设的着重点转移到旧城改造上也未必会赢得市民的认可和理解,这又涉及到群众的观念问题。所以说,观念不更新,思路不转变,保护临清运河文化,恢复临清古城风貌也就是空谈。
其次是拆迁问题,改造旧城就意味着拆迁。拆除没有太多历史印记的现代建筑,才能突显出那些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深宅大院的悠远与历史沉淀,才能为这些古建筑留出更多的视觉和拓展空间。但是,随着房价的上涨,拆迁费用越来越高,企图借拆迁发横财的人越来越多,这就给拆迁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再次,方案难延续。目前,地方领导人任期制度容易影响到城市建设方案的延续。尽管每个城市都有具有法律效力的所谓城市规划做保障,但是具体到某个区域的详细规划却又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主观性。全国范围看来,“前任建后任拆”的情况时有发生,临清当然也不可能是例外。
第四,资金难筹集。不见兔子不撒鹰,这是商品社会的投资准则。资本总是自觉流向利润率最高的区域,这是市场经济的不二法则。所以,经济效益不显著的地方,自然很难吸引投资商的目光。
有人认为,一千多年的历史积淀是很难磨灭的。但是,我认为,即便是再辉煌的历史,也可以被时间锈蚀成残破的碎片,而后逐渐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之中,唯一能留下的也许只是些只言片语和斑驳的图片。
图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月径桥。
去往论坛评论该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