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古运河今景
元代形成了从杭州直达大都的京杭大运河。明清运河漕运兴盛之期,山东临清由于地处“南北水运之枢”,南通苏杭,北抵京津,成为全国南北交通大动脉上的咽喉之地,贸易范围“南达闽粤,北通辽海”,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当时临清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纺织品交易中心和最大的粮食流通中心之一。临清还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贡砖烧制中心。“临清傍运河,富庶甲齐郡”,大运河造就了古代临清的富庶繁华。
数百年滔滔运河水,流出了临清经济的繁盛。而今,漫步临清,处处可见运河文化的遗痕。临清钞关、清真寺、鳌头矶像运河上的星星,闪烁着神秘的光芒,诉说着往日的辉煌。
临清钞关 是明清两代中央政府派驻临清督理漕运税收的直属机构。旧志载:“漕运商舶皇华冠盖之所必经,户部分司榷关在焉。”它始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迄今已569年历史。宣德十年(1435年)升为户部权税分司(京师直辖),下设5处分关,直控督理关税,以御史或郡佐(通判官)充任专职,“弘治初户部岁出主事一人,景泰以来屡以文武重臣奉敕临莅。”据有关档案记载,明万历年间,临清钞关税收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税收占全国税收的1/4。
原钞关建筑群占地4万多平方米,关堞前由河口正关、阅货厅、“裕国”、“通商”两坊组成,称“前关”,街因而名“前关街”,关堞后为关署仪门、正堂、南北各三进院落,置穿厅、船料房、巡栏房、衙皂房、税银库、鼓铸坊等,称为“后关”,街因名“后关街”。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运河漕运停止,钞关署治遂废。现钞关遗址仍存明清关署、仪门、正堂、穿厅、舍房近80间,弥足珍贵,它是运河文化的一处重要载体,在运河漕运史和经济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为研究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明清两代政治经济状况、中国税务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
临清清真寺 为中国著名清真寺之一。其风格体现为中国古典与阿拉伯建筑艺术的融合,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元代,大运河开通,漕运兴起,临清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大都会,占籍临清的伊斯兰教徒在临清建了十几处清真寺。城区内现存有北寺、东寺、女寺三座清真寺,其中北寺规模最大,保存也较完整,有资料称其为“江北五大寺”之一。其建筑形式为中国古典宫殿式。正殿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规格的庑殿式,坐西朝东,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望月楼殿、堂毗连,后门两侧有角亭、经堂、沐浴房,共有86间,8000多平方米。
寺中多悬挂匾额和楹联,承袭了汉文化传统,建筑整体风格是阿拉伯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完美结合。从下面清真北寺望月楼飞檐上的装饰可以看出,其形状采用汉文化常用的龙形图案,实际是阿拉伯式的花卉图案。
鳌头矶 位于临清城内元代运河与明代运河的结合处,是一组结构精巧、古朴典雅的楼阁式建筑。鳌头矶建于明嘉靖年间。现尚存古建筑一组,周围楼阁环合。北殿3间,称“甘堂祠”(俗称“李公祠);南楼3间,名“登瀛楼”(俗称“望河楼”);西殿3间,曰“吕祖堂”;东楼3间,谓“观音阁”。阁建于楼上,呈方形,正檐挑角,木隔落地,玲珑别致。矶底部方台原以砖砌就,台中间东西向有门洞,洞楣上书“独占”二字。台上阁楼歇山重檐,前出抱厦,后落一垒,主体用3、5、7梁架构成,上覆筒瓦,脊上有陶制兽形装饰,飞檐四排。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得体,玲珑纤巧,古色古香,是明代北方地区典型的木结构建筑群。明清两代,运河漕运鼎盛之时,文人骚客常登临楼阁眺望运河,见船来舟往、帆樯如林,即寄情抒怀、赋诗唱和。鳌头矶遂成为运河繁荣时期的见证之一。
临清舍利塔 位于临清市城北卫运河东岸,有着380余年历史,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临清州志》记载:“州人大司空柳佐起建舍利塔,九级,九年成。登者不至绝顶可见泰山高耸玲珑……”。该塔应“灵收八表”的意象,各层均为正八角形,每层八面辟门,四明四暗。塔原通高61米,塔刹毁于清代康熙年间地震,现高为53.44米。塔内设有旋转青石阶梯,可直登顶层眺望四面风光。
近日临清的文物古迹中又有六处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月径桥、天桥、会通桥、张庄官窑遗址、戴闸、二闸口桥等六处。至今,作为一个京杭大运河上曾经绘下浓墨重彩的小城——临清已经拥有1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新貌·运河广场
明·古运河今景
明万历年间·清真寺
明·古运河今景
明万历年间·清真西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