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七月,北方进入了雨季,雨水滋润了干枯已久的土地和植物。
依旧燥热的清晨,我拿起相机去散步,主要到每楼的一层花园看看,想抓拍那些随时开放的花朵。
在几片“哭泣”的叶子旁,我极为好奇的停了下来,这些植物的叶片尖端处,垂挂着一颗颗亮晶晶的水珠,几乎围绕着叶子周边,不像露珠那样的少或者随意,于是拍摄之后回来查阅资料,才知道这是叶片吐出的水滴。
我如获至宝的自言自语:原来植物也会哭泣呀,说明它有健康的循环体系!于是发出来和大家分享。
一、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吐水
英文名称:guttation
定义:植物通过水孔、吐水组织、排水毛等以水滴的形式排出水分的现象。
所属学科: 生态学(一级学科) ;生理生态学(二级学科)
二、植物吐水现象:
原来,在植物叶片的尖端或边缘有一种小孔,叫做水孔,和植物体内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相通,植物体内的水分可以不断地通过水孔排出体外。平常,当外界的温度高,气候比较干燥的时候,从水孔排出的水分就很快蒸发散失了,所以我们看不到叶尖上有水珠积聚起来。如果外界的温度很高,湿度又大,高温使根的吸收作用旺盛,湿度大抑制了水分从气孔中蒸散出去,这样,水分只好直接从水孔中流出来。在植物生理学上,这种现象叫做“吐水现象”。吐水现象在盛夏的清晨最容易看到,因为白天的高温使根部的吸水作用变得异常旺盛,而夜间蒸腾作用减弱,湿度又大。
三、植物吐水作用:
由于蒸腾作用微弱,根部吸入的水分,从排水器溢出,集成液滴,出现在叶尖或叶缘处,这种现象为吐水作用,一般发生在夜间或清晨温暖湿润的条件下.叶尖和叶缘上有水滴出现,可作为根系正常活动的一种标志.
四、植物为何吐水:
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总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水分。而到了夜晚,气温降低,植物蒸发掉的水分少了,可根还在不停地吸水。当植物的“肚子”胀得吃不消时,就会把多余的水分从叶片边缘的小孔处吐出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