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浩歌千秋】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荐】

(2009-09-18 06:41:34)
标签:

紫色女人

紫秋拍摄

东北抗日歌谣展

杨靖宇

赵一曼

八女投江

918事变

分类: 中国城乡文化实录

   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来说,最耻辱的莫过于承受外来侵略,那种无家可归有家难回的痛苦,是任何人都不愿接受的事实!东北人民在抵御日本侵华的十四年中,无数英雄儿女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他们和抗日将领杨靖宇将军、宁死不屈的赵一曼烈士、八女投江的抗联战士一样永垂不朽!吉林省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特别设立了长期免费的抗日歌谣展览厅,按从军行、十大联军、白山魂三大类展出了30余首民间抗日歌谣,配合图片及实物生动的再现了历史的一幕幕,诺大的展馆内悄然无声,所有参观者都怀着肃然起敬的心情铭记先烈的事迹,今天是九一八事变七十八周年的纪念日,让我们再次缅怀英烈莫忘国耻振兴中华!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浩歌千秋】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荐】

 

【浩歌千秋】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荐】

 

【浩歌千秋】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荐】

 

【浩歌千秋】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荐】

【浩歌千秋】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荐】

 

【浩歌千秋】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荐】

 

【浩歌千秋】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荐】

 

【浩歌千秋】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荐】

 

【浩歌千秋】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荐】

 

【浩歌千秋】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荐】

 

【浩歌千秋】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荐】

 

【浩歌千秋】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荐】

 

【浩歌千秋】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荐】

 

【浩歌千秋】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荐】

 

【浩歌千秋】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荐】

 

【浩歌千秋】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荐】

 

【浩歌千秋】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荐】

 

【浩歌千秋】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荐】

 

【浩歌千秋】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荐】

 

【浩歌千秋】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荐】

 

 

【浩歌千秋】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荐】

 

【浩歌千秋】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荐】

 

【浩歌千秋】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荐】

 

【浩歌千秋】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荐】

 

【浩歌千秋】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荐】

 

 

 【浩歌千秋】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荐】 

 

【浩歌千秋】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荐】

 

【浩歌千秋】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荐】

 

【浩歌千秋】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荐】

 

【浩歌千秋】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荐】

 

【浩歌千秋】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荐】

 

【浩歌千秋】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荐】

 

【浩歌千秋】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荐】

 

【浩歌千秋】

——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

  

    从2008年12月17日期,《浩歌千秋》——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将在省博物院4楼展厅正式向游客开放,市民可免费参观,参观时间为9时至15时30分。此次展览包括40余首与抗战历史有关的民间歌谣以及上百幅历史图片,抗日英雄杨靖宇的头颅蜡像也同时展出。

   

一、 30余首歌谣展现抗战英魂

    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展览主体共分为三部分:从军行、十大联军、白山魂。每个部分都是以民间流传的歌谣和历史图片相结合的形式展出的,包括了40余首与抗战历史有关的民间歌谣以及上百幅历史图片。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无尽的宝藏,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首歌在20世纪30年代曾唱遍中国的大江南北,每当听到它那如泣如诉的旋律,人们便情不自禁地回忆起1931年那不堪回首的一幕一幕……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借口“柳条湖”事件,炮轰沈阳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在这部分展览中记者看到很多关东军进驻长春时的照片。

 

 二、“劳工证”见证屈辱历史

    除了歌谣和图片外,现场还展示了一些珍贵的物件。在展厅中央的一个玻璃窗内摆放着两张破旧的“劳工证”,上面发黄的字迹记录了修建电站的劳工们的屈辱历史。

    在展厅的一个角落里,记者看到了一些抗联战士用过的生活用具,有水壶、油灯、穿破的鞋、手电筒等。记者发现,展示的手电筒与现在我们用的手电筒有很大不同,其形状呈方形,外面黑色,高约10厘米,背面有一个银色的开关。

    “这个手电筒是杨靖宇警卫员用的,是当时比较先进的照明工具!”讲解人员介绍。

   

三、 杨靖宇头颅蜡像以假乱真

    在所有的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以同比例制作的抗日英雄杨靖宇的头颅蜡像,这个蜡像从头发、眼睛到面部表情都做得和真人相似,据讲解人员介绍,这个蜡像是按照杨靖宇的头颅照片制作而成的。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他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1929年受党委派赴东北开展革命活动。抗战爆发后,杨靖宇创建和领导的抗联第一路军,浴血奋战在南满地区。对于抗日的旗帜杨靖宇,日伪成立专门的特搜班等组织全力追剿。1940年2月,在濛江县三道崴子,敌人终于发现了杨靖宇的行踪。当时他孤身一人,身患重病,且又两日未进一粒米。杨将军面对强敌,战至最后,壮烈牺牲。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心结和静心结和静2009-09-18 09:56:59

 文化漫谈置顶!问候楼主!希望您多多关注文化漫谈! 来自:“文化漫谈“博论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