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成长型思维比亲和力更重要
(2024-03-10 16:13:13)分类: 心理学进展趣编 |
教师的成长型思维比亲和力更重要
华盛顿州立/文
雷媛媛、高婷、胡严文、朱明宇、陆茲宏、王梓宁、赵劲翔、惠润莉、党雨馨、程小航、褚佳鹤、王哲、郁秋莹、姚梁皓、连天浩、方堪、李昭扬、曹家宁、刘诗提、张高源、郑微、严佳慧、那扎开提、陈彦朵、李佳怡、彭靖怡、夏雨菲、谢丽媛、郑麒桐
、杨家祯、赵旭、彭雨菲、王柏寒、项嵩博、姚文杰、郭宜君、王晓帆、卢瑶炜、李想、秦馨蔚、陈蕊、闫奕彤、雷雳译
在一项研究中,对于具有成长型思维的老师,即便他态度冷淡,学生们仍然会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反应。所谓成长型思维,就是指老师始终相信学生能够通过努力学习和尝试不同策略提升自己在相应学科的能力。反之亦然,更多学生对温暖、面带微笑但持有固定型思维的老师反应消极,即这些老师相信与生俱来的能力无法改变,就像有些人天生就擅长数学。
“仅仅和善是不够的,”华盛顿州立大学心理学博士候选人马基塔•怀特,该研究的第一作者指出,“老师如果可以改变他们的言行举止,变得更加具有亲和性,这固然是好的;但与此相比,更值得珍视的是老师向学生表达成长型而非固定型思维模式。”
以往研究表明,学生倾向于认为具备成长型思维的老师温暖友好。因此,这项发表在《动机科学》杂志上的概念验证研究旨在分别评估这些因素。
研究对象对既友好又拥有成长型思维的老师反应最为积极。然而,即使是具有成长型思维但态度冷淡的老师也比温暖但坚持固定型思维的老师获得更多的积极反应。
华盛顿州立大学心理学研究员伊丽莎白•坎宁说,这表明相比于行为举止,教师或许应该更加重视他们的思维模式。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坎宁说:“在非常简单的层面上,保持友好当然是好的,但是你传递给学生的思维信息真的非常重要。这些信息可能比仅仅保持友好或是欢迎更有影响力。”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为 332
名大学生抽取四个情境中的一个进行展示,这些情境用不同行为举止和思维模式来描述统计学教授,并让学生们回答了一系列关于他们对教授及其所教课程的看法的问题,包括他们上课的舒适度以及对自己表现情况的预估。
在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情境中,教授表示只要大家努力学习,从错误中汲取经验,并在需要之时寻求帮助,“任何学生都能学好教材”。在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情境中,教授指出有些学生
“在统计方面有天赋”,而其他学生如果不是“统计达人”的话,学起来可能会很吃力。
无论是“非常温暖和友好”还是“冷漠,让学生感到紧张”,那些持有成长型思维的教师都能够得到学生更积极的反应。学生报告了他们在这样的课堂上会有更强的归属感,较低的“冒名顶替者”的感觉,以及在课程中取得好成绩的机会更大。
成长型思维模式经常被认为是与教育相关的一大积极因素。然而,先前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学生产生动力的信念上,直到最近才有了对老师思维模式的关注。除这项研究外,坎宁的实验室还做了实验,证明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老师可以缩小传统上处于劣势群体的表现差距。例如,一项研究发现,持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教师削弱了女性在STEM课程中的表现,而另一项研究则发现,相较于成长型思维,有固定型思维的教师会造成更大的种族成绩差距。
“当你只关注学生的思维模式时,可能会责怪学生。所以如果他们表现不好,你可以告诉你自己,这仅仅是因为学生们没有养成正确的思维模式,”坎宁说。“通过研究教师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对学生产生影响的过程,我们可以适当减轻学生自身的一些责任。相反地,我们可以把精力放在如何使环境具有激励性和有利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功。”
资料来源:
https://news.wsu.edu/press-release/2024/02/21/teachers-growth-mindset-appears-more-important-than-warmth/
(该文翻译发布得到了原文作者授权)
前一篇:如何应对大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
后一篇:大脑是如何学会处理意外事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