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少年的欺凌和攻击行为追求的是什么?

(2024-03-30 09:11:00)
分类: 心理学进展趣编

青少年的欺凌和攻击行为追求的是什么?

陈紫薇,雷雳

 

青少年的欺凌、攻击行为对受害者和欺凌者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因此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然而,关于“青少年欺凌和攻击行为背后的原因机制”尚无定论,研究者Hensums等人(2023)提出了青少年欺凌、攻击行为的社会目标和社会收益模型,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一、人类的欺凌和攻击行为是适应性的

一方面,欺凌与攻击行为存在进化基础。人类的进化环境存在风险和挑战,这导致人类形成了“生存和繁衍”的根本目标,而目标的达成往往以高社会资源为前提,如金钱、地位。因此,为了获更多的社会资源,人们便需要合作或者社会支配,其中社会支配包括欺凌和攻击行为。

另一方面,欺凌与攻击行为可能被青少年当作是满足对社会地位需求的一种方式。许多研究表明,欺凌为攻击为人们带来了社会地位,而青少年面临青春期、第二性特征发育、睾丸激素水平上升,进而导致青少年对社会地位的需求也增加,因此更有可能采取欺凌和攻击行为,以便获得社会地位,满足需要。

总之,欺凌和攻击行为会为青少年带来社会收益,比如,支配地位、社会地位以及所谓的“名气”,即使这常常以亲和力、他人喜爱度的损失为代价,但部分青少年仍然认为,这些收益大于成本,或者自己“压根不会被他人喜欢”,因此表现出欺凌和攻击行为。

 

二、人类的欺凌和攻击行为是工具性的

欺凌与攻击行为为社会目标服务,存在两种社会目标:主体目标和群体目标。

主体目标意味着个体总是优先考虑获得名气和社会定位,渴望地位和群体影响力,表现出更多的欺凌和攻击行为。这类个体往往有更熟练的社会情感能力,能够帮助他们识别和利用群体社会动态和信息,达成自身社会目标。

群体目标则意味着个体优先考虑从属关系和他人喜爱度,渴望与人交往、建立联结、建立亲密关系,因而远离欺凌和攻击行为,不追求名气,用交流的方式与他人联结。

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期,人气和社会支配地位的主体目标可能对个体来说尤为重要,因此青少年更有可能利用欺凌和攻击行为,来吸引他人注意,获得名气和支配地位,从而达成自己的社会目标。

总的来说,青少年欺凌和攻击行为的社会目标和社会收益模型提出:

1)青少年会时刻进行有意或无意的成本效益分析,当欺凌和攻击的收益大于成本时,他们将对此采取趋近策略;

2)优先考虑主体目标的青少年,更有可能采取欺凌和攻击行为,获得人气;优先考虑群体目标的青少年,则远离欺凌和攻击行为,获得他人喜爱度。

 

资料来源:

Hensums, M., Brummelman, E., Larsen, H., van den Bos, W., & Overbeek, G. (2023). Social goals and gains of adolescent bullying and aggression: A meta-analysis. Developmental Review, 68, Article 101073. https://doi.org/10.1016/j.dr.2023.10107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