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雷雳
雷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9,701
  • 关注人气:2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童如何从叙事小说中进行社会学习?

(2023-05-14 09:12:22)
分类: 心理学进展趣编

儿童如何从叙事小说中进行社会学习?

李梓怡,雷雳

 

儿童是如何进行社会道德学习的?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儿童的社会道德学习似乎是通过阅读讲述美德的经典故事或者动画片中进行的,可是这种方法真的有效吗?或者说,这种方法真的还适应我们当前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诉求吗?

柏林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情感史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近两个世纪的时间中,儿童文学的内容受到19世纪以来的广泛民主运动影响,其中的说教语气有所减少,亲子关系更加平等,叙事小说中的年轻人物形象越来越自主化,在不受成人和宗教的规范中寻找本真的自我。与此同时,这些作品更加关注同伴关系,包括攻击和受伤等负面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社会道德学习的教学手段也在进行更替。研究者Gasser等人(2022)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显示在使用叙事小说这一介质帮助儿童进行社会道德学习的过程中,常常被用到的教学手段主要有三种,分别是:

1)直接通过叙事小说的文本道德信息(例如通过阅读传统经典故事学习其中主要传达的道德品质);

2)模拟叙事小说中虚拟人物的内心活动(例如教师通过“我想知道”“这让我感到”等话语引导下开展的角色扮演、阶段性阅读和绘画等创造性活动,从而对虚拟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

3)就叙事小说与同伴开展对话式探究。

上述三种方式形成层层递进的势态,第三种方式超越了叙事小说的文本道德信息和对虚拟人物内心世界的单纯模拟,强调对复杂社会道德问题的理性判断。在儿童通过参与对话式探究从叙事小说中进行社会道德学习的过程中,儿童学会自证自己的论述、尊重他人的想法、批判审视他人的观点。叙事小说在其中创设了一个微观社会世界,为儿童提供了锻炼对话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机会,这对解决现实社会道德问题至关重要。

心理学家关注于这种叙事小说的社会道德发展机制被定位在儿童-同伴-成人之间的共同对话中,与单纯对虚拟人物的内心模拟相比,这种方式更强调对话的重要性,其中包括对文本的合作探究,这超越了仅停留在个体层面的个人反应。合作探究终难免产生分歧,而不同的观点有助于儿童整合协调以达成平衡。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研究表明,对更复杂的社会推理形式的研究依赖于呈现出道德困境的短篇虚构故事。孩子们会被告知一个故事:一个班级力图公平地分配他们通过卖画赚来的钱,而同学们则拥有不同的主张(如严格的平等分配、或者按劳分配以示公平)。然后,儿童会与同龄人和父母讨论他们将如何分配这笔钱以及这么分配的原因。这项研究显示,与阐述代表他人观点的对话(例如,转述)相比,以频繁转换他人论点(例如,批评或澄清)为特征的对话能更有效地促进儿童的社会道德推理发展。

同时,一项2019年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出这种对话在儿童与同伴的对话中比与成人的对话更有效,4-6岁的儿童在与同伴的对话中比在与母亲关于一本短小的图画书的对话中能够更加频繁地自主证明自己的观点并质疑他人的立场。

教育学家则侧重于基于叙事小说的同伴对话在儿童社会道德推理能力发展中的作用,较为强调关注语言技能,通过明确教孩子们如何更有效地使用口语,他们能够从中发展共情能力、社会自信、批判思维和推理能力。

2009年的一项荟萃分析中,研究表明基于文本的讨论方法比其他方法(如合作推理,儿童哲学)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同伴主导的对话探究和批判思维。

尽管每一种教学方式都具有独特性,但其中也有重要的相似性。以第三种教学方式为例,在开展活动之前,儿童会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讨论规则,促进有关认知层面(例如,自证主张和将其他观点纳入考量)和社会情感层面(例如,相互尊重和平等参与)的规范期望。探究对话活动发生在小型的学生群体中,而专业发展活动则发生在改变教师在其中的角色。在对话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主导,而是由儿童来领导对话的开展方式和谈论内容,他们无需举手自由发言,教师也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示范、引导和设立挑战来予以支持。

然而目前仍未有足够的研究论证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儿童社会道德发展的切实影响,大多数研究都聚焦在儿童研究对话和批判思维的形式上,只有少数研究专门调查这种探究对话对儿童社会道德推理能力的影响。

 

资料来源:

Gasser, L., Dammert, Y., & Murphy, P. K. (2022). How Do Children Socially Learn from Narrative Fiction: Getting the Lesson, Simulating Social Worlds, or Dialogic Inqui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34(3), 1445-147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