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豆腐--老家过年风俗(二)
(2019-02-28 11:12:15)
标签:
风俗过年 |
分类: 2019 |
做豆腐
一到腊月,在老家农村就能感觉到了浓浓的年味。
小时候,做豆腐是一项每家必须做的程序。因为当时没有么多青菜和海鲜,豆腐就算是一道很好的待客佳肴。
做豆腐的原料是黄豆,用黄豆粒做出来的豆腐嫩滑洁白,口感好。老家做菜的油,都是大豆油。年产的大豆主要是用来榨油的,全家一年炒菜用的植物油,就是这些豆油,大家都是舍不得用大量的黄豆做豆腐。
但是,把黄豆直接送到机器里压榨,不加热,这种方法我们叫冷榨。人们发现冷榨后的豆坯,也可以用来做豆腐,只是这种豆坯做的口感差得很远。不到万不得已,大家都是黄豆粒做豆腐。
做豆腐的机器,最早是用石磨,用石磨磨豆腐,口感好,就是太累,需要几家一起合作。后来有了电动粉碎机,就用粉碎机粉碎了。
做豆腐前两天,把大豆用清水泡上,选用的大豆,要求颗粒饱满、没有腐烂、没有杂质,这样才能保证豆腐的质量。
两天后的上午,用水桶挑到粉碎机附近。粉碎机需要事先刷干净,下面安放一个大盆接着带有豆浆和豆渣的混合液体。
生产队里粉碎机是重要物资,又是危险设备,都有专人负责。粉碎机负责人员用舀子将带水的黄豆按照一定数量和速度,慢慢倒入粉碎机入口,并将事先备好的几桶清水舀进粉碎机冲洗,直到全部粉碎完毕,赶紧把粉碎好的黄豆液体挑回家,倒进事先备好的大缸里。
下一步,就是把豆浆喝豆渣分离开,用的是过滤法。一般是在锅的正上方房顶放下一个绳子,绳子系上一个木制的十字架,四个腿都是一样长。过滤器是一种特殊的布料,我们也叫它豆腐包,是一块四方形的渗透性比较合适的布料,将这块布料的四个角分别系在十字架的四个腿上。这样,摇晃豆腐包,即省力快速,又方便处理。
将即将需要分离豆浆混合体舀入豆腐包内,摇晃,再舀,再摇晃,用手挤捏,用专用工具轻轻挤压,使里面的豆浆尽量都出来。之后,往豆腐包里加入清水,搅和豆渣与水混合,再重复上述动作。挤捏和挤压,既不能轻了,也不能重了,轻了,豆浆没有完全出来,浪费;重了,把豆渣挤出,豆腐就会粗糙,影响口感。
当没有豆浆从豆腐包中出来,就把里面的豆渣拿出来,在舀同样的豆浆混合体,重复同样的动作,一直把所有的豆浆过滤出来。这个过程,是做豆腐最费时间的,一般做完这个,基本上天就黑了。
下面接豆浆用的锅,如果满了,要把豆浆舀到事先备好的大缸中储存,等全部豆浆过滤完毕,大缸里面也储存了很多豆浆,这些豆浆都是生的。
把装豆浆豆渣混合体的大缸刷干净,用来储存加热烧熟的豆浆。
先把豆浆倒入锅中,锅底架起柴火,加热豆浆。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步骤,主管人员眼睛必须目不转睛,因为豆浆开锅,豆浆会急速从锅里升高,漫过锅边,跑到外面去,一旦失控,不但豆腐没了,还可能伤到人。
主管人员在加热时,准备一大瓢生豆浆,一旦发现开锅,液面上升,立即把生豆浆倒入锅中,温度降低,液面回落。眼疾手快,立即把加热的豆浆舀入备好的大缸中。在液面回落同时,锅底的火尽量小一些。
之后继续加热第二锅豆浆,但注意后续加热豆浆时,注意不要糊锅底,否则豆腐会有焦糊味道,即要快速加入生豆浆,也不要有溅起。
如此几次,生豆浆全部加热完毕,存入大缸中。
我们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语: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下一步,在加热好的豆浆中加入卤水。我们家用的这个卤水,很多次都是我从盐田的卤水池中装回家的。卤水点豆腐,是个技术活,卤水放多了,豆腐太老,卤水放少了,有豆浆流失,浪费。一般原则是,豆浆中豆腐脑和水分离,水是清的,就可以了。我们家从来没用过石膏。
最后一个环节,要豆腐。找一个大筐,里面放上干净的稻草,把豆腐包清洗之后,放在筐内。三个人配合,两个人分别扯起豆腐包的四个角,一个人把点好的豆腐脑舀进豆腐包中,之后,豆腐包四角按对角线方向对折,等待水漏下差不多,用大石头压住。大家回家等待。
15分钟左右,打开豆腐包,就是做好的豆腐了。
我从10岁以后,几乎每年过年前,都跟母亲做豆腐。每次豆腐做完后,都是很晚,大约有六七点钟,天都黑了,弟弟妹妹们早都饿着肚子睡着了。
妈妈赶紧炒一些豆腐,做饭,叫醒弟弟妹妹,大家尽管睡眼惺忪,看到白菜炖豆腐,早已端起饭碗,大快朵颐了。
现在老家人们吃豆腐,都是去集市上去买,不再自己做了。做豆腐的这段历史,也只能留在我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