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之痛---凯特·肖邦的《觉醒》
(2017-12-30 16:50:23)
标签:
我的读书感怀 |
分类: 读书 |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写于1899年的作品《觉醒》曾经被列为禁书,五、六十年后才开禁,被视为女权主义早期作品。
虽然一百二十年过去,今天读《觉醒》,我依然会诧异凯特·肖邦在《觉醒》里大胆提出女人“决不为了孩子或其他任何人而牺牲自己”这个观点时的勇气。今天,敢于发出这个声音的母亲依然会被社会、亲人视为大逆不道。
作为女人,我理解《觉醒》中的埃德娜。作为母亲,我愿意在某些情况下为儿子牺牲,但是并不否定埃德娜的选择。
牺牲,看似痛苦。某些情境下却是牺牲者的幸福。牺牲是一种可选择的个体权力,只能出自于牺牲者内心深处真实意愿,不必以高尚、卑劣衡量个体为他人牺牲与否的选择。
我相信,在众多男性读者眼里在,凯特·肖邦所塑造的埃德娜是个没事儿找抽型的女人。身处上流社会的埃德娜似乎拥有了女人可以拥有的所有美好事务:美貌、才华、孩子、纵容她的丈夫、爱慕她的情人、喜欢她的女伴、无需忧虑几近奢华的生活。不只十九世纪,现代社会里绝大部分女人都在追求她所拥有的东西。可是,这个贪得无厌的女人,无耻得居然还不满足,居然以自杀的方式摆脱她拥有的一切。
这是男人眼里的埃德娜。他们不会懂得表面上拥有了一切,应该心满意足的女人,正是因为拥有了丰富的表象,对内在的空虚才产生无可忍受的痛苦。也不会懂得正是由于她们对表面富裕美满生活之外的精神抚慰的欲求,才不再是具平庸的躯壳,而拥有了自己的灵魂。
如果埃德娜是个每天为一日三餐辛苦忙碌的女人,她将无暇提出对精神世界的需求。如果她如其他女人一般满足于听从丈夫与孩子的指挥棒,满足于和女伴们飞短流长,和男人们眉来眼去,她将幸福。而这种幸福多么平庸!如同人一旦为人,无论为了生存要经历多少坎坷,流多少汗水,人也不愿意如猪一般在圈里幸福的哼唧。所以与女伴的不同的埃德娜痛苦、焦虑,却怜悯着女伴们对淡而无味的生活毫无所觉,为离开丈夫的豪华大宅,搬进属于自己的小小世界欢喜。
在女人越来越不再依附于男人的时代,埃德娜式婚外情不再是爆炸性新闻,但情感悲剧还会一再上演。埃德娜所需要的情感在任何时代都会难以得到满足,因为情感中,男人永远是下半身动物,女人是上半身动物,造物主为男人女人设定的天性矛盾永恒存在。小说里的情人罗伯特真实地爱着埃德娜,只是他的爱情不是埃德娜所期望的永恒。虽然,埃德娜在等待罗伯特的过程中,也经不住身体的欲望与另一个男人发生性行为,她的精神世界需要罗伯特来填满。而罗伯特无论是否与其它女人发生性行为,他的精神世界都可以拒绝埃德娜。埃德娜明白了虚空不可能由这个男人或其他男人改变,于是,选择了沉入大海。
埃德娜是早期女性自我独立意识觉得的代表,不过,她的死亡选择证明了她的觉醒是不彻底、不完整的。埃德娜没有真正脱离过对男权社会的依赖。离开丈夫,只不过是勇敢地由对一个男人的依靠转为对另一个男人的期望。死亡不是埃德娜的悲剧。她口口声声表示不为任何人牺牲自己,却从来没有真正地让自我独立于任何人之上。这才是埃德娜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