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新疆叶才林先生指误,费心了。谨受教。
(2014-11-23 13:34:25)
标签:
文化 |
分类: 创作笔记 |
“监察御使”与“赴戊登程”?〔编史修志小鉴〕
今读《人民日报》的《林则徐的名臣之路》(龙一,注①)一文后,对林则徐又增添了新了解。该文是查了一些史料写成,如“他以殿试二甲第四名高中进士”等,是较为准确的。但文中还有起码5处问题,需要提出,以引为鉴戒。
一、“御使”是“御史”之误。文中说:“从翰林院庶吉士到江南道监察御使,林则徐十年京官,走的是清贵翰林正常升迁的路子”。这里的“监察御使”应作“监察御史”,因清代并无“御使”职衔。
二、“曹文植”是“曹文埴”之误。文中称:林则徐会考座师曹振镛之父名为“曹文植”?《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载有其名:“曹文埴(?-1798),清安徽歙县人”。在“曹振镛(1755-1835)”词条中称曹振镛为“曹文埴子”,两处写的是“埴”而非“植”。有关史籍载其进士榜名也是“曹文埴”(毕沅榜)。
三、“曹文植(埴)”曾任宰相?文中写道:“林则徐这次会考的座师是人称‘父子宰相’的曹文植之子曹振镛,房师是名儒沈维鐈。林则徐深得两位老师的赏识,自此跻身‘名门弟子’”。这位“曹振镛”确实官至体仁阁、武英殿大学士(正一品),可称“宰相”。但其父“曹文植(埴)”只官至户部尚书(从一品),此父子不可与张英、张廷玉父子相比为“父子宰相”。
四、“赴戊”是“赴戍”之误。文中载:“他(林则徐)禁烟失败,充军伊犁前所作《赴戊登程口占示家人》诗……”这里的“赴戊登程”应是“赴戍登程”之错。“戊”与“戍”是有很大区别的。
五、“趋避之”应是“避趋之”。文中说:林则徐“诗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则应该是回顾他站立虎门炮台,眼望穿鼻洋时……”的刻骨忧思。这里“岂因祸福趋避之”中的“趋避之”把语序搞反了,应作“避趋之”。因为:(一)原貌是“避趋之”(注②);(二)句中有自对字词,即“避”对应的是“祸”,“趋”对应的是“福”,(三)七律的格律所定第六字应是“平”声字。
附注:①《人民日报》2014-11-22.12版。②参见《林则徐年谱新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来新夏编著,定价35元)。新疆叶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