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食行——丽水

标签:
文化 |
分类: 想到哪说到哪 |
从女儿上初中开始,我常让她为每年的出游制订计划,宗旨是“中华美食行,游山玩水只当是消化食”,于是她便干劲十足地忙碌起来,查找美食资料,设计“消食”行程。高中尚未毕业,她已经将这件事干得很熟练,于是,我也就不再担心她上大学后不会安排自己的生活。所谓寓教于乐,许多人因为无从措手,便只是口头上说说,其实实行起来并不困难,只看你是否真心热爱教育的对象。“中华美食行”这个观念不是凭空而来,我个人便将每一次旅行都当成是对美食的发现之旅。这次到浙江省南部的丽水地区旅行,我照例是提前调理好胃口,打点齐全资料,因为,丽水地近浙闽赣三省交界,山深海也不远,溪流湖泊无数,且气候温润,加上高速公路去年才开通,必定尚未遭到工业化进程的破坏。从老饕的角度看,这里的美食应该有寻常之中的不寻常,意料之外的发现也在情理之中。
第一站,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
我以往只接触过贵州的少数民族和江西的客家文化,对畲族一无所知。这次到景宁,最先听说的是畲族人自称“山哈”,也就是“山里的客人”,因为他们原是不断迁徒的民族,便为自己取了这么一个看似浪漫,实则艰辛的名字。有几句山歌描绘畲族人的生活,“火笼当棉袄,辣椒当油炒,番薯丝吃到老”。然而,他们今日的生活已经有了很大改善,特别是在饮食上。居说,畲族人一年十二个月,只有八月没有竹笋可食,以茭白代替。此次进山是初冬,冬笋尚未成熟,味道稍欠丰腴,但笋干却回味无穷。畲族人喜欢热食,早年都是用个小风炉放在桌上,一口炖锅里放入腊肉、鲜笋、香菇、豆腐和蔬菜,炉边围着一圈他们最为喜爱的各种腌菜。现在风炉已经被酒精炉代替,菜品也都分门别类,鸡鸭鱼肉各自成品,也算是有小康之相了。主食当中有一味糍粑,熟糯米打制而成,外边裹的是黑芝麻粉,香甜软糯不粘牙,与贵州裹黄豆粉的糍粑相比各有妙处。畲族人擅饮酒,首重敬客,以为客人不醉便是主人没有尽心,因此,这一路走下来,红粬酒喝了不少,味道甜而醇,无酒精气,入口顺滑,但后劲甚巨,据说常有善饮者因此而大醉。
许是因为山居艰难,许多少数民族都将饮食文化纳入到最重要的礼仪之中。这次参加了畲族的婚俗表演,印像极为深刻。同行的男作家中被选出一位新郎和两位“赤郎”(伴郎),我被选为大舅哥,算是娘家人。整个迎亲活动中,最有特色也最具趣味的是“赤郎”这个角色,他们是被娘家人戏弄的对象,据说,没有人耍“赤郎”的村子,说明这个村的姑娘无能。其实,耍“赤郎”的习俗中,还有相亲的意味混杂其中,于是便有了各种妙趣。最典型的一件事,就是新郎迎亲时,要由“赤郎”向女方家中借饮具整治筵席。“赤郎”要唱山歌借物,女方唱山歌应允,例如赤郎唱:“仙人手掌定一对,双龙抢珠两路来;金盏一对福全寿,玉宇金盘取一对”。女唱:“铁打火钗钗火灰,火钳火钗两路来;桌凳酒盏排上位,借个板墩好切菜。”四十几样炊具和餐具得唱上好一阵子。这还不算,据说新娘家的女伴们还会给负责整治筵席的“赤郎”捣乱,不让他顺利刷锅、点火,杀鸡时不能洒出一滴鸡血,错一样便罚酒一碗,于是打打闹闹,喜庆非常,同时也是借机相看。显然,“赤郎”如果没有好口才、好计谋和好酒量是无法过关的。迎亲筵过后,新娘出嫁脚不能沾地,由大舅哥抱至厅堂,面朝外站在小凳上。与娘家的告别仪中有一项叫“留箸”,大舅哥站在新娘身后,从她腋下递给她两束筷子,她从肩头还给大舅哥,如是三返,意思是“日后家中父母的饭食就交给哥哥照应了”。于是,新郎娶了新娘,“赤郎”也被新娘家的女孩看中,热闹的仪式始终与饮食和生存相关,既感人又有趣。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当晚还有另一种样式的畲家婚俗表演,因为那三位男作家都有了主儿,便只好逼着大舅哥娶大舅妈了。婚礼上,大舅哥学会了一种畲族人祝福的手势,与唐代叉手礼极为相似,应算是“礼失求诸野”的遗意吧。畲乡之行印象深刻,稍有遗憾的是没能尝到著名的绿粬酒,以及与畲族英雄相关的乌米饭,但这也恰好是他日再来的理由。
第二站,云和县。
人在旅途,发现有些事情与准备的资料出现错位是常有的事,其实反倒有趣。到了云和县,却撞上了两种景宁著名的美食。一种是制作手段极复杂的“黄米果”,据说是将山里某种独特的灌木烧灰沥汁,用它染黄粳米,蒸熟捣烂,再团块切条,然后用肉丝配香菇、笋片等炒制而成。黄米果入口细滑却有咬劲,山川草木之气兼备,此物在景宁县失之交臂,却在云和县相遇,应算是意外之喜。另一种是山粉饺,三角形状的饺子煮在汤里,色泽灰红,载浮载沉;汤是肉汤,馅是菜肉馅,原本山粉应该是指葛根粉,此时却被蕃薯粉替代,不算遗憾,只是少了些古意而已。至于此地著名的“山粉圆”,只能留待下次再来了。
给谷物染色的技术世界各地都有,云和县有一种特殊的食物蓬餣,原只在清明时节才制作,不知此时尝到的是否正宗。据说,当地居民常在清明节前几天采摘野生的蓬草,与米粉一起放在水碓里碓成淡绿色细腻的面团,用它包上甜咸两种馅料,蒸熟而食。此时是初冬,我担心米粉不是用蓬草,而是用蔬菜汁染色,但因是第一次品尝此物,不好妄下结论。需要公允地补充一句,蓬餣好吃且好看。云和县还有一种特产叫苦槠干,据说全国只有此地出产,可惜未曾得见。倒是本地盛产的蕃薯干甚多,又薄又脆,色泽金黄,酥香甜具备。有几位爱好零食的作家,每见此物必尽一器,以至无意于正餐。
在云和县,真正让我惊喜的其实是“米汤”,这是制作“撸饭”的副产品。“撸饭”在北方叫“捞饭”,常在大食堂里出现。云和的“撸饭”应该也是将米在水中煮到开花,然后捞入饭甑上屉去蒸。大食堂中的米汤我上大学时就领教过,清汤寡水,可映月亦可鉴人,但云和“米汤”如此的香浓,入口即感觉到滋养,实在是平生仅见。米是什么米?水是什么水?几分火候?何时捞米留汤?回到家中,理当试验一番。细节是说服读者的关键,学会这一招,当小说写到用米汤哺育婴儿时,便多了几分把握。
第三站,青田县。
记得我过50岁生日时是在磐安县吃的鱼面,今年我52岁生日,在青田县尝到著名的索面,算是与浙江缘分颇深。青田最有名的两种外销土产食品,一为田鱼干,一为索面。田鱼是指放养在稻田中的鲤科鱼类,以微生物和稻花为食,稻熟时放水捉鱼,从鱼背剖开取出内脏,加盐和黄酒腌至入味,先晾晒再用稻草、谷壳烘烤成干。这次尝到了新鲜田鱼,也尝到田鱼干烧豆腐,味道确有独特之处。需要补充一点的是,两天前我在景宁县尝到一种产自水库的“军鱼”,应该也是鲤科,带鳞烹调,鱼鳞既酥且腴,难得的是原汁原味的鲜美。至于索面,样子有一点像北方的挂面,两米多长的细面条盘成一束,全手工制作,比挂面爽利有咬劲。因为索面是一根根高高挂在面架上晾晒,这景像便成了摄影家的最爱,透过帘幕般的索面,拍摄后边劳作的人们,很有形式感,也很有戏剧性。
因为晚餐是西餐,没能品尝到青田有名的“鹅头颈”和糯米大肠。据说,青田县因土地稀少,经济欠发达,人们很早就去外国谋生,如今全县居民有十万多人生活在世界上的一百多个国家。最早出国的人们,吃尽千般辛苦,带着积蓄回乡置业,把商品房和青田石雕炒到惊人的价格,同时,他们也将国外的饮食文化带回到这个偏僻的小县。据不完全统计,青田县城里有一百多家西餐厅和咖咖馆,经营者多半都有在全世界各种餐馆的工作经历,许多原料和调料都是从国外进口。当晚的前菜是生火腿薄片和鸡蛋蔬菜沙拉,我的西餐经验还不足以分辨出这是意大利风干火腿还是西班牙发酵的巴玛火腿,但滋味确是不凡;沙拉如果不是用沙拉酱,而是用意大利香醋调味,我必定会更满意。汤是奶油蘑菇汤配斜切涂橄榄油烤制的法式面包片,还有黄油味道浓郁的炸洋葱圈。主菜是煎牛排,量很大,黑椒汁口味恰当;也许是因为客人太多,我的盘中有一块牛排煎得有些过火,其他的都是恰到好处的五成熟,可谓软嫩多汁。因坐位离主人很近,我没好意思问服务员牛肉的出处,显然滋味和口感都不像是国内品种。让我感叹的是,青田大约是中国西餐最发达的县城,这样一套精致的菜品,在四大直辖市中也不是轻易就能找到的。当晚最后一项活动是欣赏著名的青田石雕,顺便品尝意式咖啡。这是那种一两酒盅大小的咖啡杯,蒸汽加压过滤而成,上面浮着厚厚一层咖啡油,浓香在前,微酸在后,提神醒脑,以至凌晨方才入梦;在《教父》第二集中,那个黑手党小头目敲诈年轻的古里昂时,翘着小手指喝掉的就是这种咖啡。其实,这种浓厚的咖啡最初是土耳其人发明,他们入侵希腊时传了过去,二十世纪初才跨越爱琴海传到意大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在意大利登陆,于是把它传遍全世界,统称“意式咖啡”。为此希腊人和土耳其人至今都很不爽,认为意大利人盗取了他们应有的世界性声誉。
第四站,缙云县。
按常理说,青田县与刘伯温关系密切,他的《烧饼歌》至今仍为“预测学”爱好者的掌中至宝,不曾想,因烧饼而出名的却是缙云县。“饼”是中国最古老的食物品种之一,不论是《梦梁录》或《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等史料的记载,还是古代小说中的胡饼、汤饼、炊饼等细节,或者是古人旅行投宿必须得自带炊具生火做饭的习俗,“饼”都因为谷物培植最早,炊具简单和制做方便而大行其道。到了今天,中国各地单烧饼一项,就有数十种名品,也算是世界烹饪史上的奇观了。
对于缙云烧饼,此前我只有耳闻,初尝之下,甚是惊喜。到厨下参观并请教厨师得知,缙云烧饼的烤制方法与河北的缸炉烧饼和新疆的囊近似,就是用一只内泥外铁的烧桶,桶底烧木炭。但缙云烧饼是发酵面团为皮,五花肉和霉干菜为馅,面上刷麦芽糖水且洒少量芝麻,底部沾水后贴在温度极高的烧桶内壁上;待烧饼面皮鼓起,色泽金黄时,烧饼师傅持鸭嘴铁夹入烧桶,铲夹并举,便是成品。不过要小心,刚出炉的缙云烧饼像油炸汤圆一样危险,须在边沿咬一小口,吹尽内中热气,随之而出的则是霉干菜浸透猪油高温加热后的味道,此乃中国“至味”之一,让人难以抵挡。很久以来,缙云县的烧饼师傅挑着烧桶,跨县出省,远赴全国各地,早已成为缙云人的重要收入来源,也因此让缙云烧饼得以传名。
主人介绍,缙云烧饼最佳的搭配汤品有三:馄饨、豆腐娘与敲肉羹。馄饨无奇,全国都有,清真的叫“菱角汤”。豆腐娘和敲肉羹是丽水地区特产,一路走来尝过不少。豆腐娘原是本地山民农忙或待客的食物,有黄豆和青豆两种,都是将泡涨的豆子磨成带渣的豆浆,微火慢煮成糊状,里边加入各种土产辅料,香热鲜美,确有独到之处。敲肉羹是将猪后腿肉或里脊肉切片,拌上葛根粉或蕃薯粉,用刀背在砧板上细敲细打,然后用鲜汤打底,下香菇、竹笋等配料,汤大开后氽入敲好的肉片,再调味勾芡成羹。成品色泽暗红,肉片入口即化,可谓老少咸宜之佳品。类似的汤品我曾尝过瑞金的牛肉汤,不勾芡,但要擦入大量的老姜细末,味道热辣鲜香,驱寒健胃。
丽水五日收获甚丰,到了写篇小文以资纪念时,仍然忍不住要写食物,可算是本性难移。要说有什么感想,浙江的深山里我曾到过磐安县,贵州的深山里我曾到过黔东南和黔西北许多地方,这次又到了丽水四个县,总结一点就是,不论是探奇寻幽,还是搜罗美食,或者摄影写生,当年的穷山恶水如今都已通了公路,要想去就得抓紧时间,要抢在商业大潮的破坏之前,去享用那些正在消逝的淳朴和原汁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