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北京日报)“小康剧集”与“勉强收视”

(2011-03-31 09:41:18)
标签:

文化

分类: 想到哪说到哪
 作为平民娱乐的首选,电视剧集的“红”与“衰”,一直兼有着“显性”与“微妙”的矛盾成色。以不久前播出的《借枪》和《中国远征军》为例,两部戏在观众中都赢得了一定数量的拥戴者,媒体上公布的收视率也都号称不错从开播到结局,全国卫视黄金档收视率的前五名里,有三名都是《借枪》;《中国远征军》在有些时段的收视统计里,据说还超过了《借枪》。两剧的主演张嘉译和黄志忠,还被媒体与吴秀波、孙红雷等并列,称为“收视达叔”。两部戏引起的争议同样不少,《借枪》被少数观众指责剧名游离剧情主线,结尾过于异样,《中国远征军》则被指剧情和道具等多处细节违反史实和军事常识……

  “小康剧集”与“超人气剧”

  一般而言,高收视率加上争议,基本上就意味一部剧集已然进入“热播”序列,红了。不过,剧集铺满荧屏和统计数据上的“红”,不一定就等于拥有了“超高人气”。“超人气剧”主要表现在重播率上,有的重播度甚至会密集到令观众“烦”,比如曾经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史的天空》、《亮剑》、《暗算》、《特殊使命》、《闯关东》、《潜伏》,刚刚经历过的《黎明之前》……按照这个前提来预测,《借枪》有望会因为其强烈的戏剧化剧情而步入“超人气剧”的行列,《中国远征军》很可能会因为风格过于“传统”和“正”而置身局外。

  对所有拥有一定质量,却又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步入超人气的剧集,为了谈论上的方便,我给它们起了一个“术语”“小康剧集”。造就“小康剧集”的原因多种多样,最重要的大多来自三块:一、剧集的主题与风格(包括影像、叙事和表演这三方面);二、开播时机和播放平台;三、推广方式。还以刚才提到的《中国远征军》为例,如果该剧最后真的如我所料,没能进入到超人气行列,显然不是因为它的主题,相反,它所秉承的那种“为民族英烈立传”的正气,恰恰是今天许多过于追求娱乐化的剧集所缺少的。《中国远征军》面对的收视挑战来自它自身的风格与播放时机。因为强调“正”,这部戏在风格的选择上,不知不觉更靠近了过去内地影视革命战争叙事的传统。虽说该传统曾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赢得过无数的成功和关注,可放到今天,多少还是有些陈旧了。这类风格在观众接受上没什么风险,但也缺乏巧妙和出奇的地方。

  受制于时机的优秀剧集

  作为战争剧,《中国远征军》的选材虽然别致,但在拍摄和播映的时机上,并不能说抢了先手。过去的两年间,随着《我的团长我的团》和《滇西1944》登陆荧屏,有关“中国军队滇缅抗战”这个题材的收视热情,已被开采得近乎饱和。《中国远征军》想要后来居上,单靠精神感召力就显得远远不够了。其实,近年同样受制于时机因素的优秀剧集还有不少,比方说黄觉主演《隐形将军》,本来兼跨传记剧与谍战剧,前景无限广阔,可惜因为在地面频道吸金,恋栈太久,导致登陆卫视的速度过于迟缓,终于和风头正劲的《黎明之前》撞到了一起,在观众口碑和媒体评价方面均有所吃亏。一部大火的戏之后,在关注度上最吃亏的并不是那些平庸剧集,往往是那些需要在相对平和的观剧心态下细品的剧集。《隐形将军》是这样,毛卫宁悄然开谍战热风气的《誓言无声》是这样,张黎的《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是这样,姜伟在《潜伏》之前编导的《沉默的证人》是这样,郭靖宇的《刀锋1937》是这样,张建亚执导、阿城等人编剧的《贞观之治》也是这样……而避免出现这类吃亏的最根本办法,就是选择合适的开播时段。

  “小康剧集”的出现与增多,既是内地剧集生产趋于繁荣的标志,也是“超人气剧集”形成的前提与后备。有些“小康剧集”只要播放的时段选择得当,完成向“超人气”的华丽转身,是指日可待的事情。至于“超人气剧集”的成因也并不只关乎收视率,恐怕还包括了“主题是否与当时的社会性话题契合”、“是否有外来的突发性影响因素”,以及“开播前荧屏剧集的整体现状”。《蜗居》之所以走红,就是得益于前两方面的因素;而《亮剑》的火爆一时,则显然跟第三种情形有关。

  缺乏公信度的“收视调查”

  当然,还有一类“超人气”,就不是所有剧集制作者都愿意追求的境界了:它们从剧名到剧情,或平庸或怪异,镜头、妆饰都明显简陋,但媒体公布出来的“收视率”却高得离奇,以至于让不喜欢的观众,禁不住怀疑自己在精神上已然彻底脱离了芸芸众生。可转脸一看,身边的人又几乎都和自己一样,异口同声对着荧屏抗议。每当这样的“高收视率”引发争议,播放频道便会扯出“城乡观众的趣味差异”的理由来解释……这类情形的出现,自然会带出人们对当下各类“收视调查”的疑问。

  我国的收视数据调查,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照搬西方的那种“抽样式收视调查”得来的,极少根据具体的国情,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中国的观众,除了存在城乡趣味和收看习惯上的差异外,各地的习俗、偏好也有很大不同。采用固化的调查方式,得出的数据是否贴近实际情况,似乎是一个问题。而在数据的公布上,“收视率百分比”和“收视率点数”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相信绝大多数的电视观众,包括相当数量的媒体人,都是分不大清楚的,而这些名目下的数字,由此便有了“被信息发布者操控”的嫌疑。这就导致了许多剧集公布出来的收视数据,因缺乏公信度而处在一种“勉强”的状态下我们不妨将其称之为“勉强收视”。

  科学的收视数据,通常能适度反映观众的接受心理,为电视台和剧组提供节目制作上的参照。“勉强收视”则不同,除了以失真的数据搪塞媒体、谎报功劳,也会误导拍摄者、研究者、乃至普通观众对国民审美心理的认知。这种机制下生产出的“数据”,相比之下,要比我们刚才提到的、略显抽象的“超人气”更不靠谱得多。怎样规范这些收视调查,怎么让它们更贴近国内收视的实情?是非常值得好好研究一下的。既然现在大家爱把“电视节目”放到“产业”的层面打量,早严谨一下,还是比晚严谨要好得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