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中国网)《借枪》:革命也得借钱、吃饭
(2011-03-17 22:25:12)
标签:
娱乐 |
分类: 想到哪说到哪 |
借枪还是借钱?
“007”詹姆士 邦德开着的极品跑车肯定不用靠自己的薪水缴贷款,但熊阔海的革命经费,全靠自己存,能不尴尬吗?收视的一路看涨并没有让《借枪》逃脱节奏慢的指责,作为史上最窝囊的地下工作者,熊阔海的穷困潦倒、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完全基于生活的情节让我党地下工作者的形象变得如此不“高大全”,而熊在现实面前的种种行为正和他的姓氏一样,有点熊。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撬保险柜时遭遇市侩的女房东缠身追债,拧门撬锁等基本技能都不熟练,哪有一点谍报人员的潇洒。而为了女儿一块钱的学费,熊向接头人死乞白赖地要来了一块钱,谈何谍报人员的风骨。至于和同事接头谈完公事后互相期待对方付账,又都不想自己付账的尴尬,简直就是市井生活讽刺剧的经典桥段。正因为有了整剧一大半部分所渲染的烟火气,剧情的核心“借枪”也就显得不那么突兀了,熊阔海要去执行任务的枪居然得去借,借的是枪还是钱?也许两者皆有。看似吊诡可笑的情节,也许恰恰是当年那个时代背景下,许多地下工作者为了信仰在现实生活中挣扎的常态。
小人物的史诗
从《暗算》到《潜伏》,再到《黎明之前》,片中最出彩的特工都是我党高级谍报人员。余则成用金条买好几条情报,废二留一任谁也摸不准脉搏。刘新杰出入上流社会,吃穿用度自不必说。与这些华丽光鲜的英雄相比,熊阔海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甚至连他革命的信仰,都是随着斗争的不断推进不得不被生拉硬拽地提升了。心向革命,但不忍杀人,更不愿把女人扯进革命,对牺牲无法赞美其实也是因为对残酷死亡的恐惧感。就是这个无论由外到内都不够强大和高大的小人物,在后几集中爆发了。有很多观众觉得前25集铺垫得太久,后5集的高潮又有点突然。事实上,高潮总是在你不期然间,瞬间激发的。由暗杀变成明杀,刺杀日本军官的时候还有电台直播,庄家开赔率,其戏剧性和荒诞性是不是把小人物拔得太高了?
如果一开始,熊阔海就是个身手敏捷、外形俊朗、高雅多金的潇洒特工,也许结尾几集也不会有这么多观众抱怨剧情的真实性。可就算是平民式的谍战剧,也会想要在结尾来个升华,生命可以岌岌可危,但信仰不能跌落凡尘,不仅熊阔海,连带他身边那些或多或少都有些瑕疵的革命者在不可能的任务面前,都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慷慨赴国难的不归之路。这是一出小人物的史诗,也许通篇琐碎,结尾突兀,但真实得一如我们每个人无法预知的人生。(记者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