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腾讯)独家专访《借枪》四主创 姜伟:忘记《潜伏》吧

标签:
娱乐 |
分类: 自我吹嘘 |
作者:方芳
导演:姜伟
腾讯娱乐讯 (文∕方芳) 《潜伏》 的成功,使得近几年荧屏劲刮谍战风,的确出现了一些好的片子,但依然有人乘机浑水摸鱼,以至于今天我们还思考,盛名之下的谍战剧明显已露出疲态,谍战到底还能走多久?观众也在问谍战片还能糊弄他们多久?用龙一的话说:“《潜伏》无法复制,谍战剧红红火火,现在却也掩盖不了某些剧本自身存在的问题。那么我们要做就要做出不一样的谍战剧!”
《潜伏》原班人马打造的电视剧《借枪》 明天就要在四大卫视播出了,是否复制了《潜伏》成功元素,是否能超越《潜伏》,是否再次掀起收视的神话,腾讯娱乐记者特地采访了《借枪》主创,让他们谈谈对该剧的看法以及期待。
导演:姜伟
千万不要顶《潜伏》的帽子看《借枪》
从筹备《借枪》到现在,《借枪》一直就被比较着、质疑着,比较它和《潜伏》的异同点,质疑到底是否能够超越《潜伏》 。而未播先红的《借抢》会通过什么取胜?对面网友称《借枪》是姜伟的野心之作时,他却摆出了一个保持平常心的姿态,意味深长的说了句:“顺其自然,现在春天到了,树也要发芽,花也要开了,《借枪》就是一棵树,就等待春暖花开之时。”
腾讯娱乐:《借枪》又是一个谍战题材片,随着《暗算》、《潜伏》和 《黎明之前》 一波又一波的轰炸,下面还伴随无数充当炮灰的二流、三流跟风之作,观众对谍战剧的审美疲劳已是昭然若揭,这时您为什么还拍谍战剧?
姜伟:《借枪》其实是一种少见的故事形式,类型其实不鲜明,媒体容易把他归为谍战片,严格意义上说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谍战片。归入不到谍战类也归入不到生活类,但是又都沾边。说实话一直不纠正说“他不是谍战剧”也是给大家图一个方便。
虽然写的也是地下工作者的生活,确拥有传统谍战剧没有的特殊元素。如果一开始用先入为主的谍战戏来看《借枪》你会发现,走错胡同了,但又不妨走下去,再往下走确是另外一番景象。
腾讯娱乐:给我们举个例子,哪些元素特殊?并值得期待?
姜伟:比如,生活内容要多一些,人物色彩也不是那么端庄、严肃,也是不那么机智勇敢。有轻松、怪异的味道。并且运用了非常规的外表形式,整体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戏,可能会让观众感到意外和诧异,会疑问:张嘉译怎么会这么说话,怎么会那么做事情,导演又怎么会这么拍戏,当然我相信惊喜也会有的。对与常规、定式来说,《借枪》的确算是一种突破。
腾讯娱乐:有评论说,《借枪》是一部非常有野心的片子,他们说您要将它要打造成为谍战领域的《鹿鼎记》,您怎么看?
姜伟:哈哈,野心,我真没有!只是想要把片子做好,但不属于野心的范畴,其实之前我们也在探讨,需不需要走别样的路线,类似用左手写字,但这些都是一种自我调整,自我找感觉的小行为。大家用词比较大胆,反通俗!
回过头来说,之前的《潜伏》已经深入人心,我从来没有想过勒紧牙关拍个更好的,不会因为《潜伏》火了用它来自己的激励下一部戏,让自己或者作品火上加火,这种行为很丢脸,与其这样不如就让他过去吧。
从创作到现在我都保持一颗平常心,好了是个运气,不好了也正常。成功不是想求就能求得的。顺其自然,现在春天到了,树也要发芽,花也要开了,《借枪》就是一棵树,就等待春暖花开之时。
腾讯娱乐:《借枪》已经不再磨叽于敌方的办公室政治,而开始涉及了我方内部的分歧和冲突。给我们谈谈内容中精彩这部分“分歧和冲突”吧。
姜伟:张嘉译演的这个人物,是之前所有剧本中没有出现的一个地下工作者形象,他围绕着自己的太太、房东、上级、下级多层的关系,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面孔对待。对与张嘉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他一个人要拥有5、6个不同的侧面,在下级面前表现出端庄一面时,他就是个领导,在另一些人面前又表现出江湖作风,在国明党面前为了保护情报,又显得油腔滑调。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态度面对。工作、生存、保护自己、掩饰自己,又有比较复杂的内心活动。因此所以面对所有错综复杂的关系,性格表现都有差异。
腾讯娱乐:光听起来就非常精彩,但依然有在地方台看过《借枪》的网友称,是否经得起历史的真实性去推敲?
姜伟:生活真实、戏剧真实、历史真实这些结合是有艺术手段的,用特殊的艺术手段来衔接生活真实、戏剧真实、历史真实,再加以柔和。如果单纯从历史角度出发,不会特别贴近戏剧,如果从生活真实出发,也不是适合衔接戏剧,但戏剧真实又不能违背历史真实和生活真实。因为历史真实,生活真实没有顶峰,真实无极限。《借枪》肯定把握着一个度,和保留该有的艺术手段。
其实,在我眼里的真实性就是能够让大家相信你的戏剧性。因为戏剧性永远是主角,真实性是电视剧的保镖,确不能抢戏,不能喧宾夺主,所以《借枪》还是用历史的真实性去评价的。
编剧:林黎胜
一度因为《借枪》想放弃写剧本
大家都说电视剧是编剧的艺术 ,《借枪》也融入了编剧林黎胜的艺术。面对之前《潜伏》的成功,以及姜伟也是中国非常有名的编剧,他的要求非常高,这无疑给林黎胜再加上了一层压力。他像记者爆料,一度因为《借枪》想要放弃写剧本。性格直率的林黎胜告诉了记者创造《借枪》苦闷,也说出了最后获得成功的喜悦。
腾讯娱乐:据说在创作剧本的时候,您其实内心没底?
林黎胜:《借枪》的创意太特别,包括我、导演、制片在做剧本前都有点担心。在抗日战争大背景下,故事内容有点特别,尤其是内容中有“刺杀”戏路,怎么才能让观众可信。
其次,独立创作谍战戏对于我来说算是第一次尝试,因此,看了很多天津的书、包括歇后语、天津的曲艺、相声。到处去收一些现代人的背景,对那时候的历史,中共天津的状态、第24团的状态,剧本中提到的一些战役,我们都是有研究的。比如,1939年5月那段历史背景,以及那个时期小人物形象,我都做了研究。
并且在创作前,导演、制片和我开了不少会,除了找一些共识外,大家还融入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综合大家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然后建立一个雏形,并力求把这个戏做的更为特别、更为可信,用超常规的方式来创作了这个剧。
腾讯娱乐:那您融入那些感兴趣的元素?
林黎胜:本身《借枪》原著内容就比较特殊,我也希望用特殊的方式来改编,他并非是普通谍战,我找了一般谍战片不屑与表现的家长里短、油盐酱醋。一要表达生存,二想塑造一个特殊特工。这个特工油嘴滑舌、为了掩饰身份以及更为崇高的目标,这个特工有点不择手段,但却完成了一个伟大的目标。
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主人公在没有公开自己的身份的情况下,又没有资金,还花钱购买鬼子的情报。主要加入了一些现代人感同身的东西,很多都是现代生活的影子。为了崇高的目标努力奋斗。以前的碟战主要看的很惊险,《借枪》会让感同深受。
譬如,家里有贤惠的老婆,外面还有个可爱有趣的女人,周旋在两个女人之间,不移情别恋还爱着自己的老婆,为了崇高事业去献身,这个人挺纠结!现代人都能遇到的问题,也能真切体会到主人翁那种感受。
腾讯娱乐:有了《潜伏》在前面,再加上姜伟也是全国优秀的电视剧编剧,这对你是否有很大的压力,应该为《借枪》付出了很多?
林黎胜:说实话,从来没有写剧本写过这么累的,前三集花了15天,第四集花20天,就开始写不出来。每天电脑发呆、焦虑、睡不着、失眠、抓头发。一边逼迫自己一边骗自己说“这是最后一次写剧本,以后再不写了!”
最后,我找到一个很热闹的酒吧,每天6点起床,开半个小时车,到后海,点上20元得咖啡,一边和不靠谱的人聊天,一边写剧本,反倒状态还出来了,然后每天4个小时就够了!因此,之后的作品我基本在后海酒吧里写完。
而且制片人非常大度,从来不催稿不问进度,每次写完一集就给他。
腾讯娱乐:之后就再也不卡壳了?
林黎胜:呵呵,没有!最后一集还是卡了,又写不出来。很难,怕不被人信服。不过还是写出来,制片人看完后,甚至没有提过任何意见。但最后,导演又一些改动。
腾讯娱乐:介意导演改你的东西么?
林黎胜:这个不介意,编剧本来就是为导演服务的,我现在也做导演,我也常常改编剧的东西。并且,你看完《借枪》你就会发现,他是一部明显富有个人风格的电视剧,现在的电视剧哪有什么个人风格,并且姜伟导演是学导演出身,相信他能够坚持这样的风格。
腾讯娱乐:那您介意每部作品,观众一般只看重导演、主角,往往忽视了编剧的功劳吗?
林黎胜:这里我必须要说一点,现如今,中国电视剧导演还是核心制,这是个优势也是个缺点。至于地位和功能而言,电视剧编剧还相对好点,但说起电影编剧,中国电影把电影编剧忘得一干二净,太不尊重!观众导演是对的,但也应该关注电影编剧,这是中国最受屈辱的行业。我很气愤,电影导演对电影编剧的地位!
制片人:张宏震
《借枪》200多万,值得骄傲
《潜伏》火不火,火到什么程度,制片人张宏震最有表态的权利,他之前也告诉媒体,《潜伏》最后卖到了100多万一集的高价,影碟发行更是供不应求,网络版权也成为抢手货,更重要的是它创造了收视的一个神话。而明天就要在北京卫视和观众见面的《借枪》现在是一个什么价钱,变成了大家讨论的话题。
腾讯娱乐:虽然谍战片近几年很火,但是现在的情况投资谍战片还是有些风险,什么原因让你愿意投资《借枪》?
张宏震:我认为并非是某种类型的片子做的多了就不能做了,还是要看具体的项目,有没有创新,有没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和吸引观众的地方。当我们看着《借枪》这个小说、最后剧本出来之后,我们觉得是可做的。
我看了小说以后,以前的谍战也好,地下工作者也好,都没这样写的,很新颖很独特,就这点我们就可把他和其他的谍战戏区别开来,有了独特性再往下走,在形成剧本的过程当中,再把独特性强调下,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腾讯娱乐:有人说制片人的工作就是后勤部长,大小事情您都要操心,整个《借枪》拍摄下来,让您操心的事情多么?
张宏震:关键就是项目的确定和剧本的发展方向。在拿到小说后,导演、制片、编剧、作者会叫在一起商讨,首先是编剧谈谈他的改编的思路,思路和方向大家是否认可,大家就会在此时提出意见和建议,然后确定大家一致的方向。之后,编剧回去写一个故事的大纲,出来后大家再聚到一起,再请一些其他的作家和编剧一起看,在就大刚提出自己的意见,开至少两天的会;由编剧消化之后,就做分级的大纲,分级大纲出来之后,再讨论一次。最后这次讨论就会非常非常细致,细致到每一页,每一页讨论,最长的一次讨论分级大纲长达7天,国庆7天长假,就是在家里抱着剧本过来的。
讨论完了,才是编剧分集的创作。直到最后剧本完成,这个过程我们拿出最大精力和时间去磨合,这要剧本磨合好了,后期倒是一种技术活了,难度就不会那么大了,这段时间也是我最操心的阶段。
腾讯娱乐:编剧林黎胜也表示过了,在创作剧本时,一度写不出东西。这正好也是您操心阶段,可他林黎胜却说您从来没有催促过他?
张宏震:林黎胜是一个特别优秀的编剧,编剧这个工作并非是催他就能出东西,就能写的快,他写不去就真写不去,催他几月几号出来,那不可能!林黎胜有个问题每次写不出东西他揪头发,我就告诉他:“自己那道坎过去不的情况下,就是把头发揪光了也写不下去,只有等你把自己说服了,心里敞开了也就顺了!”
再有,电视剧挣钱不挣钱其实与时间没有关系,短时间拿出不好的东西也挣不了钱,必须作品好,我们才敢才愿意投资,我们宁可等着,推迟,也要等到他把剧本写到最好的状态。
腾讯娱乐:《潜伏》卖到了100多万一集的高价,透露下《借枪》的价格情况?
张宏震:一部戏,卖到什么样的价钱是电视台、观众的肯定,《借枪》今天为止是200万。之前在投资之前,我们都会对最后的收入建立一个期待值,如今,通过卖到200万的成绩,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整个团队还是很骄傲的,与期望值还差不多。”
《借枪》和《潜伏》如果非要比较的话,张宏震表示:“唯一的可比性只能是最终收视率的好坏。”
腾讯娱乐:当年,签《潜伏》从看到小说到最后签约,“只用了14天”,这次《借枪》还是如此干脆么?
张宏震:是的,非常快!谍战戏拍到今天如果没有独特性,没有新颖的地方,观众是不会认可的,这么多谍战戏,今天来看很好很好,缺乏独特性我们也不敢去拍,如果故事、桥段老百姓都看过了,一看就知道了,就没有意义了。
我看了小说,发现谍报人员原来还有这一面,首先这点就很吸引我,之前的谍战就看到男主人公执行任务那一面,他组织强烈支持那一面。而他们窘迫的一面,为了买谍报满世界找钱,借钱,敲诈等行为,是之前的电视剧作品也好,文学作品也好,没有这样写过的。
作者:龙一
我们对市场从来不感兴趣
顶着“《潜伏》小说作者”耀眼光环的天津作家龙一,是否将通过《借枪》迎来另一个春天,在卫视还没有播出的《借枪》,早已在网络面临着一些“枪林弹雨”,可他表现出的却感恩,在怪异的市场圈面前,他又表现龙一的犀利面。
腾讯娱乐:导演一直说他从未想过要超越《潜伏》,但作为作者,在创作之前内心还是希望要超越的吧,至少要有新的突破?
龙一:我和整个团队一样,努力做这个戏,仅此而已。不能因为上一个作品大获成功就一点过要让下一个作品更成功,这是自己跟自己较劲,没有必要。在创作第二个作品就应该把以前的所有归零,这样就会减少许多干扰,至少内心没有干扰。
纯粹的为了工作,为了完成一个好作品,就不会想着借《潜伏》的势,这样的工作才能激起大家的兴奋点,更容易出东西。其实我做每一部新作品都把以前的所有归零。
腾讯娱乐:尽管 《潜伏》这部戏非常火,但不得不面对网友的无情的挑刺,甚至《借枪》也一样,现在网上已经开始了某些“枪林弹雨”。
龙一:观众挑错是对创作者得促进和爱护,没有观众给我们挑错,我们怎么进步。我特别希望那些影视知识丰富有见解的人来给我们提意见,只有吸收了这些意见之后,我们才能够有所进步,我们自己的能力毕竟有限,这么多观众有才能、知识水平高的观众为我们提意见,是我们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在《潜伏》时享受了这笔财富,并运用到我们工作当中去。因此《借枪》我们仍然希望观众能再次帮助我。
他们只要说的对,我们就接受,而且会非常感激,说的不对,我们也绝不生气。观众只要提意见就说明,他们看过这部戏。我们就很欣慰了。
腾讯娱乐:那您是一个会对市场妥协的人吗?比如违背自己的初衷添加一些大众的口味?
龙一:市场是一个很怪异的领域,如果只盯着市场注定失败,如果你想要做一个艺术作品,首先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把工作做扎实、做好了这才是第一位,其次,《借枪》是历史题材剧,把那段历史研究透彻,再加入自己独特的元素,不断开拓新的方式、新的内容。找寻那段历史时期,新的人物形象,用全新的看待那段历史的视角。创作出的全新的故事,在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前提下有好的艺术表现手段,自然就会做出好的作品。
一个好作品不用考虑市场。如同,我不肯加入自己的偏好一样,虽然每个创作者都有自己的偏好,我创作这个题材,从来不把自己的个人偏好强加进去,又怎么会加入市场的东西,说句实话,我都不了解市场,我对市场没兴趣。
腾讯娱乐:《借枪》在原著小说改编电视剧的过程中,您觉得有哪些地方更精彩了,哪些地方稍显遗憾?
龙一:先说精彩的,有两个部分:首先故事的前半段,展示的张嘉译饰演的一个中下层地下工作者得生活,这部分讲的就是什么是人民英雄,人民英雄到底是什么样的。内容丰富、妙语横生的表现人民英雄的真实现状。其次,故事的后半段,也是故事的高潮部分,精彩激烈的高潮去挖掘主人翁的内心世界,他的压力、喜怒哀乐,进一步诠释了人民英雄为什么永垂不朽。
遗憾,没有,惊喜到很多,小说改编后成剧本后我非常满意。整个团队的表现,远远超出了我的期待,这个成品我已经看完了,这个片子给我的感觉就是惊喜,我没有想到他们的努力创作出这么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