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09年07月06日10:34
文学报 乔世华
看龙一的《暗火》——一部以1912年大清帝国灭亡前后为历史背景的讲述北方革命党人活动的小说,这部小说帮助我们回到了历史现场,见识了另一部分被遮蔽尘封的事实:一些与当时创建南方临时政府的同盟会没有任何隶属关系的北方革命党人在王朝更替中紧锣密鼓的活动,以及他们遭到同盟会遣散的命运。他们也许登不了历史教科书的大雅之堂,但却着着实实参加了革命、参与了历史的进程中。《暗火》不仅仅“揭秘”了这样一段故实,更由此另辟蹊径,敞开了无比丰富的叙事空间。
小说中写到的这群北方的革命党——被称为穷人党的北方革命总队、铁血团、女子暗杀团等,他们的目标是要推翻清政权,却并不认同孙中山的革命理论,也就在革命宗旨、手段等方面与同盟会存在着诸多分歧。革命者的构成也很复杂,来自五湖四海,三教九流俱全,由是对革命的认识也很模糊、人见人殊,富人革命多一半是为了发更大的财,少一部分是因为觉着好玩,穷人革命也只是为了能有口饱饭吃,并没有别的想头。至于“驱除鞑虏”之后干什么,各人有各人的打算。主人公金善卿则是一个“正统”的革命党人,他来自同盟会,是孙中山派到天津的地下工作者,负责联络团结那些与同盟会毫无瓜葛的革命团体,对革命工作竭尽全力、出生入死;可他又不像是一个“正统”的革命党人,因为他是天津出了名的狗少,抽大烟、逛小班,表面身份是天津德商恒昌洋行华账房的二掌柜,与洋人与清廷官员都能打得火热,官私两面没有不买账的,这样一个纨绔子弟在为革命事务“鞠躬尽瘁”的同时还多多少少带有些私心杂念,时不时谋划着自己恢复家业的小算盘。要给这样一个经历复杂、面目可疑的人贴上“英雄”的标签的话,可能会让很多人犹豫犯疑。但毫无疑问的,他应该是一个英雄、一个另类英雄。如果我们对此还有所疑虑的话,那实在是因为我们自己对“英雄”的理解已经陷入了概念化模式化的圈套中。英雄当然少不了铮铮铁骨、大义凛然,但八面玲珑、工于算计也未始就不能与英雄无缘。英雄的面孔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单一的。同样的,历史本身也不可能完全就是澄明纯净的,就像小说写到的那样,同盟会在筹集革命经费时也免不了要和江湖骗子打交道,在装神弄鬼中设圈套“憋宝”;女子暗杀团中的宝义小姐散尽家财式的行侠仗义和革命活动也许更多地带有着因为无聊而寻求刺激的意味;南北两大派革命党人与地方混混之间正经八百的决斗滑稽得有如一场闹剧……由此,我们不仅仅见到了历史的“青天”,可也看到了历史的“迷雾”,看到了革命党人的“影影绰绰”和“活动变人形”。
小说的叙述结构颇耐人寻味,“纪实”与“虚构”并行。当事人津味十足的自述——在时隔多年之后镇反干部的调查下,金善卿以及金善卿的知情者——伙计、工运领袖、恶霸、封建会道门头子、地痞流氓等所做出的或矜夸或粉饰或歪曲或辩解的“罗生门”式的陈说,不时被插入到小说正文不动声色的叙说中,彼此相互指涉却又产生了一定的间离,这不仅增加了我们阅读的机趣,更让我们由这有意味的形式体悟到历史的扑朔迷离。作为小说卷首语的“世界上最大的鸿沟,存在于一项事业的正义性与人们推动这项事业的动机之间”,以及小说对于百年前那段历史风云的形象激活,都无疑丰富和深化着我们对革命、对历史、对英雄的认识。同样书写革命,《暗火》不似从前的一些小说那样满纸血腥、慷慨激昂,但这里绝不缺少剑拔弩张、惊心动魄,因为这里写到了十里洋场中的利用、算计、权术,这里有绑架,有被捕,有谈判,有营救,有各方力量居心叵测的博弈和较量;那涌动的暗流、潜藏的地火,甚至要比“明火执仗”更加揪动人心,那黑色的幽默、苦涩的喜剧中透出的悲壮悲凉竟不比悲剧悲歌有一分逊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