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龙一:我的师兄

(2009-11-04 01:24:08)
标签:

文化

杨志广是我的师兄。我是南开大学中文系80级的学生,他是77级,长我三届,但在学校未能相识。

我年近不惑才开始学习写小说,1998年,我在《中国作家》发表第一篇小说,终审是师兄,责编是张倩老师,但那时我们仍未相识。直到我成为他的师弟20年后,肖克凡兄将我引荐给他,我们才算接续上这段同门师兄弟的关系。

那时我的小说写得不好,师兄只是看着我努力,并未表示过主动提携我的意思,这是南开大学的传统,我心中明白。2003年,我在《中国作家》发表第二篇小说,稿子是直接寄给师兄的,获得“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领奖那天,师兄过来陪我吃早餐,开会时将我介绍给各位文坛重要人物,但我有姓名障碍,许多人的名字都没记住。这大约是我第三次与师兄相见。

第四次与师兄相见,应该是在2004年夏天,师兄携夫人和公子来天津旅游,约天津的几位作家一同住进一处尚未开张的“农家乐”。嫂夫人很开朗,杨公子帅得像当时正红的“F4”成员。详细的记不清了,只记得那天我与师兄在同一个池塘里钓鱼,我钓上来一条不足两斤重的草鱼。这是我钓鱼史上的最高记录,克凡兄赞我该走运了,师嫂比我还开心,当晚便亲手用这条鱼烧了盆鱼汤,甚鲜美。回到天津的时候,我请师兄在我家里吃了顿便饭,最贵的菜是两只鸽子,菜市场买的,25元,却烧得很糟糕,咬不动。那天,师兄对我上初中的女儿说了许多勉励的话,有些话她考上多伦多大学之后仍然记得。师兄离开天津时,我原打算买两盒麻花给他带上,但同行作家已经有人送来,便省我破钞。师兄将带来却未用完的香烟留给我,我也老实收下了。

第五次见师兄,是2005年春天,我将第一部长篇小说亲自送给师兄,当年8月发表,用来纪念抗战胜利。这是我唯一的一次送稿子给师兄,后来都是发电子邮件了。我写小说12年,将近一半的作品是在《中国作家》发表的,终审是我师兄,责编是张倩老师。后来我又见过师兄几次,都是在会上,交流不多。我成为他的师弟30年,相识近10年,我们见面的次数大约也只有10次。

最后一次与师兄见面,是在医院里。克凡兄告诉我,志广病了,已经住院治疗。克凡兄那天家中有要事处理,我便不顾友情,撇下他独自去了北京。下火车之后,我给师兄打电话,师兄说医院里的饭不好,你吃过再来。午后我见到师兄,病房条件很糟糕,师兄却告诉我,能够住进来治疗已经是很幸运的事了。那天,我待的时间不太长,话说的也不多。我走的时候,师兄送我到楼梯口,身上穿着医院的服装,上衣没系扣,气色尚好。他没提再见面的事,只说挺远的,不方便,别再跑了,有什么事我给你打电话。此后,师兄便将我的事全部委托给张倩老师,我至今仍然在《中国作家》发表小说,几近每年一个。

接下来的几年,师兄没给我打过电话,我也只是在想起师兄的时候打个电话给他,话仍然不多,只是表达个惦念之意而已。师兄的病情我不敢问,多半都是克凡兄转述给我的,知道他找到了对症的药物,后来又知道他找到了购买较便宜药物的渠道等等。再后来,从报刊新闻或朋友那里开始听到,师兄偶尔回编辑部工作了,或是能参加一些文学活动了。有时,我也会在某些刊物上看到师兄的照片,因是合影,人像很小,看不清脸上的气色,但我仍然为他感到高兴。

几天前,克凡兄告诉我,他原想到北京去看望我师兄,但师兄已经搬到乡下去静养了。我们相约等师兄回京之后,带上好酒一同去看他,哪怕让他浅尝一口也好。今天早上,我起床后看到一条短信,是克凡兄发来的,时间是2009113935分,内容是“志广过去了,856整”。

我很难过,前所未有的难过,因为我失去的是一位花费了10年的时间牵引我前行的兄长,内中深意,只有我自己刻骨铭心。写完这篇短文,我要为师兄敬上三支香烟,奠一杯酒;到他“七七”的时候,我要再为师兄烧两只鸽子,与上次的烹调方法相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