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一:无法完美
(2009-10-30 14:48:56)
标签:
文化 |
分类: 小说技术 |
按:蒙《中篇小说选刊》厚爱,第一次选载我的小说《古风》,约我写一篇创作谈。不想我未能理解编辑的用意,写了这样一个东西,虽不合对方使用,但对我自己还算有点意义,贴在此处,与朋友分享。
在这个世界上,也许会有完美的诗歌,但根本不会存在完美的小说——这是我今天的看法。
小说这种文体的来源,一直存在有争论。有人说,小说来源于自远古时代就存在且流传的传说和故事,如果从根源上讲,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也有人说,小说来源于史诗,这种说法也很有说服力,因为小说毕竟是语言的艺术,传达的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内容——情感。还有人说,小说来源于戏剧,这种说法虽然常被人批判,但其实也有其存在的理由,因为戏剧的祖先是传说和故事,而利用人物和事件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是戏剧和小说共有的重要功能。
自从开始学习写小说,我就一直迷惑于这三种说法之间。这三种说法,其实代表着三种小说理想和小说技术倾向,并无优劣之分,但对于初学者来讲,意义却很重大。于是,选择哪一种说法作为自己的小说来源,似乎就成为一种原始禁忌,简单说,就是生怕拜错了师傅。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源自于一个简单的判断,就是“做自己最擅长的事”,也就是说,拿着自己已有的手艺去选师傅,于是,我选择了第三种,也就是小说最富有争议的来源——小说来源于戏剧。
选择了“师傅”,也就意味着选择了特定的小说技术。这三种来源的小说虽然存在有许多共性,但每一种又都具有极强烈的个性。戏剧小说的技术特性是,人物和戏剧结构是第一位的,通过人物行为传达作者对生活的揭示。于是,诗歌小说中最重要的语言艺术和情感表达,以及故事小说中漫长的时间和众多的人物设置,在戏剧小说中就不得不退居次要地位。换言之,就是戏剧小说语言要简,时间跨度要短,情感只通过人物的行为表达,而非作家的语言渲染。需要说明的是,这三种小说的技术是共通的,绝非相互隔绝或互不相融,不论以哪一种小说技术为主,其它两种小说技术都可在必要时加以利用。
关于戏剧小说,这里只谈两点我个人比较喜爱的技术。首先,小说是设计出来的。小说技术的根本就是让自己的小说区别于他人,因此,在设计小说主要人物的时候,这一点尤为重要。然而,面对两千年的文学艺术史,我们要想创造一个全新的原型人物已经几乎不可能了,我们只能将工作重点放在“特殊环境中的特殊人物”身上,“典型人物”这个观念虽然陈旧且曾被滥俗地过度使用,但在创作戏剧小说时,它还是很有用处的。设计“典型人物”需要我们尽可能多地掌握他的背景和内涵,然后挑选出 “最合用的”,而非“最富戏剧性”的特征,纳入小说文本。人物之后,便是对戏剧结构的设计。在当今的小说创作中,戏剧结构甚至比典型人物更重要,因为它更容易让这部小说具有“特殊性”。当然,戏剧结构设计也是决定一部小说成败的关键。
第二点,戏剧小说的语言要极简,要有极高的效率,小说中的每一句话,或是推动人物和事件发展,或是引进说明性材料,最好是两者兼备。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通过符号、隐喻、借喻等各种手段,将一部长篇小说的精髓和主要内容隐藏在一部中短篇小说里,于是,小说虽然内容丰富,但又仍然是中短篇应有的样子,不显臃肿。
话说到此处,有些事是必须要讲的。小说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学习并运用小说技术,是以对人类生活经验的掌握为基础的。如果单纯追求技术效果,甚至狂妄到追求完美或自许完美,怕是会有邪魔外道之嫌。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小说,更没有完美的小说家,有的只是传达人生经验,传达人类情感的说书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