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教授在2008年10月12日百家讲坛上阐发了孔子“学而优则仕”的观点,这本来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被易先生深入浅出、诙谐幽默的讲解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听了很受启发。
一是“学而优则仕”的论点明确。在西方科学文化进入中国之前的2000多年里,读书人所学的知识基本上都是齐家治国、君君臣臣,学习好了去做官,所谓“学得文武艺,售与帝王家”。古时的读书人不去做官,就没法安身立命,没有俸禄,也就没有饭吃,那么谁还去读书呢!像易先生讲的,“学而优则仕”解决了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文革中有一段盛行“读书无用论”,是那时把读书做官批倒批臭了,把读书做官的路堵住了,所以才感觉读书无用,实际是它是“学而优则仕”的翻版。
二是“学而优则仕”中的仕,只是一个职业,按现在的话说,是政府公务员。读书人做官大大改变了官员的知识结构,推动了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为职业的官员未必好做,尤其在封建社会,伴君如伴虎,风险极大。这里所说的不好做,还因为当个好官清官不易,所以陶渊明才“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许多人削尖脑袋愿意去当官,则是看中了当官手中的权利。于是千方百计走终南捷径,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很快就成了贪官昏官恶官,当官的名声不好,多半是让这些人给败坏了。
三是“学而优则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学习好了去做官,总比不学无术的人当官要好得多。从历史上看,凡是读书人执政的时期和地方,大都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而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去当官,则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像历史上军阀恶棍地痞无赖出身者称霸一方时,大都社会混乱,民不聊生。而“当官不为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在封建时代只是百姓的一厢情愿,禅让制只记载在儒家的上古经典,而当权是不愿退出历史舞台的。所以才有了农民起义,王朝更迭,才发生了辛亥革命,共和国诞生。
四是“学而优则仕”,为官员的提拔任用提供了一个制度化渠道。正确的政治路线制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但怎样选拔各级官员,相比之下,“学而优则仕”要比任人唯亲、家族世袭和跑官要官更开明公正,实行科举考试实际上是把“学而优则仕”用制度固定下来,它对维护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是起了促进作用。特别是给下层青年进入上层社会架起沟通的桥梁,就像现在谁都有资格去考清华北大一样,让社会更加和谐,各阶层平等相处。
“学而优则仕”的“优”,不只是学识,还应当包括持续学习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当然,我们今天讨论这个话题,是应当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为建立和谐社会,健全干部的选拔培养使用机制而不断努力。
二〇〇八年十月十四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