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注释,放到朋友圈功德无量!

标签:
《道德经》全文注释放价值连城李果阳李阳教育 |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
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
故有无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难易相成)、
高下相倾(高下相倾)、
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第三章
不尚贤(不刻意招贤),
使民不为盗(使民众不为盗)。
为无为(以无为的境界处理政务),
第四章
而用之或不盈(永远取之不尽)。
第五章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第六章
谷神不死(掌握采集大道能量的方法就可以长寿),是谓玄牝(就好比掌握了复制生命的方法)。
玄牝之门(复制生命的不二法门),
绵绵若存(绵绵不断的生命形式就是这样存在的),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以其不自生(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故能长生(所以能长生)。是以圣人(因此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因为谦让反而获得人民的拥戴),外其身而身存(置之身外反而让人民依赖他的存在),
非以其无私邪(难道不是这种无私的精神)?故能成其私(反而成全了圣人的理想吗)。
第八章
上善若水(上等的善就如水一样)。水善(水善的表现形式是):利万物而不争(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处众人之所恶(甘居众人之所唾弃),故几于道(所以水最接近于大道)。居善地(起居善于选择吉地),心善渊(心态善于融入平静),与善仁(交流善于把握仁爱),言善信(言语善于表达诚信),正善治(政见善于治理国家),事善能(处事善于发挥能量),动善时(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夫唯不争(惟有像水这样不争),故无尤(所以才能万事无忧)。
第九章
持而盈之(财物执持盈满),不如其已(不如适可而止);揣而锐之(铁器磨得锐利),不可长保(不可长期保存);金玉满堂(金玉堆满堂屋),莫之能守(不知谁人能守);富贵而娇(富贵而生骄横),自贻其咎(那是自找麻烦)。功成身退(功成名就身退),天之道(才是自然之道)。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精神与形体统一),能无离乎(能永远不分离吗)?专气致柔(结聚精气以致柔和),能婴儿乎(能像初生的婴儿吗)?涤除玄监(洗涤心灵之镜),能无疵乎(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爱护百姓治理国家),能无为乎(能顺应自然吗)?天门开阖(感官自然开启),能无雌乎(能不被引诱吗)?明白四达(理事明白通达),能无知乎(能没有成见吗)?
生之畜之(创造并养育万物的大道),生而不有(创造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为而不恃(无所不能而不自恃有功),长而不宰(左右万物而不任意宰割),是谓玄德(这就是恩泽天下的玄德)。
第十一章
卅辐共一毂(卅根辐条围成一个轱辘),当其无有车之用(因为中间有空车才能行进)。
然埴以为器(燃烧粘土使其成为器皿),当其无有器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器皿才能容纳)。
凿户牖以为室(开凿门窗建造居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居室才有光明)。
故有之以为利(有形的东西之所以被人们利用),无之以为用(是因为看不见的无形在起作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贪图美色令人看不清丑恶);五音令人耳聋(喜闻顺音令人听不到忠言);
五味令人口爽(美味佳肴令人品不了疾苦);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驰骋田猎令人心狂意躁);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难得之货令人图谋不轨)。是以圣人之治(因此圣人治理国家),
为腹不为目(重视内在的充实而放弃表面的愉悦),故去彼取此(所以知道如何舍得)。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什么叫宠辱若惊)?
辱为下(把荣辱看得比生命都重要),得之若惊(得到了无比惊喜),失之若惊(失去了无比惊恐)。是谓宠辱若惊(这就叫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什么叫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我所以有强烈患得患失的心态),为吾有身(因为我有自我的观念),
及吾无身(如果我抛开自我),吾有何患(我还有什么理由患得患失)。故贵以身为天下(所以重视自身为天下的人),则可寄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于他);爱以身为天下者(爱惜自身为天下的人),乃可以托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看不到图象),名曰夷(称着夷);听之不闻(听不到声音),名曰希(称着希);
抟之不得(触不到形体),名曰微(称着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此无色、无声、无形之物无法用语言描述),故混而为一(只能称它为阴阳未判之混元一气)。其上不谬(它的上面不见光明),
其下不昧(它的下面不见黑暗),绳绳不可名(实在是无法给它下定义),复归于无物(还是把它复归于无物吧)。是谓无状之状(这应该是无状态之状态),无物之象(无物象之物象),
是谓恍惚(这就是似无似有的恍惚),迎之不见其首(往前追溯不知何时开始),随之不见其后(往后跟随不知何时结束)。执古之道(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以御今之有(以驾御今天的生命之有),以知古始(以感知上古的来龙去脉),是谓道纪(这就是自然之道的纲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古时善于修道的人),微妙玄通(见解微妙而深远通达),深不可识(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夫唯不可识(夫惟恐言不达意),故强为之容(故努力为之形容):
豫兮若冬涉川(开始学道者谨慎的象严冬过河),犹兮若畏四邻(尤其惧怕邻里的干扰),
俨兮其若客(严肃的好象虔诚的客人)。涣兮若冰之将释(继而他的性格会变的洒脱无羁涣然冰释),敦兮其若朴(品质会变的敦厚诚恳朴实无华),旷兮其若谷(心胸会变的旷达开朗虚怀若谷),浑兮其若浊(意识会经历浑浊及混乱的考验)。孰能浊以止(如何将这种混乱的杂念止住呢)?静之徐清(把心静下来漫漫就清澈了)。孰能安以久(什么方法能保持安静状态长久)?
动之徐生(感悟静极生动带来的生机)。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这种方法修道的人不会骄傲自满),夫唯不盈(正因为他不会骄傲自满),故能敝而新成(所以才能敝弃陈旧获得更新)。
第十六章
至虚极(修道进入虚无至极的意境),守静笃(安守宁静气定神闲)。万物旁作(万物在时空的隧道中行进),吾以观其复(我可以反复观察他们的循环)。夫物芸芸(天地万物芸芸众生),
各复归其根(各自都要归于它们的因果)。归根曰静(看到因果可以说是静的作用),
静曰复命(只有静才能了解生命的真谛)。复命曰常(生命的真谛就是变化的规律),知常曰明(了解变化规律才算通晓明白)。不知常(如果不知道变化规律),忘作凶(妄作非为自然带来凶险)。知常容(知道变化规律才能包容一切),容乃公(包容一切才能公正豁达),公乃全(公正豁达才能完整周全),全乃天(完整周全才能符合自然),天乃道(符合自然就是遵循大道),
道乃久(遵循大道才能长治久安),没身不殆(终身都不会感觉到不妥)。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的,人民近而赞美他)。其次,畏之(再次的,人民畏惧他)。其下,侮之(更次的,人民轻蔑他)。信不足焉(信用不足的君主),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任他的臣民)。犹兮其贵言(谨慎做到不随意发号施令),功成事遂(帮助人民实现心愿),百姓皆谓:“我自然”(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第十八章
大道废(大道废除),有仁义(自然出现仁义);智慧出(智慧频出),有大伪(自然混杂大伪);六亲不和(六亲不和),有孝慈(自然彰显孝慈);国家昏乱(国家昏乱),有忠臣(自然产生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崇高的圣贤志士不用奸诈治国),民利百倍(人民自然可以获得百倍的利益);
绝仁弃义(崇高的仁爱之士不搞义气用事),民复孝慈(人民自然能恢复忠孝仁慈之心);
绝巧弃利(崇高的能工巧匠不去争夺名利),盗贼无有(盗贼自然不会刻意打他的主意)。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仅此三者作为法则是远远不够的),故另有所属(所以另外还须心有所属):
见素抱朴(保持纯朴的心态),少私寡欲(减少自私的欲望)。
绝学无忧(这就是崇高而快乐无忧的学问)。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真理与谬误),相去几何(相差多少)?美之与恶(真善美与假恶丑),
相去何若(相差又在那里)?人之所畏(人们所畏惧的东西),不可不畏(也畏惧人吗)?
荒兮(浩瀚的荒漠啊),其未央哉(又有多少悬而未决的道理)。众人熙熙(众人都喜欢熙熙攘攘凑热闹),如享太牢(比如去参加盛大的祭祀活动),如春登台(比如春天登临楼台远眺美景)。
我独泊兮其未兆(我们确淡泊恬静好象未开窍),如婴儿之未孩(如婴儿刚出世还没有学会笑)。
乘乘兮(随风漂泊啊),若无所归(仿佛找不到归宿)。众人皆有余(众人都希望自己富贵有余),而我独若遗(而我们却希望自己扔掉包袱)。我愚人之心也哉(我们这种愚人的心灵啊),
沌沌兮(多么象混沌无知啊)。俗人昭昭(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明明白白的事情),
我独昏昏(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昏昏沉沉)。俗人察察(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清清楚楚的事情),我独闷闷(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蒙在鼓里)。众人皆有以(众人皆有远大的志向),
而我独顽且鄙(惟独我们冥顽不化而且鄙陋寡闻)。泽兮其若海(沉静啊就像地平线上的大海),
飂兮若无止(却有着无法遏止的生命动力)。我独欲异于人(我们与众人不同的理由),
而贵食母(是因为推崇从道中得到养份)。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天人合一的通道可以容纳万众的意识),唯道是从(只有符合大道才能被认从)。
道之为物(道作为未知世界的事物规律),唯恍唯惚(只能以恍恍惚惚的形式存在)。
惚兮恍兮(在这种亦真亦幻的意境中),其中有象(能看到万物的景象);
恍兮惚兮(在这种似有似无的意境中),其中有物(能感知万物的本性);
窈兮冥兮(意识深远冥灭自性),其中有精(就能把握其中的精华)。
其精甚真(其精华的真实程度毋庸置疑),其中有信(这就是你确信无疑的感悟)。
自古及今(从古至今),其名不去(这种悟道的方法就没有失去过),以说众甫(用它可以了解众生万物的规律)。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我何以知道众生万物的规律)?
以此(就是用这种方法感悟的)。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弯曲形成了最完美的世界),枉则直(大的弯曲则象是一条直线),
洼则盈(身置低洼处才会获得盈满),敝则新(鄙弃旧观念才能推陈出新),
少则得(爱好越少越容易获得感悟),多则惑(爱好越多反而会感到迷惑)。
是以圣人抱一(所以圣人悟道会专一致志),为天下式(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的榜样)。
不自见故明(不自持己见反能明白事理);不自是故彰(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显);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负蛮干反能获得成功);不自矜故长(不自认圣贤反能成为首领)。夫唯不争(正因为你与世无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天下反而没人与你相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古人所言“曲则全”者),岂虚言哉(怎么会是虚言呢)?诚全而归之(诚信此道者天下将归属他)。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少发号令也是符合自然的)。飘风不终朝(狂风不会坚持一上午),
骤雨不终日(骤雨不会坚持一整天)。孰为此者(谁会这样大发雷霆)?
天地(这是天地的杰作)。天地尚不能久(天地的狂暴尚不能长久保持),
而况于人乎(又何况于人呢)?故从事于道者(所以生活在自然规律中的人们),
道者同于道(修道者喜欢同道在一起);德者同于德(有德者喜欢同德在一起);
失者同于失(失落者喜欢同失落在一起)。同于道者(于道相同的人),
道亦乐得之(道也愉快地接纳);同于德者(于德相同的人),
德亦乐得之(德也愉快地接纳);同于失者(于失落相同的人),失亦乐得之(失落也愉快地接纳)。信不足焉(诚信不足的人),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他的人)。
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脚不粘地不晓立者感受),跨者不行(骑人肩膀不知行者甘苦)。
自见者不明(自我成见不能明白事理),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不能彰显智慧),
自伐者无功(自我蛮干只能无功而返),自矜者不长(自恃圣贤不能成为首领)。
其在道也(这样的人如果混入道中),曰余食赘行(必然犯余食赘行的毛病)。
物或恶之(有人或许厌恶这种观点),故有道者不处(但得道者会超越这种境界)。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有一种物质混然而成),先天地生(先于天地产生)。
寂兮廖兮(寂静啊无形啊),独立而不改(独立存在而永恒不变),
周行而不殆(周而复始而不会殆尽),可以为天下母(可以认为它是天下万物的本源)。
吾不知其名(我不知它叫什么名字),字之曰“道”(就送它一个字叫“道”),
强为之名曰“大”(勉强为它起了一个名叫“大”)。大曰逝(它可以说是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逝曰远(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也可以说是无比深远),
远曰反(知道它的深远是因为能了解它周而复始的缘故)。故道大(所以说道是伟大的)、
天大(天是伟大的)、地大(地是伟大的)、人亦大(人也是伟大的),
域中有四大(宇宙中有四个伟大),而人居其一焉(而人也占居其中之一)。
人法地(人尊循于地的法则),地法天(地尊循于天的法则),天法道(天尊循于道的法则),
道法自然(道尊循于自然的法则)。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稳重是飘然的根基),静为躁君(宁静是狂躁的主宰)。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终日行进而不离载重车辆)。
虽有荣观(虽有豪华生活),燕处超然(却能超然物外)。奈何万乘之主(无奈有一些拥有万辆马车的国主),而以身轻天下(只知满足自身欲望而轻天下社稷)。
轻则失本(因轻浮而失去道德跟本),躁则失君(因狂躁而失去主宰地位)。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于行动不会留下痕迹),善言无瑕谪(善于言谈不会留下话柄),
善数不用筹策(善于算术不用筹码工具),善闭无关楗则不可开(善于关闭无需门闩顶杠也无法打开),善结无绳约则不可解(善于捆绑不用绳索制约也无法解脱)。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常善救人(常常善于拯救世人),故无弃人(所以没有人被遗弃);
常善救物(常常善于拯救万物),故无弃物(所以没有物被遗弃)。
是谓袭明(这是传承大道之明)。故善人者(所以善于拯救世人的人),
不善人之师(是不善于此道者的老师);不善人者(不善于此道者的人),
善人之资(是善于此道者的资源)。不贵其师(不尊重这样的老师),
不爱其资(不爱惜这样的资源),虽智大迷(虽有智慧却身在迷中)。
是谓要妙(这是善人之道的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知道阳刚的雄健),守其雌(却甘愿安守雌柔),为天下溪(好比天下的溪流)。
为天下溪(成为天下的溪流),常德不离(自然之德陪伴左右),
复归于婴儿(这样就能回复婴儿般的纯真自然)。知其白(知道光明在那里),
守其黑(却安于暗昧之处),为天下式(这是天下人的榜样)。为天下式(成为天下人的榜样),
常德不忒(自然之德不会失却),复归于无极(这样就能回复到最初的无极状态)。
知其荣(知道荣耀的珍贵),守其辱(却能守得住谦卑),为天下谷(就像天下的虚谷一样)。
为天下谷(天下的虚谷容纳万物),常德乃足(自然之德才能富足),复归于朴(这样就能回复到返朴归真的境界)。朴散则为器(这种品质的人到哪里都是成大器者),圣人用之(圣人如果用他),则为官长(会让他做领导),故大制不割(所以美好的制度不会割舍他的)。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将征服天下定为人生的目标),吾见其不得已(我预见他不可能获得成功)。
天下神器(世界是神圣的),不可为也(不可能让人为所欲为)。为者败之(为所欲为者必败),
执者失之(执迷不悟者必失)。故物或行或随(万物有独行的也有群随的),或嘘或吹(有热血的也有冷血的),或强或羸(有强大的也有羸弱的),或载或隳(有天上飞的也有水中游的)。
是以圣人去甚(所以圣人去除一切极端的念想),去奢(去除一切不切实际的奢望),去泰(去除一切过度的要求)。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以道辅佐人的主观意识),不以兵强天下(不以武力强行征服天下),
其事好还(这样的结果有好报应)。师之所处(因为军队驻扎之处),荆棘生焉(田地荒芜杂草丛生)。大军之后(大的战役结束之后),必有凶年(必定带来凶灾之年)。
善者果而己(善于把握结果者会适可而止),不敢以取强(不敢用武力去强硬获取胜利)。
果而勿矜(达到目的不要自夸自大),果而勿伐(达到目的不要盲目自负),
果而勿骄(达到目的不要骄傲自满),果而不得已(达到目的要认为这是不得已的),
果而勿强(达到目的不要肆意逞强)。物壮则老(事物发展到壮盛则是衰老的开始),
是谓不道(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不道早已(不遵从这个规律难免会过早衰亡)。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最好的军队),不祥之器(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物或恶之(有人或是厌恶这种说法),故有道者不处(所以有道者会超越凡人的境界)。
君子居则贵左(君子平时会强化士兵战斗的意志),用兵则贵右(而在战争时却会强调冷静)。
兵者(军队),不祥之器(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
非君子之器(不是君子一个人的机器),不得已而用之(只有在不得已时才被迫使用)。
銛袭为上(依仗锋利的兵器偷袭为上),胜而不美(即使是赢得胜利也不光彩)。
而美之者(而喜欢用这种战术赢得胜利的人),是乐杀人(往往是乐于杀人的刽子手)。
夫乐杀人者(一个乐于杀人的刽子手),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是不可能实现统一天下的志向的)。吉事尚左(喜报可以鼓舞士气),凶事尚右(厄报可以冷静思考)。
偏将军居左(偏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勇猛),上将军居右(上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冷静),
言以丧礼处之(战斗的动员令要站在视死如归的高度)。杀人之众(面对阵亡的众多将士),
以悲哀泣之(要以悲哀的心情来缅怀他们)。战胜(取得战争的胜利之后),以丧礼处之(要以办丧事的礼节来庆祝胜利)。
第三十二章
天下不敢臣(天下却没有力量能臣服它)。侯王若能守之(统治者若能坚持这个真理),
万物将自宾(天下万物必将自然归顺他)。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天地之气相合以降甘露),
民莫之令(不可能顺从于谁的命令),而自均(而它自己确能分布均匀)。
始制有名(万物开始时就有了秩序和名分),名亦既有(名分既然以有),
夫亦将知之(就应该知道它的自然规律),知之所以不殆(知道它的自然规律所以不会有危险)。
譬道之在天下(譬如道在天下的自然规律),犹川谷之与江海(好象溪流之水汇集与江海)。
第三十三章
自知者明(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是贤明)。胜人者有力(能战胜别人的人有一定的实力),
自胜者强(能战胜自己的人坚强无比)。知足者富(知道什么是满足的人富裕),
强行者有志(克服困境勇敢前行的人有志气)。不失其所者久(不迷失自己前进方向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亡者寿(形体消失而精神永存的人才叫长寿)
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大道广泛的能量啊),
其可左右万物(可以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但它恃侯万物之生却不宣扬),
功成不名有(功成名就之后不图虚名),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护荫万物而不思主宰)。
常无欲(常用无欲的方法获得智慧),可名于小(就可以小有名气);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万物归顺之后而不思主宰),可名为大(就可以获得大成功)。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大),故能成其大(因此能成就其伟大的事业)。
第三十五章
天下往(是天下人向往的地方)。往而不害(在她那里不会遭到自然的伤害),
安平泰(是因为她具备了安详、平和、舒泰的条件)。乐与饵(快乐的民风与诱人的环境),
过客止(可以留住匆匆过客的脚步)。道之出口(这些优点如果用语言来表达),
淡乎其无味(那就平淡无味了)。视之不足见(因为你看到的不是她的全部),
听之不足闻(听到的也不是她的全部),用之不可既(但享受起来却受益无穷)。
第三十六章
将欲翕之(将欲马上收敛的),必固张之(必是原有张之过度的);
将欲弱之(将欲逐渐削弱的),必固强之(必是原有强制过头的);
将欲废之(将欲立即废除的),必固兴之(必是原有兴奋超前的);
将欲夺之(将欲重新夺取的),必固与之(必是原有被迫给予的)。
是谓微明(这是微妙简明的道理),柔弱胜刚强(柔弱胜过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鱼儿离不开水),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镇国之宝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的境界造就无所不为的功绩)。侯王若能守之(统治者若能遵守这个规律),
万物将自化(万物将自然归化)。化而欲作(在归化的过程中难免欲望发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这时可以用我的“无名之朴”去除杂念)。
镇之以“无名之朴”(用我的“无名之朴”去除杂念),夫亦将不欲(他们就会克服欲望),
无欲以静(没有欲望就可以静下心来),天下将自定(这样天下将自然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