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的冬天
当年,任正非以企业家鲜有的胸襟,在华为辉煌的时候提出盛世警言,写下IT界广为传唱的文章:“华为的冬天”。华为在小灵通、CDMA的拼杀中失势,后来大破大立,置之3G死地而后生,任老爷子带领华为将红旗插遍全世界。中兴通讯、联想等IT企业更是将”华为的冬天”做为企业的必读书,把“华为的冬天”当做企业的警示与借鉴,在这几年的发展中也逐步做大做强。
浪狐ALEXA之争,口水横飞,当下的互联网企业,相比于通信行业规模还非常小,却没有通信企业那样的胸襟?态度决定高度!当年中兴通讯一直也在传颂竞争对手的文章“华为的冬天”,更多希望从中学习、警鉴,而不是义气之争、口水之争。这篇文章只是一篇研究性文章,希望有一定的参考,而不是引来“板砖与口水齐飞”。
一、新浪之痒:
新浪目前无疑是互联网新闻的旗帜、舵手。从流量观察,
SOHU流量并没有大的增长,而上周SOHU与新浪的流量接近更大原因是新浪自身流量的下滑。新浪的流量下降应该是来自于与GOOGLE6月中旬的合作,那时也基本是新浪流量下降的拐点。百度没有理由带巨大流量给新浪,让竞争对手GOOGLE得利。
网站流量的组成基本是以下几方面:1、自有流量。2、搜索引擎流量。3、外部链接所带流量。4、联盟合作流量
5、网盟交换流量。新浪的自有流量虽然巨大,但最多也只能有80%或者更少,与GOOGLE合作后,来自流量之源-百度的搜索流量肯定下降比较快。相比于与GOOGLE合作后增加的收入,新浪因流量下降而引起的广告收入、影响力下降,孰轻孰重?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估,也许新浪只注重了短期的商业收益。网易曾经与GOOGLE合作过,好像现在放弃了,腾讯的互联网为了自已的品牌,在内容上根本没参与GOOGLE的合作(SOSO除外)。流量就是生产力、影响力。GOOGLE为了流量,在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布局:迅雷、天涯、265、新浪、各地电信的热线。那么新浪流量的第二战场与盟军在哪里?在失去了巨大的百度流量支撑后,新浪的流量增长极从何而来?
二、SOHU之惑
与SOHU的奥运之争,也许是一大战役,效果怎么样,现在还不敢说,是否成为新浪的滑铁卢也是未定之数。
新浪近几年在收购市场的不作为,导致没有流量的第二战场。反观SOHU完成了几个网站矩阵的布局。从长远看,这至少可能会成为SOHU的流量增长极。如果SOHU发挥好矩阵的作用,让其他网站给SOHU带去流量,集中资源建设SOHU,也许会在流量上接近或超越新浪。流量建设如果领先,再加强品牌的建设,超越新浪也许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三.腾讯之困
腾讯崛起的威胁。新浪做为高端用户的粘着度与影响力无疑巨大,但在年轻人群中,QQ的影响力随着腾讯弹出窗而与日俱增。QQ.com在年轻人的心目中正在确立自己的江湖大佬地位。随着这些年轻人步入中年,那么腾讯对新浪的冲击更具颠覆性。IM的弹出窗是最好的流量推进剂,腾讯的弹出窗是qq.com巨大的流量之源。腾讯与新浪在未来年轻人战场的争夺中胜出的可能性更大。
腾讯也正在从区域市场发力,从农村包围城市。从区域化市场完成正面战场对新浪的合围与狙击,甚至可能从根本上取得胜利。谁都不敢小瞧腾讯的张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互联网是长跑,仍然远远没到收宫的阶段。一步领先并不足以保证步步领先。谁的后劲更足、谁的失误更少、谁的企业更平,更少一些短期行为,更多一些战略布局,将决定未来谁登临中国互联网的光明顶。
一切皆有可能,最大的对手往往是自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