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亲作品摘抄两篇

(2005-10-08 03:15:46)
分类: 杂文
 
 
 
   “村规民约”与“法”

 

      新都宝光寺有一副名联,其上联是:“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什么意思?“法无定法”本来是说佛家的教法,无恒久不变之理;“非法法也”讲法之无定,而知非法亦法,也就是“不是法”之“法”。

       当今社会,正逐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法律法规曰臻完善。以法治国、以法治省、以法治市治县之类呼声日高,而且工作也正在扎实进行。不少地方,组建机构,制定计划,开办培训,甚至已着手试点推开,有的更巳作出了苦干业绩。

    随着工作的深入,普法及依法治“某”之类的话逐步兴到农村。这才发现前几年有的地方因治理需要而制定的“村规民约”、“村民公约”一类条文中,存在与某某法规不尽一致的地方。比如有的村队规定:“女青年在外结婚也须迁出”,如不迁出,则没收其承包地,当地群众能享受的某些权益也不给享受。

    这类“规定”显然是“不合法”的。但是只要你深入下去调查,就会知道那些地方往往是因人平耕地已经很少,甚至有少到一分地二分地的,不得已作出了那样的规定。女青年结婚后不迁出,男青年结婚后要迁进,人平耕地就越来越少。那么,为什么本该迁走又不迁走?无非是因为那里地处城镇,或者交通方便,或者还可遇到建设占地后农转非的机会等等。所以即便嫁到邻近乡村,也不愿迁到那儿去。村民们从当地实际出发,也为了生存之计,集体约定,搞出了那样的“村规民约”,成了当地人人必须遵守的不是“法规’的“法规”,能说它没有一点道理吗?

    关于“村规民约”或“村民公约”,我想应该是当地村民从当时当地两个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从群众最需要而当地又办得到的事入手,只要是经过群众民主讨论决定,大家同意,共同遇守,有利于当地的安定团结,也未必不可行。民主法制建设无论如何加强,始终不可能把世间万事万物都包括进去,“村规民约”之类也就成了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它虽非定法,只要有利于构成社会的大小细胞,使其能按一定规则有序排列,不是很好的吗?

不论是“世上人”还是“世外人”,都应该学法、知法、守法,这是勿庸置疑的。但一村一队,甚至一家一户,互相议个条条,受其约束,作为村训、队风,家规家法,只要于社会有利,我看也未尝不可。

 

                                                   1991 3 9

“放翁家训”,会玉良言

   读罢《放翁家训》,掩卷沉思,心潮起伏,感慨万千。这里把其中一段,恭录于后:“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子,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放翁”即陆游,放翁是他的号,南宋有名的大诗人,一生著述甚多。他的这篇“家训”是用以告诫他的家人和后代应该如何教育孩子 ---- 又特别是那些聪明孩子的。我们现在读来,仍觉甚为有理。

    按照陆游的看法,孩子当中才思出众、聪明过人的,最容易变坏。家里如果有这种孩子,父兄应该引以为忧,而不应当视为喜事,这与另一句古训:“十岁神童,十五岁才子,二十岁常人”相差不多,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小时候太聪明,在众多同龄人中,好像处处都高人一等,那种得意劲,那种优越感,恰有如鹤立鸡群,很容易骄傲自满,目中无人。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最忌讳的的毛病就是骄傲自满。因为人有了这种毛病,就会看不起别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总认为自己比别人样样都行,自己好比一朵花,别人都是豆渣粑。殊不知其实不然。在人这种高级动物中,天才与傻子都是极个别的,绝大多数人的智力是相差无几的。所以又有一说,叫做“大智若愚”“大器晚成”。举世闻名的爱因斯坦不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么?由于骄傲,则不思进取,易于养成惰性。苦说古代,整个社会的知识量还不很大,但一个人想在某个领域有成就都不太容易。到今天看来,人类社会的知识财富,简直是到了日新月异、无法穷尽的地步,这种情况下要在某一方面出人头地,是何等艰难!就是天天进取,天天研究,一生都很难说有什么业绩。自命不凡,盲目自大,那恐怕更是很难有所作为的了。

       谈到“最易变坏”,那就更需警惕,而且又与那些游手好闲的浮薄者相处,尽干些沾花惹草、赌博吸毒、鸡鸣狗盗之事,就必然走上邪路。到了那个时候,也就是船到江心,马行栈道,积重难返了。正因为他脑明,所以就比常人难治,贻害社会也就更深更重。

        最好、最妥当的办法,就是要从小严加管教,令他们熟读经、史、百家的书,也就是使其熟知如何为人处世,安邦定国的道理,教育他们对朋友、长辈宽厚恭谨,如此坚持十数年,使之志向坚定,才学超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有人把这说成是“十年寒窗苦”。没有这种长时间日积月累的琢磨,没有顽强的刻苦发奋,是无法完成这种育人的浩大工程的。

       如果当父兄的不是这样做,则可虑之事绝非是一两件。我们试想想,这些道理,今人看来,是否也是药石之论,金玉良言呢?

    

                                            1998 4 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红尘囚徒
后一篇:灵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