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程本是怎样摆印的

(2014-12-12 00:21:00)
标签:

红楼梦

版本

《红楼梦》程本是怎样摆印的

(本文发表于《红楼梦研究辑刊》第八辑)

 

内容提要:通过理论分析和实例,证明了程伟元、高鹗用木活字摆印《红楼梦》,是采用“轮转法”进行的,即随摆随印随解版,印完一批版后,立即拆版,排下一批版,再进行印刷。同时推断,萃文书屋对金简《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所述方法的改变,主要是取消了提前印制版框用纸的程序,把版框与正文排在同一块印版上,一次印成;程甲本各本、程乙本各本之间的异文,多是“挖改”和“贴改”造成的。

关键词:程本 程甲本程乙本 活字印刷 贴改

 

《红楼梦》经过长期的手抄流传后,由程伟元、高鹗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 年)以木活字排版印刷,史称程甲本。这是《红楼梦》首次以印本的形式流传,影响迅速扩大,是《红楼梦》版本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第二年,程伟元、高鹗以木活字排印了第二版《红楼梦》,史称程乙本。

关于程甲本和程乙本,虽然自新红学的创立者胡适开始,经过众多学者几十年不断的探索研究,但笼罩在这两个本子上的迷雾并没有完全揭开。如为什么程甲本印出仅两个多月后,就立即排印出了程乙本?这两个本子究竟有何不同,孰优孰劣?这两个本子是怎样摆印的,是把全部书版保留到印刷完成以后,还是随摆随印随解版?是印完甲本,又印的乙本,还是程伟元和高鹗各主持一个版本,几乎同时印的?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例如顾鸣塘先生认为,程本的印制过程应是以十三个版面为一单位向前推进的,即排完十三版便开始印刷,然后逐次拆版将木子(“木子”应为“活字”——笔者注)归类存放,再接着排依次的十三版。[]”著名学者 胡文彬先生在批驳程伟元“书商说”的时候,曾反问持此说者,“他们(指程伟元和高鹗——笔者注)的目的既是‘伪书牟利’,抽换磨坏的活字,只要往上加纸就来钱了,干嘛还要自找麻烦去‘改版’呢?这是略懂一点点印刷程序的人都知道的办法,怎么能瞒过一个‘书商’的眼睛呢?[]”言下之义,程甲本印完后,书版都在,可以随时加印。而著名《红楼梦》版本学家杜春耕先生则认为,“为了印《程乙本》,程甲排版时就一下子排了相同的两套”,“萃文书屋这个出版机构所拥有的活字数量不能满足同时排两部大书的需要,所以只能用解体程甲本(第119回和120回)这两回书书版的方法来重排程乙本”。[]

笔者经过将近四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对程甲本(以沈阳出版社20067月影印本为底本,参考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3月影印本)和程乙本(以中国书店20111月影印本为底本,参考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12月影印本)的对校工作。对这两个本子,分别进行了三遍以上的详校,形成了程甲、程乙和甲乙对校稿本。其间,随着对这两个本子的不断熟悉和了解,也对程本的问题有了一些思考和判断。现先对程本的摆印问题提出一些意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木活字本摆印的标准方式

 

其实一些学者对有关程本的一些问题产生误解,首先是对木活字本的摆印方式不十分了解。如果对木活字印本的生产方式有了深入考察,一些问题就可能不是问题了。

关于木活字本的摆印方式,在程本摆印前15年,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内务府大臣、四库全书馆副总裁金简撰写的《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以下简称《程式》)做了详实的介绍和说明。据该书介绍,木活字本的摆印过程大体如下。

(一)准备工具材料。

1、制造木子。即制造用于刻制单个木活字的木料子,相当于单字印章的章料。

2、刻制木活字。

3、制作槽版、夹条、字柜、托盘等。

4、制作版框。用相当于书版大小的整块梨木板,刻出四边及每一行之间的格线。版心挖出格槽。另刻出书名,章回、叶码的木块,印刷套格时嵌入版心。

(二)印刷。

1、划版。按版式抄写文本,形成版样,显示出某一章回共有多少叶,每叶及每行都是些什么字。

2、印刷版框。根据划版情况,印刷版框。版框的版心印上书名、第几回、第几叶。

3、统计用字。根据划版情况,统计某一版用哪些活字,某一活字用几个,交给检字人员。

4、检字摆版。检字人员根据统计,检取相应的木活字,放在分格的托盘内。摆版人员用这些字照划版的版样摆版。

5、校对。

6、印刷。把经过校对的印版印在相应回、页的版框纸上。

(三)拆版和活字归类。

印刷完成后,解散版片,把活字全部检出,把每一个活字放入字柜相应的屉格内。

对于整个摆印过程,金简还制定了“十日轮转法”。从开始摆印到第十日进入正常运转,每日发刷12版,隔日摆书24版,隔日拆版归类24版,逐日轮转。

(四)装订。每印完一册,即可装订。

 

二、程本“轮转法”排印的理论分析

 

程本的印刷,无疑对金简标准方式进行了继承。这里最主要的一点就是随摆随印随解版,循环往复。而不是像雕版印刷一样,全部组版后,再一起印刷。

程伟元选择活字印刷,最主要的考虑当然是快捷。正如《红楼梦引言》中所说:“缘友人借抄争睹者甚伙,抄录固难,刊板亦需时日,姑集活字刷印。”但不可否认,价廉也当是考虑因素之一。当时,如果雕版印制《红楼梦》这样一部大书,恐非一般人财力所能。金简在给乾隆帝的奏议中曾给皇帝算了一笔账。武英殿聚珍版处承办皇帝交给的印刷《四库全书》中部分善本的任务,需要制造15万木活字,再加上整套工具,用银1400余两,就基本可以顺利印制各种书籍。而雕一部《史记》,需雕版2675块,不仅写、刻、印时间很长,而且版片、写刻共需银1450余两。可见,雕印一部书的投资,有时可以办一个书店了。

金简在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二十八日给皇帝的上奏中,给皇帝做了一个详细的预算。经过调查,刻书需要用到的字是“六千数百余个”,“虚字以及常用之熟字每一字加至十字或百字不等,约共需十万余字”。注释用的小字“约需五万余字,大小合计不过十五万余字”。当时写刻百字工料银为8钱,15万字需1200余两,加上其他刷印工具,共需用银1400余两。在乾隆三十九年四月二十六日给皇帝的上奏中又提到,遵照皇帝的“训示”,又添备10万余木活字,用银800两。“现已刻得,足敷排用”。而且当时已经印完了《禹贡指南》、《春秋繁露》、《书录解题》、《蛮书》等四部书,排完了《冠子》一书。[]可见,武英殿聚珍版处共置木活字大小两种25万余字,投资2200两。用这套木活字前后排印134种书,后又续印单行书7种。

《红楼梦》程本单部约72万字。如果按照有的学者的想法,《红楼梦》全部版片留到印完以后,则书店至少要有100万木活字,才能排出《红楼梦》。若按另外学者认为《红楼梦》程甲、程乙本分别由程伟元、高鹗各自主持,同时摆印,则书店即使不出别的书,仅印《红楼梦》,就要准备200万个木活字。

要知道,当时皇家“书店”聚珍版处才有活字25万个,要在民间找一个有200万个以上木活字的书店,当十分困难。这样的书店,按照金简的预算,仅木活字就需要投资一万六千多两,加上3200多块版框及数量巨大的夹条、顶木等,约需2万两白银。即使民间出版机构的木活字质量不如皇家的精良,写刻价格稍低,所需银两稍减,也不会差很多。请问,民间能有多少人能有财力投资2万两办出版机构?

即便萃文书屋有此实力,如果书屋老板不是程伟元,他是决不会这样经营的——200万木活字全部用来排印《红楼梦》,排成后,这两部书版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能动,不断抽改续印,在这段时间里,萃文书屋除了《红楼梦》外,就不能干别的活了,因为所剩活字已因缺字过多,不能摆版了。

萃文书屋如果是程伟元专为印《红楼梦》而成立,那他当是一个大富翁,只为了自己的兴趣,投资2万两白银,为印两部《红楼梦》!他的身家当有几十万甚至百万。从他后来入沈阳晋昌幕府,并终以“冷士”身份客死辽东的情况看[],我很怀疑他具有这样的财力。如果财力并非如此充裕,明明2200两就可以干成的事,偏要投资2万余两去干,就不好理解了。

况且活字印书用“轮转法”,由来以久。且不说15年前金简的《程式》已经公开出版,明代袁恬《书隐丛话》就说:“印板之盛,莫盛于今矣。吾苏特工;其江宁本多不甚工,世有用活字板者。宋毕昇为活字板,用胶泥烧成。今用木刻字,设一格于桌,取活字配定。印出,则搅和之,复配他页。大略生字少刻,而熟字多刻,以便配用。”[]与金简的方法相同,只是介绍的详略有别而已。其中的“印出,则搅和之,复配他页”,正是说出了活字印刷的“便捷、省俭”的精髓。如果舍弃随摆随印随解版的方法,则与雕版没有太大区别,也就没有了“便捷、省俭”的特点了。

所以,笔者认为,萃文书屋只能用活字印刷的一般方法——随摆随印随解版的“轮转法”印《红楼梦》。

 

三、程本“轮转法”排印的直接证据

 

笔者在对程甲本和程乙本进行对校时,发现木活字有一个不同于铜活字、铅活字特点。铜活字、铅活字是用字模浇铸,规范统一,同一个字的不同活字之间很难发现差别。木活字都是手工刻制,同一个字的每个活字都有细微的差别。但经过着墨上纸后,这些细微差别很难被发现。但有的活字,也许是在排印过程中临时缺字,临时赶工急刻的,更不规范,这就造成这个木活字与同字的其他木活字之间有很大区别。我突然想到,虽然是新刻的字,在解版时,也一定归入字柜。如果此书把全部书版保留到印刷完成以后,此字只能出现一次;如果此书是“轮转法”法印刷,则此字一定还会出现。所以在后文的对校过程中,就特别注意这个字是否还出现。结果,我发现了木活字反复使用的直接证据。

例如,书中有一个“隨”字,刻得特别不规范,右上方“左”的上面一横向外探出,而“左”下面的“月”又似乎使劲向左挤,使得这个字看着特别不稳,似乎“左”和“月”随时可能倒下去。(见图1,目标字在图片的中心位置)

http://s10/mw690/001a3xTKzy6OjdhrY4F69&690

这个活字在程乙本第36回第1a面第4行第20个字(简化表述为“乙36-1-a-4-20,下文以此类推)的位置出现后,在51回(乙51-7-b-10-3)、59回(乙59-1-a-7-14)以及其他回多次出现。

还有一个“我”字,刻字工在刻字时,下面的边缘没有剔净,留有一横,这一横靠右侧还有一个断点。这个活字在程甲本的第4回(甲4-4-a-4-16)首次出现,然后在第6回(甲6-12-a-5-12)、第7回(甲7-12-b-2-15)继续出现,在第101叶(甲10-1-a-9-11)和6叶(甲10-6-a-10-21)出现两次,然后在16回(甲16-6-b-6-17)出现,在205叶(甲20-5-b-3-1)和9叶(甲20-9-b-8-22)又出现两次,在22回(甲22-3-a-3-11)再次出现(见图2)。

http://s3/mw690/001a3xTKzy6Ojdhk7Jwb2&690

 

209叶出现时,这一横的左边一半已经消失,大约是检字时碰掉了。到22回再出现时,就只剩断点右侧的一点痕迹了(见图3)。这个活字在后面还出现了多少次,甚至在程乙本中是否出现,出现了多少次,由于失去了明显的特征,就不容易发现了。

http://s16/mw690/001a3xTKzy6OjdhrSuXaf&690

 

这两个特殊活字的反复出现,确凿无疑地证明,萃文书屋在摆印程本《红楼梦》时,采用的是随摆随印随解版的“轮转法”,而不是把全部书版保留到印刷完成以后的方法。

 

四、程本对木活字本摆印标准方式的改进

 

金简制定的木活字本摆印的标准方式,毕竟针对的是“皇家”印书机构,萃文书屋属于民间出版机构,在执行标准方面,当然要打一些折扣。

例如木活字的精整、规范、美观程度,一眼便可以看出,不是一个档次。聚珍版图书,文字规整、美观、清晰,页面整洁,大方,而萃文书屋版《红楼梦》则差了很多。(见图4

http://s1/mw690/001a3xTKzy6Ojdhs0Ugf0&690

 

萃文书屋对金简标准最大的改变,是取消了提前印制版框用纸的程序,把版框与正文排在同一块印版上,一次印成。这样省掉了一道工序,同时省去了二次印刷前文字与版栏对位的时间,减少了对位过程中纸张的浪费。

这样做的方法是把原来摆字的槽版与版阑框合一,字行与字行中间夹扁木条做界行线。缺点是版阑与文字一起印刷,界行的木条高度要与文字完全一致,这是很难做到的。由于界行线与文字靠得很近,界行线高了,则使文字印不清楚;界行线低了,则线印不出来。

关于这一点,我们比较一下版框与文字分两次印的聚珍版图书与一次印成的萃文书屋版《红楼梦》的界行线的情况,就非常清楚了。

满字的书页,聚珍版图书所有界行线都比较清晰;萃文书屋版《红楼梦》界行线则断断续续,时有时无(参见图4)。

排字不满的书页,则更明显。分两次印成的,有字处和无字处界行线没有区别;一次印成的,有字处界行线时有时无,无字处则界行线清楚(图5)。

http://s4/mw690/001a3xTKzy6OjdhrY7p13&690

 

萃文书屋对金简标准的另一项改变,应是“轮转法”中每日发刷的数量。金简《程式》中举例为每日发刷12版。但以程乙本算来,1600块版,即使印完程甲本就开印程乙本,工期也仅仅70天,而需要经过几天摆、校,才能进入正常的“轮转”,这样算来,每天至少要印24版,才能如期印完。那么,萃文书屋每日的印量当比金简的“聚珍版处”增加一倍左右。但这并不违背金简的创意,因为金简在《程式》中说过:“其版数之多寡纵不必拘定程式,而轮转之法殆不可忽也”。

 

五、关于程甲、程乙本中的一些异文

 

据有学者统计,目前存世的程甲本、程乙本各有十种以上,而程甲本和程甲本之间、程乙本和程乙本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异文。一些学者则根据这些异文,考证出程甲本A比程甲本B印刷在先,程乙本X比程乙本Y后印等等。

例如刘世德先生的《四种〈红楼梦〉程乙本的差异》[]一文,基本就以此立论,并且在考察了十个特例后,得出结论:“在特例中,中本(中国书店影印本——笔者注,下同)、吴本(吴晓铃旧藏本)版次在前,淅本(浙江图书馆藏桐花凤阁批校本影印本)版次在后者,占75%”。陈传坤先生的《现存八种〈红楼梦〉重印活字本刍议》[]一文,“在刘文基础上”,“继续考察青石本、中本、吴本、仓石本、陈本、津藏本等六种《红楼梦》活字本之差异、重叶、缺文、‘异植字版’现象,考辨青石本乃活字印本中的早期过渡本;中本、吴本次之;仓石本、陈本、津藏本等又次之”。杜春耕先生在《程甲、程乙及其异本考证》[]一文中,根据“用两个扁形活字印在一个字的位置”现象以及其他异文现象,得出了程甲、程乙两书,几乎同排同印的结论。

几位先生的认真、细致令人感佩。但从活字印刷的流程看,在印刷过程中完成修改的情况不会太多。

以程乙本为例,平均每天要印完24版。按《程式》运转的话,进入正常轮转后,每日的工作量是,校完发刷24版,校对24版,平垫24版,摆书48版,下一工作日,则刷、校、垫各24版,拆版归类48版,以此循环。具体到刷印环节,肯定不是一个人作业,应是几个人同时开印。但每一叶书版从开印到印完,按印几百张计算(关于程甲本、程乙本各印了多少部,目前尚无定论,姑以“几百部”计),也就是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印完后,印版就送去拆解了。在这一两个小时的印刷时间内,可能出现木活字活动、脱落的现象,需要加固,或更换活字。在更换过程中,如果换错了活字,会出现“异植字版”现象。但主持者发现错误,进行修改,不在开印之前(那样就无必要“异植”了),也不在印完之后(那样也无法“异植”了),恰恰在该叶印刷的这一两个小时之内,这很难理解。发现问题,停止印刷,马上就改;而且有时还要让刻字工立即刻两个扁字,等到刻完后,换掉那一个正常字体的活字,再继续印刷。这样的情况虽不能排除,但也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否则,在摆、校、垫、印、拆环环相扣的紧凑运行中,会严重影响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行,从而拖延工期。况且现刻两个扁字,从准备木子(现成的标准木子应该有所准备,但不合适),再到写字稿、反贴上木子、再刻,需要耽搁多长时间?找不重要的字去掉一个,再在需要加字的地方加上一个活字,要省多少事。况且甲本改成乙本,为平衡叶内字数,大多用的就是此法,轻车熟路,为什么舍近求远。所以印刷中间进行修改,特别是两字挤在一个字位置,这样的现场修改,可能性并不大。

但是,本子之间的异文是客观存在的,是怎么造成的呢?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版《程甲本红楼梦》的“出版说明”透露了一个情况:

 

在再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此次影印的北京图书馆藏本存在着……“挖改”和“贴改”现象……。所谓“贴改”,是指不毁坏原书,只在要改动的文字上面贴上一小块白纸,并在上面工整地写上改动后的文字;而“挖改”,则是指把原书的字用刀切下,改动顺序后重新贴补在书中。由于这一工作做得很精细,几乎可以乱真,所以读者凭影印本是无从判断的。

 

原来,古代活字印刷的书籍,出版者发现问题后,经常会采用贴改的方法进行更正[],且有时会随书附一份更正表,提供印好的正字,供读者贴改之用。只是有的书主会进行贴改,有的书主则懒于进行这一工作;更认真的书主,则会自己挖改。我认为“挖改”和“贴改”应该是造成同版本子之间出现异文的主要原因,这类异文与先印后印没有关系。

因此,有必要提醒研究《红楼梦》版本的学者注意,在只能用影印本作为工作底本的情况下,以同版《红楼梦》之间的异文为根据讨论问题时,需要特别加一份小心,其中的有些异文并非印刷时就存在,而是印刷后形成的。至于前述刘世德先生、陈传坤先生、杜春耕先生论述中的这些异文,有多少是“挖改”和“贴改”造成的,在没有目验原本的情况下,是很不容易确定的,那么,以这些例子为依据得出的结论,可信度必将打一些折扣。

 

六、结论

 

程伟元、高鹗用木活字印刷《红楼梦》,是采用“轮转法”进行印刷的,即随摆随印随解版,印完一批版后,第二日拆版归类,并排下一批版,再进行印刷。在这样的一环扣一环的排印过程中,中间停止印刷,进行字句的调整,甚至现场刻字进行替换,是很难的。萃文书屋对金简《程式》所述方法的改变,主要是取消了提前印制版框用纸的程序,把版框与正文排在同一块印版上,一次印成。程甲本各本、程乙本各本之间的异文多是“挖改”和“贴改”造成的。至于甲乙本之间叶子的抽换,则更常见,却不在此文的论述范围了。

 

 

 

 



[]胡文彬,《历史的光影——程伟元与〈红楼梦〉》,时代作家出版社,201112月第1版,页12

[]引自杜春耕《程甲、程乙及其异本考证》,载《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版本研究和数字化论文集》,曹立波 周文业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月第1版,页107。此文最早刊于《红楼梦学刊》2001年第4辑。

[] 〔清〕金简《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0月出版。

[]胡文彬,《历史的光影——程伟元与〈红楼梦〉》,时代作家出版社,201112月第1版,页29

[] 《中国雕板源流考·中国书史》,孙毓修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月第1版,页32.

[] 《红楼梦学刊》2012年第5辑,页1.

[] 《文学与文化》2013年第3期,页15.

[]杜春耕《程甲、程乙及其异本考证》,载《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版本研究和数字化论文集》,曹立波 周文业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月第1版,页107.

[]沈畅《关于萃文书屋木活字本〈红楼梦〉摆印的两个问题》,《红楼梦学刊》2013年第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