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陈独秀因山得名

(2022-03-13 05:57:18)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陈独秀因山得名作者:宜之湄
    陈独秀因山得名
        1953·2·毛泽东沿江视察,首次来到安庆江边,他站在船头,突然想到陈独秀这位《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命令停船,召见当时的安庆地委书记——傅大章,问询陈独秀是怀宁什么地方的人。
[转载]陈独秀因山得名
  傅回答:“怀宁独秀山下”毛进一步又问道:“独秀山因陈独秀得名,还是陈独秀因山得名?”傅回答:“先有独秀山后有陈独秀”
     陈独秀因山而得名,山因陈独秀而名闻天下。
陈独秀钟情独山,自号“独秀山民”,一日与友人眺望山川,见此山一峰雄峙众山,触景生情,大兴感慨说:“此山独秀也”因仰慕桑梓祖山,辛亥革命后遂名陈独秀。

  当时陈独秀儿子,陈松年一家六口人(有三女孩一男孩)正陷于贫困之中,毛在询问之后,毛关照要照顾陈独秀的后人,后地方政府给予生活补助,安排陈松年在窑厂工作,解决了他们的的生计。
[转载]陈独秀因山得名
(塔是安庆地标性建筑,修建于明朝,据说有400多年了,当时不知是谁说:涛涛长江水,冲走了安庆的文气,需要修一座塔——以振文风——长江中下游著名的《振风塔》因而矗立起来。我略微想了一下,别说安庆属于桐城派文化圈,别说安庆在洋务运动时期有过骄人的成就;就是史册上的名人也不少啊:邓石如,邓稼先,赵朴初,美学家   朱光潜  、好像诗人美学家宗白华也是从安庆走出,京剧鼻祖程长庚……地杰人灵,安庆深重的文化厚土,滋润着革命家陈独秀的成长……)

[转载]陈独秀因山得名
(!)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    
            陈因山得名,山、陈美华夏。
 (2)天接云涛连小雾, 星河已转流年舞
           先生魂随流水去,壮志豪情君知无
[转载]陈独秀因山得名
         先生落魄已成翁,独立精神晚节风
         狂风暴雨终过去,秀山沐浴赞誉中

[转载]陈独秀因山得名
   
     仙人洞通江,因而湖里的水是活水,碧波荡漾,清澈见底,是怀宁自来水的取水源,洞口立有观音佛像,有人们来此敬香求子。

[转载]陈独秀因山得名
 
   
   陈独秀的墓在安庆独秀园,墓前有《新青年》的石雕,石雕背面书写有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书》:
     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转载]陈独秀因山得名

[转载]陈独秀因山得名

[转载]陈独秀因山得名
     站在伟人墓前感慨多多,党史、学者学者研究论文不知有多少,说实在的我没有这能力来评判。但却看了不少别人对他的评价,有趣的是民国时期的人对他评价:
    蔡元培:“近代学者人格之美,莫如陈独秀。”                
    陈铭枢:“谤积丘山,志吞江海,下开百劫,世负斯人”
    傅斯年:“陈独秀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大彗星”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创党有功,这似乎是公认的,1936年毛泽东与斯诺谈话时说:自己当年十分崇拜陈独秀和胡适的文章“他们成了我的模范”,“当我在北大的时候,他给我的影响也许比那里任何人给我的都大”

    陈独秀晚年贫病交加生活十分凄苦,拒绝各方资助,表现铮铮傲骨和少有的革命志士的气节,生活靠北大校友周济,靠微博的稿费。最后落魄借住朋友家给人家书写家事,换取的微博资助,也是靠朋友帮助,遗骸才得以回归故里安葬。看到一些资料反映他晚年贫困,境况那样不堪,真令人唏嘘。
  
     我突然想到西方一个神话故事:
     一个赤裸裸的雄健男人,被锁在巨大的山崖上,却被一只飞来的巨鹰用尖锐的利爪抓破胸膛,开膛破肚,啄食心肝肺腑——他就是普罗米修斯,天上的诸神之一,拥有不死的身体,他是天神,却同情地上的人类。
    当时,人类还不知用火,还在茹毛饮血、黑暗中。普罗米修斯悲悯人类处境,就把诸神拥有的火,偷到人间,让人类可以熟食,可以取暖,可以有光明。
   最大的悲剧不是死亡,他的肉体在晚上会痊愈,重新长好心肝,等到天明又再次被鹰扯裂,再次承受痛苦。
     这是个荒诞的神话故事,但却说明一个道理,革命志士,要为人民追求真理,为人民造福,那就得“我以我血溅轩辕”那就得有牺牲精神,忍受别人难以忍受的苦难。

    陈独秀生前,养不活自己,他死后的今天却养活不少人,譬如写关于他的书,研究他的历史他的思想;譬如讲学,宣传他的历史功过和历史教训;譬如开办关于他的展览馆,供人们浏览参观。
    开发的这独秀山景点,每天也接受不少游人,有全国各地赶来拜谒的人参观他的墓;他的历史增加安庆的文化底蕴,也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这就是造福乡里吧。
    先烈用自己一腔热血,浇灌人们幸福之花。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