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论1古希腊的原子论
(2019-04-08 13:32:23)
标签:
材料 |
分类: 通俗材料学 |
提到原子论,总是要从古希腊时期的“朴素原子论”开始。
这些哲学内容的介绍往往以三两句话抽象带过,大家也不会细想。其实,人类制造工具至少在300万年前,远在人类使用文字记录之前。至少在那时起,人类便对世间万物有了一些原始的认识,而所谓的古希腊时代,都已经是公元前800年的事情了。年轻时对这种动不动几个零的历史缺乏一种直观的概念,大约记一下数字也多半为了应付考试。后来,自己年纪也稍微涨了一些,就开始对人的一生有所了解。于是感受到一百年说长也长,说短也很短。科学爆发不过是几代人而已,从有史料记载,人类也不过数百代的传承。随着一些时间点的概念汇成了一条轴线,或许才真正感受到历史大约是怎么回事儿。
古希腊大约对应着春秋战国时期,而德谟克利特生活在公元前400年上下,此时我国正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三家分晋正在发生。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通常表述为“世界万物是由大量不可分割的微小物质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称为原子。原子是永恒的,它不生不灭。原子的数目是无穷的,有大小、形状和位置的差异,但其本质没有区别。”而事实上,他的原子是与“虚空相对”,代表一种实体。实与虚共同组成了这个世界。在此基础上,德谟克利特提出了西方哲学史上最早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理论体系,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古希腊唯物主义的最大代表者。
德谟克利特不仅提出了原子与虚空,还用他们的运动解释事物的性质(如声、色、味)。虽然他的一些观点受到当时条件的制约而不久就被质疑,但其建立在原子论基础上的“影像论”确实为后人提供了一种解释世间万物的思路。如今科学的原子论中也同样有一些事物性质源于原子自身,而其他则源于“影像”和“接触”。
实际上,无论是古希腊的先哲,还是历代物理学家,他们面临的问题都是同样的,那就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而对于材料这个学科来说,我们关心的不仅仅是物质的结构组织,还有这些结构组织对于材料性能的影响。于是我们所需要的科学理论必须能够解释材料的各种性能。解释它们为什么有颜色、形状等外观的区别,为什么有软硬、韧脆等使用性能的区别。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奇特现象的发现,也意味着更多的问题需要给出一个解释。单纯哲学的理论已无法给出足够指导实践的答案。关于世界构成的科学理论也就呼之欲出了。
不过在我们进入科学的“原子论”部分之前还要再聊一聊德谟克利特之后的认识论哲学,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和“原子论"的发展者伊壁鲁鸠。
亚里士多德不用我们太多介绍,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但也正是他的伟大和权威把后世的自然哲学的研究引向了一条“目的论”的道路。在他那本被称为《物理学》的著作中,他阐述了他的“四因说”,将“目的因”看做是认识自然的关键。于是,在现代科学摆脱“目的因”之前,对于自然的研究始终以寻找目的因为关键。虽然,现在研究自然的学科依然使用着他的“物理学”之名(本意自然),但恰恰是摆脱了对“目的因”的探索才得以发展起来。不过在现代科学建立之前,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以及他所总结的四元素理论便是理解自然的权威学说。
伊壁鲁鸠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原子不但有大小形状的不同,还有重量的差异。同时认为原子的运动存在着内因,内因使原子偏斜,产生碰撞,于是构成了万物。同时,伊壁鲁鸠认为感知是认识的来源,肯定了被德谟克利特否定的感官作用。这种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加接近我们今天的原子论了。而更具意义的是,他的理论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马克思23岁完成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鲁鸠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伊壁鲁鸠的原子“偏斜”被认为是“自由”的根源。而自由意志与自由的实现也成为了马克思一生思索的重要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