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梁江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西部,因其隐藏在群山环抱之中,古风古貌得以完整保存下来。这里有一处完整的明清建筑群,房屋建筑以石头作为主要材料,木质门窗,碧瓦青砖,斗拱飞檐,气势宏伟。

大梁江村四面环山,犹如山间盆地。因地处晋冀交界、太行山腹地,大梁江村自古就远离兵连祸结,在梁氏祖先搬来之前,这个村子有许多姓氏,梁氏两兄弟,一个留在此繁衍生息,另一兄弟去到沟的东边的一个叫小梁江的村子。俩兄弟依靠经商的原始积累,为后代留下了一座世外桃源式的“石头城”。村中的其它姓氏越来越少,直到基本上全都姓梁。梁姓氏族在此繁衍大概二十多代。

据所存龙王庙碑记载,大梁江村在明时属山西省太原府平定州承天都管辖,名为甘桃村。公元1500年前后的明万历年间起,梁家迁来此地定居,后又有梁氏人逐渐迁入,子孙不断繁衍。自梁深中了武举人后,梁家成为了村里望族,村名也改为了大梁家。此后,由于自然原因,当地水源奇缺,盼水心切的村民将村子改名为大梁江。

迄今,大梁江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院落就有162座之多,房屋3000多间。村子共有3条街道、5条巷子,总长3700多米,全部用青石和卵石铺成。



当你走近大梁江村,村前一株饱经沧桑的千年古槐格外引人注目。这株树心早已干枯,仅有树皮处存活的唐槐,像守望古村的历史老人,竟以心干皮不死的倔强性格,依托乡人特制的护树支架,顽强地活着,而且还在树背部神奇地挣扎出条条新枝。春夏秋三季,古槐绿叶婆娑,亭亭如盖,成为古村的一道靓丽风景。
据村里的人说,这棵古槐树植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老槐树的树心已经中空,部分已经枯朽,树身整个是向东南倾倒的,村民用一个拱形的小牌楼支撑着,树枝屈曲虬结,到夏天依然是绿叶成荫,亭亭如盖,村里的老人会坐在树下乘凉。这棵古槐,见证了一代代人的成长,一代代人从它身边走过,树身的沟壑伤痂和外露的年轮,仿佛凝结着村庄数百年来的荣辱兴衰。

古槐旁,一座形如古堡的明代石阁巍然耸秀。此阁坐北面南,分上下两层,上面供神,下面行人,南奉关帝,北供观音。上层为砖瓦石结构古庙,小巧玲珑,别具一格。下层石门洞青石拱券,石料凿制精细,严丝合缝,是村坊通路大门。

阁门上首,南北向镶有“襟山带河”“接脉通全”的石匾,诠释了大梁江先人颇重山水形胜与生态保护的心愿及建阁于斯,一为村坊安然,二为添峰接脉的初衷。

来到古戏台,戏台两旁的两幅古对联尤为引人注目:“可删可存格外文章圈内点,不真不幻水中明月镜中花”;“虎节龙旌喜看蜃楼景色,莺歌凤管欣听月窟音声”。透过字迹斑驳的楹联,依稀可见当年村人摩肩接踵,观看晋剧表演的热闹场面。


走在大梁江的街巷间,眼界所及,尽是二层或者三层的石楼,脚下触及,皆是久历踩踏而光滑圆润的青石。

村庄依山坡而建,所以街道高低错落,纵横交织。两侧的房屋更是依坡就势,参差错落,古色古香。

虽然经历数百年变迁,全村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仍有300多座。

院落以四合院为典型,在所有建筑中,最有代表的是“武举人院”,是大梁江最豪华的四合院。,它因乾隆33年(1769年)考取武举人的梁深在此居住得名。这个大宅由9个相连院落组成,占地两亩,房屋有160多间,是大梁江村最豪华的四合院。
这原是乾隆年间武举人梁深的楼院。大院内九所院子均为独立四合院,家家有门,彼此相通,可从一家进而贯穿全院。

我们在村里转时,遇到一好心的村民,他带我们到了一户人家,取出钥匙,带我们进入乾隆帝御封的一户“武举人”家。
右侧
授:山西巡抚提督印务部政使
左侧
清乾隆三十二年戊子季秋

进门到了院子中,南侧应该为过去的医院,牌匾是御赐的,上书时间“春满杏林”,为乾隆四十三年戊戌桂月。

一路在石村石巷穿行,一座座屋脊耸峙,精巧别致的四合楼院建筑,构成山乡古民居的精美画图,让人不舍离去。
村民家的门楼


门当



古老的石头房子




砖雕


古老的棋盘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