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虎寺创建于五代前蜀时期的晋代(907—960年),当时是一座小寺宇,古《峨眉山志》说,为晋时心庵和尚初建。以山形如卧虎的伏虎岭下为基地,定名伏虎寺,至唐代云安禅师重建,规模渐大。明代胡世安撰〈峨眉山道理纪〉云:"再上古柏森森,饰径高峙,隔虎溪即伏虎寺。"说明由唐至宋、至明代中叶,寺名均未更改。明代末叶,更名药师殿,为金顶楞严阁下院。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有虎为患,士性和尚扩建时,特建"尊胜幢"(形制如塔,上刻梵咒)于无量佛殿前溪边以镇之,虎患乃绝。明末清初,毁于战乱。清顺治八年(1651年),贯之和尚率徒可闻禅师与其弟子寂玩,相继募化竭力重修旧址面积一万平方米,历二十年始落成。寺宇宏敞,桥亭一新,并更名"虎溪精舍"。

当年,为昭示入山最大寺宇胜境,清康熙太史蒋超虎臣定居罗峰庵,撰书《峨眉山志》十八卷之际,特意在虎溪河畔竖一座简朴高大、飞角重檐的牌坊,并亲书"伏虎寺"三个行楷大字。今之坊为清代遗物,上额伏虎寺(行楷书)为近代书法家童咏樵所书。

涉及寺院离垢环境的中国唯一的一座"布金林",为当年寂顽和尚以《大乘经》字数为据,特在寺周广植桢楠杉柏十万九千余株,绿荫蔽日。至今的"布金林"行书牌坊,前后为当代书法家沈鹏、李长路书写,如意拱木结构,掩映在苍楠翠柏丛中,雅逸宜人,纳凉胜境。

寺内建筑有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客堂、斋堂等。
弥勒殿:

弥勒殿是伏虎寺的第一个大殿,里面供奉的是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塑像。
弥勒殿左右两厢为四大天王的塑像,左边手抱琵琶为东方持国天王,旁边手持宝剑为南方增长天王.在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四大天五持四物,象征风调雨顺。
在伏虎寺弥勒殿右边是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左边手握红伞的是广目天王,右边多闻天王则是手捏青龙。
韦陀菩萨:
伏虎寺还供奉着韦陀菩萨,韦陀菩萨是佛的护法神,所在说释迦牟尼佛入涅时,邪魔把佛的遗骨抢走,韦陀及时追赶,奋力夺回,因此佛教便把他作为驱除邪魔,保护佛法的天神。
离垢园

伏虎寺离垢园牌匾上的三个大字,是清朝康熙皇帝来此时,亲笔所题写的.从离垢园看庭院四周的屋顶上,一年四季都没有枯枝败叶,整个寺院无尘无垢,被世人视为奇迹,所以称为"离垢园"。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的,在殿前有很多长明灯,也叫做佛前海灯,寺宇建筑构成若干个四合院,随意性很强,但有一点很具有代表性的,完全带有川西民居特色的烙印.峨眉山地处盆地西南,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很大,工匠来自民间,民间建筑与寺庙建筑手法相融,重檐,单檐,歇山,悬山,硬山并用.小青瓦,木皮屋面,素脊,几近院落,一般以主殿"大雄宝殿"为主。
大雄宝殿在伏虎寺的中轴线上,而纵轴线上的建筑也是各有千秋。
从明代以后,丛林规制已趋定型,大殿设像已有成法,大雄宝殿的佛像可分为几部份,一是大殿正中的主尊佛像。一般或设释迦牟尼佛,或设三身佛,或设三世佛。
三身为法身,报身,应身;法身是本来之身;报身是通过修持得到的名位;应身为适应某种场合,应化成某种身份.而在大殿内,还会供奉有十八罗汉,一般是分别供奉在大殿两侧,共十八尊,一侧分别为九尊。
伏虎寺大雄宝殿整个殿宇气势雄伟,雕梁画栋,其实一般佛寺内很多殿堂都是以所供之佛或菩萨命名,但是所有寺庙供奉的释迦牟尼佛的殿宇称作"大雄宝殿",这是取大雄无畏之意。
客堂

斋堂

兽

华严宝塔:

华严宝塔是在伏虎寺大雄宝殿的左上方,这个塔铸造于明朝万历十三年,华严宝塔是伏虎寺的镇寺之宝.这样一座精美而巨大的铜塔铸造于将近八百年前,而且是一次铸造完成。
“华严塔”塔身呈八方形,通高5.8米,为十三级楼阁式钢塔。塔基为须弥座,上置瘦长覆钵式塔身,高96厘米,正面设塔门,额铸正书阳文"南无阿弥陀佛华严宝塔",两侧联文:“皇图巩固,帝道遐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佛日增辉,法界有情,同生净土。”联旁铸守门神像各一。其余七面均铸神像6排。上接十三级八角形重槽楼阁,各级均劳佛像,共4700余尊,像间铸《华严经》。塔刹为葫芦形。此塔铸造精美,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华严铜塔以其时代久远、体形高大和铸造精良而居中国铜塔之最。
罗汉堂:

罗汉堂地处伏虎寺的最高处,最早修建于清朝,里面供奉着五百罗汉。
伏虎寺五百罗汉堂里实际只有九百九十九尊罗汉,为什么叫做五百罗汉堂呢?在门前罗汉堂的香炉,每天都是香烟缭绕,烟火不断的.据说当初塑罗汉的大师也是一位罗汉,所以大家说的五百罗汉实际上只有九百九十九尊,而还有一尊就是这位大师。
在罗汉堂的中间有一尊面佛,他是观音的化身.在四面佛的周围就是罗汉堂的五百罗汉,这些罗汉的神态都不相同;有的慈眉善目,有的愁眉苦脸,有的凶神恶煞.但有一点却是相同,那就是每一尊罗汉都是栩栩如生。
在五百罗汉中间有一位长相跟大肚弥勒佛长相很相似的罗汉,叫做"布袋罗汉"。
罗汉是梵语译间阿罗汉略称,关于罗汉的说法有很多,有的说是追随佛陀左右的五百真传弟子;还有的说是五百个被佛祖度化而修成正果的盲人;但比较普遍的说法却是最初参与整理经,律,论大型集结的比丘。
翻查资料可知,佛灭后,其在世时的教义,由弟子加以整理,举行了六次大型的三藏续集会,第一次在佛入灭之年,于摩羯陀国之都城"王舍城",共有五百比丘出席,称为"五百集法"。

伏虎寺整座寺院掩映在密林之中,因而有"密林藏伏虎"之称。

伏虎寺位于瑜伽河与虎溪汇流处,流水潺潺,林木葱笼,背倚海拔630米的伏虎岭,为峨眉山最大的比丘尼寺院。溪流上的三座桥。
虎溪桥

虎啸桥


虎浴桥


密林伏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