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都江堰的社会功效与日俱增,这不仅要归功于李冰的科学选址,设计,施工,更要感谢从秦汉以来的历代驻川官吏和有识之士对都江堰的悉心维护。为了纪念治水先贤,都江堰人修建了这条长150米,宽14米的堰功道,左右置放了十二尊古朴凝重的青铜雕像,分别代表了从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治水建堰的有功之臣。就是靠他们对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断的加固维修,才使得都江堰至今青春常在。他们大部分是蜀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又是兴修水利的专家。作为一方的执政者,他们在深刻认识到水利对于农业、民生、思想汇报和社会稳定意义的同时,更是领悟了都江堰“道法自然”的科学观和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

丁宝桢:清朝光绪2年由山东巡抚升任四川总督,他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卓有建树而又清廉方正的历史人物。他在上任四川总督之初,恰遇大水肆虐,灾后,他认为都江堰灌区连年灾害,百姓已有生活困难,大修所需款项应由政府开支,准备动用库银9万两(相当于灌县十三年的皇粮总和)。这次大修工程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在都江堰岁修史上是空前的,动用数万民工,全部工程于光绪4年完工,也许命运弄人,这年恰遇岷江百年难遇的大水,大水将金刚堤、人字堤、飞沙堰冲决,内江河堤多处受损。12月,慈禧太后命军机大臣恩承等入川调查,最后以工程不善奏报,丁宝桢被连降三级、革职留用。丁宝桢获罪,内因是官场争斗,慈禧老谋深算,一方面处治丁宝桢,另一方面又命丁宝桢等人督修都江堰,光绪6年,清廷取消丁宝桢等人处分,官复原职。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政治家、军事家,因辅佐刘备称帝被封为丞相、武乡侯,成都有专门纪念他的武侯祠。他在任蜀国丞相南征北伐时,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治水兴农之本,调征了一千二名士兵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并设堰官管理,为治国治军、重视农田水利鞠躬尽瘁。
堰功道碑记

在每尊塑像中间都伴有古桩银杏,古桩历经风雨沧桑,其实这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里有一棵神奇的银杏树,蕴涵着独特历史文化。在2004年角逐“天府树王”时,获得“十大名桩”的殊荣。该树高6.3米,树围最宽达5米,传说系后汉张松所植,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张松银杏原植于张松故里崇宁县三圣寺(今彭州市丰乐乡),于1957年移植到都江堰景区离堆公园,它的历史文化在于:
造型:此树下边两干并立,于一米高处,两干愈合为一,状若两腿矗立。后人便因势盘置,将树冠修剪成白鹤形体,或头或尾、或翅或胸,各部完美,生动活泼。体现了园林艺人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园林艺术。
传说:一说,有人见天上白鹤飞过,一箭射去,白鹤折断翅膀,翅膀落地变为银杏树。二说,清朝年间有一猎人,在一日午后到该寺林圆旁打鸟,忽从远处飞来群鹤,中有一大者长约丈余,展翅而来,顿有遮天蔽日、天昏地暗之感;猎人甚为惊愕,举枪射之,中其腿,坠入寺内。一会儿,猎人邀约数人进庙拾取猎物,到庙中遍寻不见;寻觅至林苑,忽然瞥见“树白鹤”左腿流血,细审之,弹丸尚嵌皮内,树身摇弋不止,猎者愕然;吓得跪拜祈祷,忏悔不已,惊悸而归。众人奔走相告,观者如堵。皆奇之、异之。从此远近传闻,庙内香火繁盛。民间传说此千年古树能化仙鹤飞翔,有“白鹤仙”之称,被寺院视为镇之宝。这虽是虚拟故事,却又深含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韵味。如果没有自然保护意识,这棵张松银杏恐怕早就荡然无存了。

堰功道上端有两只神兽,喷水不止,水入堰功道两侧的龙吟沟,沟外侧有248个大小龙头向沟中吐水,沟内之水直流到卧铁之下。为什么设置248个龙头?它是体现道教思想中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变四相,四相演八卦之说,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