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西陵之泰陵

(2011-10-23 22:19:01)
标签:

易县

清西陵

泰陵

雍正皇帝

孝敬宪皇后

敦肃皇贵妃

石像生

杂谈

分类: 走遍中国

      清朝的泰陵距易县15公里的永宁山下,海拔382米,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占地8.47公顷,内葬世宗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泰陵是清朝人关以后第三代皇帝雍正的陵墓,也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整个陵寝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是门、坊、碑、亭,后部分主要是殿宇和地下宫殿。

  一座飞虹跨溪的五孔石拱桥是泰陵最前面的建筑,这桥10.94米宽,87米长,拱高4.9米,由长方形青白石建成,蜿蜒曲折的北易水从桥下流过,春夏秋冬,严寒酷暑,碧水长流,清幽可爱,风光优美诱人,像一幅山水画卷。

    五孔桥北,有巍峨高大雕工精美的三座石牌坊,一座居中横跨神道,二座稍后,分列左右,矗立于大红门外广阔的原野上,历经260年的风雨沧桑,雄姿不减当年。

 

南侧的牌坊

清西陵之泰陵

    左边第二个门楼石横梁断裂,用木头进行了加固

清西陵之泰陵

底座雕塑

清西陵之泰陵

   拍照绘画的人们,牌坊外就是五孔桥,今天上午雾很大,不知道为什么还有好多照相和写生的

清西陵之泰陵

写生作品

清西陵之泰陵

西侧的石牌坊

清西陵之泰陵

 

东侧的石牌坊

清西陵之泰陵

 

南侧的大红门

清西陵之泰陵

   

    大红门是清西陵的总门户两侧有四十二华里的风水围墙向左右延伸。门前广场上的三架石牌坊均为五门六柱十一楼的形式,与大红门构成一个四合院的布局,这在全国是唯一的。

塑像

清西陵之泰陵

     过了大红门,东侧一小院落,据说是皇帝祭祖先休息更衣的地方。换掉朝服,换素衣。

清西陵之泰陵

清西陵之泰陵

   大红门北侧为圣德神功碑楼

   双檐歇山黄瓦顶,面阔进深均为28.95米,高26.05米,楼内有两统石碑,碑身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着雍正皇帝的功德。(门锁着没拍到石碑)

清西陵之泰陵

    碑楼广场四角各有一华表

清西陵之泰陵

   西南角华表护栏的石狮子,有三个曾经被盗,被盗时间和故宫失窃案时间相当,由于当时气氛紧张,盗窃者无法销赃或出手,通过物流把被盗的狮子给邮寄了回来。

清西陵之泰陵

     过了圣德神功碑楼,是清西陵最大的一座桥梁——七孔石拱桥

清西陵之泰陵

清西陵之泰陵

 

护栏的石雕像桃子一样

清西陵之泰陵

 

    每个上面都有24条斜刻的纹路,代表了24节气

清西陵之泰陵

     过了桥两侧各有一根石柱

清西陵之泰陵

    接下来就是有2.5公里长的甬道。两侧各有石像生。五对石像生分别是狮子、大象、骏马和文臣武将。这些石雕动物和人物以对称的形式分别排列在神道两旁,象征着皇帝的仪仗队守卫在陵前。石像生又本姓阮,是秦始皇的爱将,身高丈二,智勇双全,屡建战功,大败匈奴。阮翁仲死后,秦始皇深表哀悼,命工匠铸一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犹如英勇的卫士。后来,人们把陵墓前的石像生称为翁仲

 

    这些石像生各有寓意:文臣武将,均为皇帝的爱卿,把他们的石像置于皇帝的陵寝之中,表示君臣永不分离,心心相印。

清西陵之泰陵  清西陵之泰陵

    骏马,是历代皇帝征战、行猎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坐骑。据说,雍正的曾祖皇太极一生戎马,继位以后,依旧人不解甲、马不离鞍,他率领的铁骑踏遍了白山黑水,统一了东北地区,被称为“马上皇帝”。在辽阳战役中,他被明朝总兵李成梁围困,幸亏战马善于驰骋才免予危难。清朝历代皇帝对马都十分钟爱,所以,把马的雕像置于陵前,象征帝王虽死,雄心尚存,开疆扬威,备以骏马。

清西陵之泰陵

    大象温顺驯服,寓意皇帝广有顺民。石象背上还雕有宝瓶,谓之“太平有象”或“天下太平”,

清西陵之泰陵

   

    狮子凶猛,吼声震天,象征着皇家势力强大,威震天下。在古代,石狮子不但皇陵有,就是官府衙门和有钱有势的家门前,也置放石雕狮子,以示权威。

清西陵之泰陵

    过了石像生,甬道也拐弯了。由于天不大好,有雾,又到了午饭时间,我们就没有在向前走,返回乘车去吃午饭。

清西陵之泰陵

    穿过石像生,走过龙凤门,经两座三孔石桥,便进入宫殿区。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一座神道碑亭,内有狴翕驮碑一统,碑面镌刻着皇帝的庙号、谥号和徽号。再往北是隆恩门,门内,宏伟壮观的隆恩殿居中,东西配殿分列两旁,与隆恩门构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部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板的地方,西配殿是喇嘛念经的地方。隆恩殿是陵区内最大的有三间暖阁,中间为明间,设神龛仙楼,挂帷幔、供奉帝、后牌位。西暖阁内安置宝床,床上设檀香宪座,供奉妃嫔牌位。皇帝谒陵时,帝、王、公皆素服,行大飨礼时,皇帝穿朝服,陪祭的王公百官亦穿礼服参加祭把。

  泰陵后寝院内还有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地宫等建筑。石五供是皇家女眷祭把的地方,供台分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有石香炉一樽居中,两侧各有石花瓶、石蜡扦分列,共计三种五样供品,均用青白石雕成,故称“石五供”。供座是由两块巨石雕成的须弥座,须弥座周围有很多精美的雕刻图案,如传说中的“八仙”图案等。

   石五供祭台之北,屹立着方城、明楼,是整个陵区最高的建筑物,雄伟壮观的方城,把精巧多姿的明楼高高托起,镶嵌在湛蓝的晴空里,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明楼内有石碑一统,碑基为须弥座,游龙浮雕,施有五彩,碑身以朱砂涂面,碑面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着“世宗宪皇帝之陵”字样。方城两边有高大的城墙,绕墓一周叫宝城。宝城中间隆起的巨大土丘,便是雍正皇帝的坟墓,名字叫宝顶,泰陵宝顶面积为3600多平方米,在西陵诸宝顶中面积最大。宝顶下面便是工程浩大的地下宫殿。地宫内除埋葬着雍正皇帝外,还附葬着孝敬宪皇后和敦肃皇贵妃。

 

    清西陵里雍正的泰陵最为引人注目,不在于它在清西陵是首陵,规模最大。而是在于雍正究竟是不是金头入葬,究竟是不是被刺杀而死。在1975年清理了清东陵乾隆地宫以后,学术界不断鼓吹要求发掘泰陵,而且泰陵宝城琉璃影壁旧有盗洞一个,泰陵地宫一直被认为早就被盗。1980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泰陵地宫进行清理发掘。1980年4月8日,正式发掘泰陵地宫,河北省,保定市和易县文物局的头头们亲临现场指挥。大批媒体云集泰陵。上午9点,发掘开始,在沿着盗洞口下挖了两米以后,发现下面是原封土,盗洞只挖了两米,泰陵没有被盗过。当时北京幻灯制片厂在北京日报上把这个消息捅了出去,事情为夏鼐得知,当即向国家文物局汇报要求停止发掘,并把国家文物局关于立即停止发掘泰陵地宫的命令急告当地。4月11日,夏鼐亲自来到易县清西陵泰陵发掘现场宣布了国家文物局的书面指示,泰陵地宫的发掘即告终止,重新把琉璃影壁下的盗口砌死,恢复如此,雍正金头之迷未能揭开。为了弥补好奇者的遗憾,随后通过了解,在1980年7月发掘清理了1938年曾经被盗的光绪皇帝的崇陵地下宫殿,在棺木下的金井里出土了250件珍贵文物,并整修了地宫对外开放。现在雍正和他的后妃仍然躺在保存了270年完好如初的泰陵地下宫殿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清西陵之崇陵
后一篇:野三坡百草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