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邢台的明长城----支锅岭关

(2009-10-11 13:36:09)
标签:

明长城

邢台

支锅岭

历史

沧桑

松林

草甸

旅游

分类: 邢台旅游

     10月3日从山西太行龙口景区回来,我们又去了支锅岭长城。

    支锅岭关在九龙峡旅游区上龙门南侧,邢和公路的东侧,因为公路海拔较高,几乎和支锅岭平齐,所以不必爬山,摩托车和越野车都可以开到支锅岭旁边的高原草甸,周围是大片的松林。

沿途景色

邢台的明长城----支锅岭关

草甸和松林

邢台的明长城----支锅岭关

     由于没有找到正确的路,我们只好费劲的往上爬。

邢台的明长城----支锅岭关

    再次进入松林,找到的小路,很快就到了支锅岭的关楼。
邢台的明长城----支锅岭关

    据《四镇三关志》(清抄本)记载,支锅岭长城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呈东南、西北走向。这里山高陡峭,壁立千仞,是通往山西的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此地山峦起伏,山路崎岖险峻。岭上有边墙、箭楼、营房等军事设施,尤其城门洞完好,券上横一石匾。右侧三行竖书寸楷“总督蓟辽督御史杨口巡抚保定督御史孙口整饬大明兵备副史姜口”。中间阴刻双钩线“支锅形胜”四个楷体大字,应该是三位军事长官的题词。左侧刻字被毁,但依稀可辨认“口口明口口”。此山口在清风岭南40里。因其三岭并起,状似支锅石而得名。

邢台的明长城----支锅岭关

    支锅岭位在险要,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之一,也是邢台至山西太原最近的古驿道关口。它的存在与否,直接关系到太行东麓京畿之地邢台的安全,也直接关系到北京的安全,所以明朝政府特别加强对这一要塞的守护,支锅岭关门上石匾题字,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站在关楼四处观望

邢台的明长城----支锅岭关

废弃的城墙

邢台的明长城----支锅岭关

回音壁

邢台的明长城----支锅岭关

远处的群山和村落

邢台的明长城----支锅岭关

    入清以后,满蒙亲如一家,中国北方再无其他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下中原,作为屏障的内长城逐渐失去其军事防御功能,尤其是邢台沿线的长城关隘,逐渐演变成了客商进出两省的边防检查站。

   支锅岭东侧的古驿道不明显,断断续续延伸到邢台九龙峡的方向去了。西侧的古驿道宽处有一米左右,窄处仅一人容身,由城门洞开始,贴着悬崖峭壁,弯弯曲曲伸进和顺山的另一侧,其险峻远胜马岭关。古代来往于邢台和太原的客商,或肩担或背扛,或者赶着马帮和驼队,为了抄点近路,居然冒着粉身碎骨的生命危险,穿行于荒无人烟的崇山峻岭之间,那应该需要多么大的毅力!

 邢台的明长城----支锅岭关

    支锅岭远离公路的喧嚣,没有八达岭的人声鼎沸,没有居庸关的修茸一新,没有老龙口的潮来潮往,也没有嘉峪关的大漠驼玲,有的是无边的孤寂和悲壮。这里有历史犹新、恒久不变的坚守;有纵然残破却留灰飞烟灭的坚韧本色。走在这里,就像走在古代与现实的边缘,令人感到时光交错。真实是美的,苍凉是美的,孤独是美的,震撼是美的,追思何尝不是美的!明朝诗人顾缓对支锅长城这样写到:

  崇岗历尽是边关,此去纵横更有山。

岚光远映笙旗外,涧道平分营叠间邢台的明长城----支锅岭关 

    明代统治者特别重视边塞防守,嘉靖朝前后,曾在太行深山区修建了长城,史称明长城。在邢台市西部边沿地区的邢台、内邱、沙河等县与山西、武安交界处就存有大段明长城,它位于太行山山脊分水岭上,是中国万里长城的一部分,是龙文化闭关防御性工程的古代遗存。长城分内长城和外长城。明长城起自居庸关,断续起伏近千里。邢台深山一段属于内长城,北起内邱县的嵩都岭,南至沙河市的黄背岩,呈东北西南走向;时断时续,时起时伏,沿太行山脊分水岭走势,回旋穿插,高低错落,绵亘于三县市的崇山峻岭之间。至今仍存有石墙、关口、烽火台多处。

   史册志书有记载的就有嵩都岭口、鹤渡岭口(又名锦绣堂口)、马岭关口、黄榆岭口、清风岭口、支锅石山口、路罗岭口、夫子岩口、货郎神口、大岭口、数道岩口、黄背岩口等十多处关隘,虽饱经数百年沧桑,已呈现苍老容颜,但据其占地面积,墙垣规模仍可见当年初建时的坚固与壮美。(部分文字摘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