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新读】国马与骏马
(2019-09-23 06:42:55)分类: 阅读欣赏 |
国马与骏马
夫四足而刍者,马之类也;二足而言者,人之类也。如国马者,四足而刍,则马也;耳目鼻口,亦马也;四支百骸,亦马也;不能言而声,亦马也。观其所以为心,则人也。故犯而不校,国马也;过而能改,骏马也。
唐李翱《李文公集》
文章分为两段,第一段叙述国马和骏马的故事,第二段由此引出议论。
故事说:有一个人骑着国马,和骑着骏马的人同路前行。那骏马咬了国马的头颈,国马的血流到了地上;但国马却还是像原来一样行进,神色也和原先一样,并不回头(看骏马),就像什么也不知道一样。骏马回去之后,不吃草料,不喝水,站在那里惊恐发抖连续两天。骑骏马的人把这情况告诉了骑国马的人。骑国马的人就说:“原因可能是那骏马为自己的行动感到羞耻了。我让我的国马前往你的骏马那里,让国马使它明白,这才可以使骏马痊愈。”于是就按照骑国马者的话去做了(或者“就让国马前往骏马那里了”)。国马见了骏马就用鼻子去嗅它(显示十分亲切),和它同槽吃草,不到一个时辰,骏马的病就自然而然地治愈了。
这一段叙述,很简练,但也颇有曲折。先是平稳叙述,接着骏马犯错矛盾突起,继而骏马得病、情况紧急,随之国马慰问、心病解决,最终骏马痊愈。在这简短而曲折的过程中,国马和骏马一直对比着写,重点突出了国马的风度精神,那“ 国马见骏马而鼻之”的细节写得尤为生动。在这个矛盾冲突和矛盾解决的过程里,国马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二段由此引发议论:首先说,四只脚而吃草料的,是马一类动物;两只脚(行路)而能说话的,是人类。接着从不同方面(“ 四足而刍”、“耳目鼻口”、“四支百骸”、“不能言而声”)强调说明国马乃是马,不是人。然后一转,得出结论。但是观察马所显示的精神,却是人。因此国马能够受到侵犯而不计较,骏马能够知错改错。
先故事,后议论,是一般古代寓言的写法,其目的是揭示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这一段议论虽短,但大量文字以写马,以突出“ 观其所以为心,则人也”,由马及人来显示此文的现实的社会的意义。有人以为,此段较繁琐,在“观其所以为心,则人也”一句前,只要“观其形,则马也”就可以了。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此文突出的是国马,即国士。国士具有宽宏大度的品格,即便是受到了他人的侵犯,遭遇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也能从容面对,不愠不怒,不计个人恩怨,包容善待他人。文章对骏马有所批评,但对于骏马的知错改错还是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其实,我还以为,两位骑马者也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国马之所以能够宽宏大度。是和骑国马者的态度与精神分不开的。试想骑国马者如果不具不计恩怨的态度,国马也不可能如此宽待骏马;骑国马者如果没有与人为善的态度,也就不可能有国马骏马“ 同枥而刍”,骏马痊愈的结果。同样,骑骏马者的思想境界,也决定了骏马后来的知错改错。
我们的时代,需要国马,也需要骏马,需要国马和骏马齐驱奔腾。这个故事还是具有现实的社会的意义的。
【注释】
“国马”:由“国士”一词而来,指一国范围内杰出的马。“并道”:同路,一起走一条路。“鬃”:马颈上的长毛,这里兼指马颈。“既”:不久。“栗”,同“慄”,害怕、恐惧。“喻”:使明白。“斯”,就。“鼻”,以鼻嗅,表示马之间的亲密。“枥”,马厩或马槽。“已”,止。这里指好了。“四支”:四肢。“百骸”:周身的骸骨,这里指全身。
“国马”:由“国士”一词而来,指一国范围内杰出的马。“并道”:同路,一起走一条路。“鬃”:马颈上的长毛,这里兼指马颈。“既”:不久。“栗”,同“慄”,害怕、恐惧。“喻”:使明白。“斯”,就。“鼻”,以鼻嗅,表示马之间的亲密。“枥”,马厩或马槽。“已”,止。这里指好了。“四支”:四肢。“百骸”:周身的骸骨,这里指全身。
前一篇:【转载】醉里谈诗(十一)
后一篇:荷塘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