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奇谋》选读(10)

标签:
古文随感 |
分类: 阅读欣赏 |
魏青龙时,禁地多鹿,有诏杀鹿者死,并籍其家,有不告者同罪。禁地广轮千余里,鹿日蕃息,百姓病之。是时蜀兵数犯境,帝问高柔曰:“安得猛士使守西界?”柔对曰:“臣闻圣王用兵,百兽皆可使战,今禁地有鹿可万头,陛下何不使之?”帝笑曰:“闻有驱虎豹而军者矣,未闻使鹿也。”柔曰:“昔卫懿公有乘轩之鹤,而民不得余粳稻。戎人伐之,公使国人逆之,国人不往,皆曰‘使鹤。’今天下未一,戎马在郊,正宜积谷养民,以卒大业,而乃有猎禁,群鹿暴犯,残食生苗。民虽障防,势不可御,至如荥阳左右周数百里,岁略不收。方今天下生财者少,而鹿之所损者多,卒有兵戎之役、水旱之灾,何以待之?”于是帝悚然,更令使民得捕鹿,无伤禾稼。
【注释】
青龙:魏明帝年号。高柔:(174年—263年),字文惠。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以善于治法闻名。从小吏任起,二十年后官至九卿。任廷尉二十三年后,升任太常。七十二岁时出任司空,随后仕途高升,在高平陵之变时支持司马懿,据曹爽大营,以假节行大将军事。数年后荣升太尉,进爵安国侯。景元四年(263年)卒,享年九十岁,谥号元侯。高柔仕于曹操及曹氏五位皇帝,几乎横跨整个曹魏历史,见证了曹魏政权的兴衰。
【简析】
如何进谏才能获得预期效果呢?高柔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魏明帝喜好射猎,在宫禁之地豢养了许多麋鹿,下令百姓不得围捕,违令者杀无赦,还要抄没他的全家,假如有不告发的与捕鹿者同罪。这些鹿因此繁衍滋长,侵害农田,危害百姓,成为人民的心病。
而此时蜀国多次侵犯边境,魏明帝感叹没有猛士去防守西部边境。高柔这时候半开玩笑地说:“您为什么不派遣你那近万头麋鹿去上阵呢?”接着他又用卫懿公好鹤而人民怨愤,导致国家灭亡的历史教训,来警示魏明帝,从而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宜积谷养民,以卒大业”,而您却发出禁猎麋鹿之令,使得“荥阳左右周数百里,岁略不收”,民不聊生。粮食匮乏,民心不稳,那么一旦发生天灾人祸,如何来应对呢?这一及时的劝谏,使得“帝悚然”明白禁猎之害,“更令使民得捕鹿,无伤禾稼”。
对此,我们不能不赞叹高柔的高明。
高柔的高明之一,在于他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魏明帝禁猎,危害农业,必然导致失去民心。而民心得失,乃是天下得失的关键,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也。
其二是,高柔能够抓住时机,巧妙地进行劝谏。他不在魏明帝下令时进谏,那是因为禁猎的危害当时还没显现,难以以理服人;而现在禁令的危害已经显露无遗,有充分的理由劝谏,何况魏明帝此时正好在询问:“安得猛士使守西界?”这正是一个大好时机,于是高柔趁机而入,开始了他的劝谏。
其三是,高柔的劝谏十分巧妙,说理非常有力。魏明帝问“安得猛士使守西界”,高柔就回答说:“臣闻圣王用兵,百兽皆可使战”,何不派你豢养的麋鹿去呢?魏明帝笑着说:只听说有用凶猛的虎豹去作战的,并没有听说用温顺的麋鹿的。高柔立刻举出卫懿公的例子,来说明魏明帝爱鹿不爱民,恐怕要蹈卫懿公覆辙。此时,魏明帝应该有所醒悟,高柔就一针见血地痛陈了禁猎的危害,终于达到了进谏的目的。
看到事情的本质,抓住有利的时机,运用正确的方法,这就是高柔成功的秘诀,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这一则故事,还告诉我们,任何事业的成功,任何国家的兴盛,都离不开民众。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心者兴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的动力”,任何时候都要把爱民、利民、惠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时代发展的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使人民真正感受人民政府确确实实是为人民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永远的至高无上的宗旨。那么,我们的事业就一定会蒸蒸日上,我们的国家就一定会繁荣昌盛,我们就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