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幸福之路》是英国哲学家罗素的作品,这其实不是一本高深的哲学书,而是一本充满智慧的生活指南。对于我们从事亲子产业的人来说,有必要读一读,它能够让我们的产业和我们与孩子陪伴的过程中,找到快乐的原因。
1、兴趣。
不要高估自己,因为这往往是你诅丧的原因,自我评价偏低的人,往往会为自己的成功感到惊喜。所以,不自负是明智的。教育孩子的沮丧,往往也来自你对自己和孩子的过高估计。
兴趣和嗜好的区别在于,拥有某种嗜好,其实是在逃避某种不愿面对的现实,过量喝酒抽烟,其实是逃避,但对酒和对烟的兴趣,则不然。
对人友善是一种情感关怀,但不是贪婪和掠夺且要求回报的。能够带来幸福的形式,是喜爱观察人和物,且能够从其独特的个性中发现乐趣。想想我们为何与孩子相处却不快乐,都是违背了这个原理。
使自己兴趣尽量广泛,使自己对那些感兴趣的人和物尽量友善,而不是敌视。
2、爱。
一个人不幸福,往往不是他没有得到爱,而是他自己没有感受得到爱。这与别人爱不爱他没有关系,更多的是他没有学习如何感受到别人的爱。而无法感受到别人的爱的人,往往首先是自我否定的。
而爱在大多数的平和时期,其实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就像妈妈的唠叨一样,甚至会让人感到烦躁。只是在特定的时期,你会感受到。比如,当父母去世了,你才想起唠叨是一种爱。
父母喜欢孩子,而孩子也将他们的爱当作自然法则来接受。这种爱至关重要,但孩子并不看重。孩子看重的是大千世界的冒险和奇遇,作为父母不需感到气馁。因为孩子一旦灾难临头,父母的爱就被感受。而相反,一个胆小怯弱的孩子,往往是因为他缺乏父母之爱,这就是我们说的没有安全感。所以,爱的本质,是给予安全感。这也是很多早熟的女生不喜欢同龄的男生一样,你以为你很爱我,但你没办法给我安全感。
完美之爱,是给予彼此生命的活力,在爱中,每个人都愉快接受,又自然的奉献给予。这两者的平衡,才是真正的爱。
3、家庭。
本来,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孩子对父母的爱应该是幸福的最大源泉之一,但现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却经常成了双方不幸的根源。全职妈妈会发现自己放弃了一切成了母亲,却面临着人生最大的不确定:忙于家务,从事与自己能力和经历不匹配的养育,做母亲的乐趣被消除,取代的是永远处理不完的琐事。那个倾慕她的丈夫开始不耐烦,那个她视之为生命的孩子与自己想的开始不一样。
但是,对于众多儿女绕膝的人来说,如果他们处于一种自然的情感而挚爱他们,未来至关重要。这种感觉,更多是出于自然和本能,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充分理解爱和奉献的家庭,将会更加幸福。
4、工作。
工作是幸福的源泉,还是不行的源泉?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当工作充满了乐趣时,它能给予的满足比仅仅是逃避烦闷或者获取薪资的工作所带来的满足,要大得多。
而使工作变得有趣的因素有两个:技能的运用和建设性。亲子约的达人,利用自己的技能,在家里组织了一个小小的亲子活动,就是技能的运营。活动结束后,亲子约提供了活动补贴和奖金,就是建设性。一个孩子用麦高盒子搭建了一个机器人,搭建的过程就是技能的运营,搭建后邀请妈妈过来看这个机器人就是建设性。
建设性和技能运用其实在每个人的工作中都有,只是有些人忽视了其中的一项而已。
5、努力与放弃
努力与放弃跟幸福关系密切。任何人的幸福必须是一种追求,而追求就会出现努力或者放弃,而适度的放弃是必要和可接受的。
一个人在追求真正重要的目标时,也不应该陷得太深,而应该保持一个宁静又坚韧的心态。有些创业者的死磕,某种意义上,不如放弃来得更有价值。恰当的态度是,尽力而为,把得失留给命运去安排。放弃不要有绝望感,而集中精力实现伟大的、非个人的希望,不仅能够使得一个人承受住个人工作中的失败,或婚姻生活的不幸。
6、幸福的人
只要一个人的热情和兴趣向外而不是向内发展,他就应该能够获得幸福。任何把欲望和焦点集中到自身上的人,都是很难获得幸福的。
一个幸福的人,以客观的态度安身立命,他具有自由的爱和广泛的兴趣。也就是说,得到爱的人,正是给予爱的人,被关注的人,正是关注了别人的人。而另外,爱和兴趣,不是通过精打细算的计算,以为,如果这样子,爱其实是表现形式而已,核心还是聚焦到自己的利益。
痛苦常伴常随,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也应该坦然接纳这一点。但很多时候,除却生死,别无大事。
人是生命之流的一部分,一个人,如果他是幸福的,会觉得自己是宇宙的公民,自由地享受着宇宙给予的壮丽景象和快乐时光。
《幸福之路》有很多精彩的内容,有兴趣可以翻翻,没时间也可以看看公众号精读的文章,或者,要不把我们这篇笔记再看看多几遍,对你,对孩子,也许都很有用。
【作者陈泳佳,亲子约创始人,乐野科技CEO,中大管理学院职业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