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被拐痛,还是隐私信息重?大数据下听海哭的声音
(2014-06-03 22:46:16)
标签:
孩子儿童被隐私父母人贩子 |
分类: 城镇化 |
一个儿童被拐,三个家庭 被毁。
每次看到媒体报道孩子被拐,总不自觉的有了一种揪心的感觉,而配图上孩子的父母的眼泪,会让你有一种要杀了人贩子的冲动。
更可恶的是,有些孩子被拐后,是弄残废后,上街乞讨。世界上最罪大恶极之事,莫过于此了。
政府对拐卖儿童一向严打,但屡禁不止。薛蛮子不管如何,在微博打拐这方面,功劳大大的。只不过,中央电视台好像对他的嫖娼更感兴趣。这算是国家公器的悲哀吧。所以,在微博上,我最常转发的,也就是寻找孩子的微博,即使我知道,作用很小,但潜意识里那种东西,丢不了。
多年前的一个黄昏,我在深圳百无聊赖,在罗沙路看见两个孩子在路边乞讨,残废,互相搀扶,我凭直觉认为他们不是兄弟。给了钱离开之后,他们的眼神一直给我一种感觉,他们应该是被拐的。汽车收音机播放着张惠妹的歌,“听,海哭的声音”顿时让人伤感满怀。
网上说今年有好几个提案,建议对新生儿童进行指纹和DNA采集。以后孩子入户口,上学等,均需匹配NDA数据。突然之间,似曾相识,这是食品安全数据追踪的思路啊,但的确也是确保一个孩子真正来源的可行方案。
设想一下,国家建立这样子的数据库,每个婴儿出生后,即将资料录入国家数据库。这个婴儿从哪里来,父母是谁,清清楚楚。以后,孩子入户口,入学,检索数据库,匹配不上的,必须提供合法理由。政府随时上街将乞讨儿童领会,验证NDA数据,立即可查该孩子的出生地和父母数据,并负责送回。
又据说,某有关部门回应,该方案有难度。比如经费,这个纯属扯淡。国家出不起,我想,父母愿意出。又比如,隐私权。言下之意,就是孩子的DNA对于父母来说是一种隐私,全面实行,恐很多夫妻因此反目。这个不评论,但也许倒是一种打击绿帽子的伟大行动。另外的一个隐私说,就是万一数据库被泄露,会造成这个那个的不可控的问题。
好吧,我们就谈回电商2.0或者大数据的时代,信息的扁平化已经带来商业的巨大革命,随之而来肯定会带来社会的巨大革命。计划生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失独家庭已经成为社会之痛,政府难道没有比更好的利用信息化进行打拐的方面的研究?当你手持一部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大数据下的信息发生分子,那么,隐私必然进行变革。
至少,采集婴儿NDA这个方案,是目前更加彻底的思路。如果说,禁烟会出现大量税收流失而扭扭捏捏,我还可以理解,但人贩子的打击丝毫不会影响GPD,政府是否应该更具前瞻性?坦诚的说,靠警察,打不了拐。但在信息化下,大数据下,这个问题,倒是可以解决。
---------------------------
“旅游新城镇”是陈泳佳个人微信公众号,我们致力于有关电商2.0的讨论和以互联网思维进行旅游产业驱动的新型城镇化建设。